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4801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4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其包括电源VCC、变压器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阻Rs、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管D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来实现多路供电,通过NMOS管Q1来控制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通过NMOS管Q2来控制供电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到第五输出,进而满足计算机内不同设备的不同的供电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
技术介绍
计算机电源是将220V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专门为计算机硬件如主板、显卡等供电的设备,是计算机各部件供电的枢纽和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计算机电源模块大多是单路供电或双路供电,不能实现多路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解决现有计算机电源模块大多是单路供电或双路供电,不能实现多路供电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其包括:电源VCC、变压器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阻Rs、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管D7,所述电源VCC的正极接电容C7的一端、变压器T1的正极输入端,其负极接电容C6的一端、变压器T1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正极输出端接NMOS管Q1的栅极、电容C2的一端,其负极输出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栅极,所述NMOS管Q1的漏极接二极管D6的阴极、稳压管D7的阳极,其源极接NMOS管Q2的漏极、二极管D6的阳极、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为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稳压管D7的阴极为供电模块第一输出端,且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另一端,所述NMOS管Q2的漏极为供电模块第三输出端,所述NMOS管Q2的源极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C1的一端、电阻Rs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阻Rs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四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五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NMOS管Q1选用N沟道JFET场效应管。进一步的,所述NMOS管Q2选用N沟道JFET场效应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控制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来实现多路供电,通过NMOS管Q1来控制
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通过NMOS管Q2来控制供电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到第五输出,进而满足计算机内不同设备的不同的供电电压。2、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各元器件比较少且价格便宜,大大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3、本技术在采用二极管D1到二极管D4、电阻Rs、电容C1组成保护电路,当电路超过预定值时,二极管D1到二极管D4自动封锁输出脉冲,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4、本技术采用稳压管的设计,提高电路的稳定性,保证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电源VCC、变压器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阻Rs、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管D7,电源VCC的正极接电容C7的一端、变压器T1的正极输入端,其负极接电容C6的一端、变压器T1的负极输入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电容C7的另一端,变压器T1的正极输出端接NMOS管Q1的栅极、电容C2的一端,其负极输出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栅极,NMOS管Q1的漏极接二极管D6的阴极、稳压管D7的阳极,其源极接NMOS管Q2的漏极、二极管D6的阳极、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阴极,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3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为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稳压管D7的阴极为供电模块第一输出端,且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漏极为供电模块第三输出端,NMOS管Q2的源极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C1的一端、电阻Rs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阻Rs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四输出端,二极管D3的阴极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五输出端。NMOS管Q1选用N沟道JFET场效应管。NMOS管Q2选用N沟道JFET场效应管。本技术通过控制NMOS管的导通和截止来实现多路供电,通过NMOS管Q1来控制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通过NMOS管Q2来控制供电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到第五输出,
进而满足计算机内不同设备的不同的供电电压;结构简单,各元器件比较少且价格便宜,大大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在采用二极管D1到二极管D4、电阻Rs、电容C1组成保护电路,当电路超过预定值时,二极管D1到二极管D4自动封锁输出脉冲,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采用稳压管的设计,提高电路的稳定性,保证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CC、变压器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阻Rs、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管D7,所述电源VCC的正极接电容C7的一端、变压器T1的正极输入端,其负极接电容C6的一端、变压器T1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正极输出端接NMOS管Q1的栅极、电容C2的一端,其负极输出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栅极,所述NMOS管Q1的漏极接二极管D6的阴极、稳压管D7的阳极,其源极接NMOS管Q2的漏极、二极管D6的阳极、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为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稳压管D7的阴极为供电模块第一输出端,且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另一端,所述NMOS管Q2的漏极为供电模块第三输出端,所述NMOS管Q2的源极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C1的一端、电阻Rs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阻Rs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四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且为供电模块第五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机多路供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CC、变压器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阻Rs、NMOS管Q1、NMOS管Q2、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管D7,所述电源VCC的正极接电容C7的一端、变压器T1的正极输入端,其负极接电容C6的一端、变压器T1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正极输出端接NMOS管Q1的栅极、电容C2的一端,其负极输出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NMOS管Q2的栅极,所述NMOS管Q1的漏极接二极管D6的阴极、稳压管D7的阳极,其源极接NMOS管Q2的漏极、二极管D6的阳极、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雨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