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1852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30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根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横梁本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缓冲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所述缓冲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斜前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发生变形以吸收碰撞冲击能量,可以延长碰撞时间,降低被碰撞物受到的冲击力和弯矩,被碰撞物为行人时,可以对行人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且有助于SUV车辆顺利通过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和具有该前防撞横梁组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行人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车辆安全法规机构的重视,车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车辆碰撞行人时的安全性。车辆的前保险杠与前防撞梁之间通常会设置前保险杠缓冲块,在车辆的前部碰撞行人时,前保险杠缓冲块用于吸收冲击,以减轻对行人的伤害。相关技术中,车辆仅仅设置前保险杠缓冲块,车辆对行人的支撑较为单一,使得行人的腿受到的冲击力和弯矩较大,特别是对于SUV车辆,SUV车辆的离地高度高,而且通过性要求更高,那么势必不利于前保险杠区域对行人腿部碰撞时的安全保护。在保险杠的下参考线的离地高度大于425mm时,需要对SUV车辆进行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但是相关技术中SUV车辆的前部仅仅设置前保险杠缓冲块,大腿难以得到较好地支撑,大腿受到的冲击力和弯矩较大,SUV车辆难以通过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
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吸收冲击能量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防撞横梁组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横梁本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缓冲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所述缓冲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斜前方。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发生变形以吸收碰撞冲击能量,可以延长碰撞时间,降低被碰撞物受到的冲击力和弯矩,被碰撞物为行人时,可以对行人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且有助于SUV车辆顺利通过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前防撞横梁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地,所述缓冲梁包括上缓冲梁和下缓冲梁,所述连接部包括: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从下到上向前倾斜,且所述上连接部的下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所述上连接部的上部与所述上缓冲梁相连;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从上到下向前倾斜,且所述下连接部的上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所述下连接部的下部与所述下缓冲梁相连。优选地,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下连接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上连接部沿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下连接部沿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钣金件,且包括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的前侧壁相连。优选地,所述缓冲梁的前沿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缓冲块的前表面在前后
方向上平齐。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前侧壁的宽度为a,所述连接部的左侧壁宽度为b,所述连接部的右侧壁的宽度为c,且满足:20mm≤a≤40mm,b≥20mm,c≥20mm。可选地,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前表面和所述缓冲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曲率半径相同。可选地,所述缓冲梁为管梁,所述缓冲梁的管径为d,壁厚为e,且满足:15mm≤d≤20mm,1mm≤e≤2mm。可选地,所述缓冲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前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f,所述上缓冲梁与所述下缓冲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g,且满足:50mm≤f≤100mm,250mm≤g≤350mm。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前防撞横梁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横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横梁组件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安装到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进行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的示意
图。附图标记:车辆10,大腿冲击模块11,前防撞横梁组件100,前防撞横梁本体110,连接部120,上连接部121,下连接部122,缓冲梁130,上缓冲梁131,下缓冲梁132,前保险杠缓冲块200,缓冲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前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f,上缓冲梁与下缓冲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g。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
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下面参照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的前防撞横梁组件100,如图1-图4所示,车辆10的前防撞横梁组件100包括前防撞横梁本体110、连接部120和缓冲梁130。其中,前防撞横梁本体110适于与车辆10的前纵梁相连,连接部120与前防撞横梁本体110相连,缓冲梁130与连接部120相连,且缓冲梁130位于前防撞横梁本体110的斜前方。也就是说,缓冲梁130通过连接部120与前防撞横梁本体110相连,且使缓冲梁130位于前防撞横梁本体110的斜前方。在车辆10的前部发生碰撞时,除了车辆10的前保险杠缓冲块200可以支撑被碰撞物吸收冲击能量外,缓冲梁130也可以支撑被碰撞物,缓冲梁130可以发生形变,从而,前防撞横梁组件100可以吸收冲击能量。如图所示,在SUV车辆进行大腿冲击前保险杠测试时,大腿冲击模块11(模拟被撞物)可以受到前保险杠缓冲块200的支撑,还可以受到缓冲梁130
的支撑,大腿冲击模块11受到的冲击力较为分散,且弯矩更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的前防撞横梁组,在车辆10发生碰撞时,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发生变形以吸收碰撞冲击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横梁本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缓冲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所述缓冲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斜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横梁本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缓冲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所述缓冲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斜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梁包括上缓冲梁和下缓冲梁,所述连接部包括: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从下到上向前倾斜,且所述上连接部的下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所述上连接部的上部与所述上缓冲梁相连;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从上到下向前倾斜,且所述下连接部的上部与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相连,所述下连接部的下部与所述下缓冲梁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下连接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上连接部沿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下连接部沿所述前防撞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钣金件,且包括前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缓冲梁与所述连接部的前侧壁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组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健颜海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