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壳及其视窗防水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131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00:55
一种防水壳及其视窗防水垫圈,该防水壳包括顶防水模块和底防水模块,顶防水模块包括顶壳体、视窗防水垫圈及底防水模块。顶壳体形成有触控操作窗口。视窗防水垫圈包括环状本体、第一环状部及第二环状部。环状本体具有位于相反侧的顶面与底面,第一环状部自环状本体的底面的内缘朝内且沿远离环状本体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第二环状部自环状本体的底面的外缘垂直地延伸而形成,并且第一环状部的远离环状本体的末端及第二环状部的远离环状本体的末端均呈圆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渗入视窗防水垫圈与智能型手机的触控面之间,并且能够有效地达到双层防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型手机的保护壳,且特别涉及一种防水壳及其视窗防水垫圈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装置越来越普及,例如:手机、相机、摄影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电子装置来对人物、美景进行拍摄纪录。有些智能型手机更是标榜着具有防水功能,但其防水功能极为有限,若将该智能型手机实际地在水中进行操作,往往容易产生进水的情况而造成故障、损坏问题。此外,为了避免智能型手机进水损坏,一般会将智能型手机放入于防水壳中,从而经由防水壳达到防水保护的效果。然而,常用的防水壳对应于智能型手机的触控面所采用的防水设计,主要是采用防水膜或防水垫圈,但常用防水壳的防水垫圈仅为单环设计,所以防水垫圈容易因为异物堆积而丧失防水的效果。于是,本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缺点可以改善,于是潜心研究并配合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点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壳及其视窗防水垫圈,其能有效地解决已知的防水壳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壳,包括一顶防水模块和一底防水模块,所述顶防水模块包含一顶壳体及一视窗防水垫圈,所述顶壳体形成有一触控操作窗口;所述视窗防水垫圈具有一环状本体、一第一环状部及一第二环状部;该环状本体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顶面与一底面,该环状本体的顶面设置于该顶壳体的内表面并且围绕于该触控操作窗口,该第一环状部自该环状本体的该底面内缘朝内且沿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方向倾斜地延伸所形成,该第二环状部自该环状本体的该底面外缘垂直地延伸而形成;该第一环状部地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末端及该第二环状部的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末端均呈圆角,并且该第一环状部末端相较于该环状本体的高度大于该第二环状部末端相较于该环状本体的高度;所述底防水模块能分离地扣接于该顶防水模块;其中,当该顶防水模块与该底防水模块相互扣接且容纳一智能型手机于顶防水模块与底防水模块内时,该顶壳体的该触控操作窗口裸露出该智能型手机的一触控面,该第一环状部与该第二环状部分别以圆角压迫地抵接于该智能型手机的该触控面,并且该第一环状部与该第二环状部彼此分离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顶壳体设有一静音孔,所述顶防水模块具有一静音开关,所述静音开关包含有一长型的基部及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突出部,所述基部设置于所述静音孔内,并且所述基部的另一端枢设于所述顶壳体;所述静音开关用以卡持于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静音键,并且所述突出部能被扳动以使所述静音开关以所述基部与所述顶壳体两者的连接部位为轴心而转动,用以带动所述静音键直线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突出部相反侧的所述基部表面形成有一U形夹,所述U形夹包含有一弯曲部及自所述弯曲部延伸的两个臂部,所述弯曲部枢设于所述顶壳体的枢轴,所述两臂部则用以推抵所述智能型手机的所述静音键。进一步地,所述顶防水模块包含有安装于所述顶壳体的一防水件,用以遮蔽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音孔,在对应于所述防水件的所述顶壳体外侧 部位形成有相互连通且垂直配置的一纵向导音通道及一横向导音通道,并且所述防水件能分别经由所述纵向导音通道及所述横向导音通道而与外部连通。所述顶壳体形成有一插接通道,用以对应于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插孔,以使所述插孔仅能经由所述插接通道来与外部连通;所述防水壳进一步包含有能分离地安装于所述顶壳体的一防水塞,并且所述防水塞枢接于所述顶壳体,以使所述防水塞能够于一角度范围内转动且能够随时停止转动。所述防水塞于相反两端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纵向导音通道相连通的一穿孔。所述底防水模块包含有一底硬壳与能弹性变形且设置于所述底硬壳上的一底软壳,所述底软壳具有设在所述底硬壳内表面的一防水环,而所述防水环与所述底硬壳的侧边部位包围限定出一环状的容置槽,而所述底软壳的所述防水环外侧缘凸设有两个环状的顶抵部;所述顶壳体包含有一顶硬壳与能弹性变形且设置于顶硬壳上的一顶软壳,所述顶硬壳形成有一环状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内侧缘为平面,所述顶硬壳的插接部插设于所述容置槽中,并且所述底软壳的顶抵部受压迫地抵接于所述插接部的内侧缘。所述视窗防水垫圈的材质进一步限定为硅基热塑性硫化胶(TPSiV),并且所述第一环状部以及所述环状本体之间的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30度。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防水壳的视窗防水垫圈,包括:一环状本体,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顶面与一底面;一第一环状部,自该环状本体的该底面内缘朝内且沿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并且该第一环状部的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末端呈圆角;以及一第二环状部,自该环 状本体的该底面外缘垂直地延伸而形成,并且该第二环状部的远离该环状本体的末端呈圆角;其中,该第一环状部末端相较于该环状本体的高度大于该第二环状部末端相较于该环状本体的高度,并且当该第一环状部末端与该第二环状部末端受一平面压迫时,该第一环状部与该第二环状部彼此分离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视窗防水垫圈的材质进一步限定为硅基热塑性硫化胶(TPSiV),其中,所述第一环状部与所述环状本体的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30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水壳及其视窗防水垫圈,通过第一环状部末端及第二环状部末端采用圆角构造来提升其挺性,从而在第一环状部与第二环状部分别以其圆角压迫地抵接于智能型手机的触控面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渗入视窗防水垫圈与智能型手机的触控面之间。此外,所述第二环状部与环状本体呈垂直,以便使第一环状部与第二环状部不会产生叠置的情况,从而有效地达到双层防水的效果。