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301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包括进水流道、连通在进水流道出口处的主流道、以及设置在主流道内的多个隔水柱,主流道沿液体流动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主流道的深度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隔水柱的数量沿液体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有效将待检测样本液体均匀分散流入检测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
技术介绍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微型全分析系统(μ-TAS),它是一种操控微小体积的流体在微小通道或构件中流动的系统,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领域。它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制备出小尺度(从微米到纳米)的通道、腔、阀、泵等器件,并利用各种物理手段研究小尺度上器件的特异性质,发展小尺度控制流体运动和物理化学变化。现有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主要驱动力为压力驱动、电渗驱动、离心驱动等,需要借助外力对芯片内物质进行控制,无法实现自主流动。侧向层析技术(lateral flow)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探索于八、九十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始逐步步入成熟期。目前侧向层析技术是全球体外诊断产业(IVD)的热点之一,因其简便快速准确等诸多优点,在多个检测等各个领域迅猛发展。但是侧向层析技术没有较好的控制手段,没有办法整合芯片精度级别结构,这限制了侧向层析技术在精密度及准确度上的提升。现有技术中虽然出现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侧向层析技术,然而这种芯片上缺少一种分散流道,可以有效将待检测样本液体均匀分散流入检测膜,以完成液体的侧向层析检测。有鉴于侧向层析技术的上述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可应用在侧向层析检测领域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将待检测样本液体均匀分散流入检测膜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包括进水流道、
连通在进水流道出口处的主流道、以及设置在主流道内的多个隔水柱,所述主流道沿液体流动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所述主流道的深度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隔水柱的数量沿液体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加。具体的,所述隔水柱的顶面与所述主流道的顶面齐平。进一步的,所述隔水柱包括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导流隔水柱,所述导流隔水柱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侧面与主流道出口处之间相互齐平。具体的,所述导流隔水柱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进一步的,所述隔水柱还包括设置在主流道中的分流隔水柱。具体的,所述分流隔水柱的横截面为菱形。具体的,所述主流道的张角角度与所述分流隔水柱的菱形横截面的顶角角度一致。具体的,所述分流隔水柱的菱形横截面的顶角角度为20-60°。具体的,所述主流道的宽度为250-350μm,深度为270μm-370μm;所述主流道的出口处被导流隔水柱分隔成宽度为110-210μm的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深度为110-210μm。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采用前述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的基于膜材料的微流控芯片,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加样口、流体通道、检测区和液体收集区,其中,所述流体通道用于将自加样口添加的样本在毛细作用下输送至检测区,所述检测区内设置有用于对样本进行侧向层析检测的检测膜,所述液体收集区内设置有用于吸收多余样本的收集装置,所述检测膜的一端与所述流体通道相接、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装置相接;所述分散流道设置在流体通道的出口侧,所述分散流道用于将样本分散后输送至所述检测膜。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分散流道,通常设置在芯片的流体通道与检测膜之间,将单通道内窄口径的液体分散后以宽口径输出,使样本液体有更多的表面积接触检测膜,更快更均匀的让检测膜接触吸收样本液体,提高检测的精度。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
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在无分流隔水柱情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膜材料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芯片上片和芯片下片的组装图;图5是本技术芯片上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芯片转接头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芯片转接头仰视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S型混匀槽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中第一种圆型混匀槽道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中第二种圆型混匀槽道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中分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包括进水流道212、连通在进水流道出口处的主流道210、以及设置在主流道内的多个隔水柱211,主流道210沿液体流动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主流道210的深度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隔水柱211的数量沿液体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加。隔水柱211的顶面与主流道210的顶面齐平。这样,进水流道内的大流量样本液体在主流道内经隔水柱分散为小流量样本液体后,由主流道的出口排出,使样本液体有更多的表面积接触检测膜,更快更均匀的让检测膜接触吸收样本液体,提高检测的精度。隔水柱211包括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导流隔水柱213,导流隔水柱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侧面与主流道出口处之间相互齐平。应当说明的是,导流隔水柱的目的在于将样本液体分散后从多个出口排出,其横截面的形状并不限定,导流隔水柱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侧面与主流道出口之间相互齐平的作用在于,更好地与检测膜相互接触,液体分散的效果较为均一;而导流隔水柱相对于主流道出口的另一侧,可设置为折面或弧面,换言之,导流隔水柱的横截面可设置为半圆形或三角形均可,为了减小流体阻力,较为简单的设置为三角形。隔水柱211还包括设置在主流道中的分流隔水柱214;分流隔水柱的作用在于呈梯度将样本液体分散开,并经过导流隔水柱之间的间隙排出;为了减小样本液体分流时的阻力,分流隔水柱214的横截面为菱形,同时分流隔水柱的侧面与导流隔水柱的侧面相互齐平,以减小阻力。为了使液体流动的通道保持均一的宽度,主流道210的张角角度与分流隔水柱214的菱形横截面的顶角角度一致;为了减小分流过程中的阻力,分流隔水柱214的菱形横截面的顶角角度为20-60°,优选为40°。主流道210的宽度为250-350μm,深度为270μm-370μm;主流道210的出口处被导流隔水柱213分隔成宽度为110-210μm的多个出水口,出水口的深度为110-210μm。实施例二本技术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通道,可应用在多种微流控芯片中,其目的在于将一个通道内的液体分散后均匀流入下一通道内;本实施例中仅举一例做进一步说明。参见图3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采用实施例一中所述分散通道的基于膜材料的微流控芯片,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加样口1、流体通道2、检测区3和液体收集区4,其中,流体通道2用于将自加样口添加的样本在毛细作用下输送至检测区,检测区3内设置有用于对样本进行侧向层析检测的检测膜,液体收集区4内设置有用于吸收多余样本的收集装置,检测膜的一端与流体通道相接、另一端与收集装置相接。该基于膜材料的微流控芯片,使样本液体在毛细作用
下自主流动,不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流道、连通在进水流道出口处的主流道、以及设置在主流道内的多个隔水柱,所述主流道沿液体流动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所述主流道的深度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隔水柱的数量沿液体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流道、连通在进水流道出口处的主流道、以及设置在主流道内的多个隔水柱,所述主流道沿液体流动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所述主流道的深度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隔水柱的数量沿液体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柱的顶面与所述主流道的顶面齐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柱包括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导流隔水柱,所述导流隔水柱位于主流道出口一侧的侧面与主流道出口处之间相互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水柱的横截面为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柱还包括设置在主流道中的分流隔水柱。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隔水柱的横截面为菱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分散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的张角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徐兢廖平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博纳泰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