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气瓶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530842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5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气瓶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位于测试机架一侧的测试操作台、对被测试气瓶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上的测试箱和供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平移至测试机架前侧的测试小车,测试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平移支架和竖向吊装架;测试箱包括一个水槽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内的水套;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供水管、供气管、多个第一分支加压管和一个水槽供水管;测试操作台包括水平操作台、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上的称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同步测试过程,并且测试精度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201521081750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气瓶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1‑8);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平移轨道(1‑2)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上;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滑移座(1‑9),所述滑移座(1‑9)安装于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第二电磁阀(6‑11),所述水槽(1‑12)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6‑22),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1‑23);所述测试操作台(4)包括水平操作台(4‑1)、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1)上的称重装置(4‑3),所述称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气瓶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
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
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
(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
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
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
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
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
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
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
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
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
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
支加压管(1-8);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
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
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
(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
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平移轨道(1-2)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
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
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
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
上;两个所述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滑移座
(1-9),所述滑移座(1-9)安装于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
设置有一个带动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驱动机构
位于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
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
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
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
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
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
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
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
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
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
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
紧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供气装置连接
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
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
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
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
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
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
第二电磁阀(6-11),所述水槽(1-12)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6-22),所述水槽排水管(6-22)
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1-23);
所述测试操作台(4)包括水平操作台(4-1)、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
1)上的称重装置(4-3),所述称重装置(4-3)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
重装置(4-3)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4-2);每个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
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1-11)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分
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1-16)与多个所述水容器(4-2)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16)
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1-17);
所述监控装置包括主控器(7-1)以及分别与主控器(7-1)连接的参数设置单元(7-2)和
显示单元(7-3),所述水温检测单元(1-23)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均与主控器
(7-1)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3)、第二电磁阀(6-11)和第四控制阀(1-17)均由主控器(7-
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主控器(7-1)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6-7)由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
其与主控器(7-1)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竖向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润有李振国曹海平马建东马维强郭煜锴张刚刚
申请(专利权)人:长庆石油勘探局技术监测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