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防水壳装设有智能型手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顶防水模块与防水塞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防水壳的顶防水模块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防水壳的视窗防水垫圈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1沿VⅡ-VⅡ剖线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图5的A区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防水壳省略顶软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防水壳的顶防水模块与防水塞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防水壳的立体剖视图。图12为图1沿XⅡ-XⅡ剖线的剖视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操作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防水壳的底防水模块的立体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14,其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形,仅用以具体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其内容,而非用以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如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壳100,其适于包覆在具备指纹辨识功能的一智能型手机200,并且防水壳100无碍于智能型手机200的指纹辨识功能的使用。所述防水壳100包括有一顶防水模块1、一防水塞模块2、及一底防水模块3,上述防水塞模块2可拆卸地安装于顶防水模块1的底部,而底防水模块3可分离地扣接于顶防水模块1,并且底防 水模块3的底部与顶防水模块1的底部共同夹持防水塞模块2。其中,本实施例的顶防水模块1与底防水模块3是以扣接方式相互组接,而非采用螺锁方式。即,如果顶防水模块与底防水模块以螺锁方式实施的防水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壳包括:一顶防水模块,所述顶防水模块包含:一顶壳体,所述顶壳体形成有一触控操作窗口;及一视窗防水垫圈,所述视窗防水垫圈具有一环状本体、一第一环状部、及一第二环状部;所述环状本体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顶面与一底面,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顶面设置于所述顶壳体的内表面并且围绕于所述触控操作窗口,所述第一环状部自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底面的内缘朝内且沿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环状部自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底面的外缘垂直地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一环状部的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末端及所述第二环状部的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末端均呈圆角,并且所述第一环状部的末端相较于所述环状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环状部的末端相较于所述环状本体的高度;以及一底防水模块,所述底防水模块能分离地扣接于所述顶防水模块;其中,当所述顶防水模块与所述底防水模块相互扣接且将一智能型手机容纳于所述顶防水模块与所述底防水模块内时,所述顶壳体的所述触控操作窗口裸露出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触控面,所述第一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分别以其圆角压迫地抵接于所述智能型手机的所述触控面,并且所述第一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彼此分离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壳包括:一顶防水模块,所述顶防水模块包含:一顶壳体,所述顶壳体形成有一触控操作窗口;及一视窗防水垫圈,所述视窗防水垫圈具有一环状本体、一第一环状部、及一第二环状部;所述环状本体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顶面与一底面,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顶面设置于所述顶壳体的内表面并且围绕于所述触控操作窗口,所述第一环状部自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底面的内缘朝内且沿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环状部自所述环状本体的所述底面的外缘垂直地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一环状部的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末端及所述第二环状部的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末端均呈圆角,并且所述第一环状部的末端相较于所述环状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环状部的末端相较于所述环状本体的高度;以及一底防水模块,所述底防水模块能分离地扣接于所述顶防水模块;其中,当所述顶防水模块与所述底防水模块相互扣接且将一智能型手机容纳于所述顶防水模块与所述底防水模块内时,所述顶壳体的所述触控操作窗口裸露出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触控面,所述第一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分别以其圆角压迫地抵接于所述智能型手机的所述触控面,并且所述第一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彼此分离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体设有一静音孔,所述顶防水模块具有一静音开关,所述静音开关包含有一长型的基部及自所述基部的一端延伸的突出部,所述基部设置于所述静音孔内,并且所述基部的另一端枢设于所述顶壳体;所述静音开 关用以卡持于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静音键,并且所述突出部能被扳动,以使所述静音开关以所述基部与所述顶壳体两者的连接部位为轴心而转动,用以带动所述静音键直线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位于所述突出部相反侧的表面形成有一U形夹,所述U形夹包含有一弯曲部及自所述弯曲部延伸的两个臂部,所述弯曲部枢设于所述顶壳体的枢轴,所述两个臂部则用以推抵所述智能型手机的所述静音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防水模块包含有安装于所述顶壳体的一防水件,用以遮蔽所述智能型手机的一音孔,在所述顶壳体的对应于所述防水件的外侧部位形成有相互连通且垂直配置的一纵向导音通道及一横向导音通道,并且所述防水件能分别经由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世甫杨崇鑫林志宾徐志豪颜玮岑
申请(专利权)人:毅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