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虾稻轮作的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506378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0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虾稻轮作的种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苗种塘与养殖塘按面积比1:(4~10)的比例分开建设。苗种塘中投放种虾,待虾苗出来后,捕捞规格一致(每市斤60~70尾)的虾苗,按每亩5000~8000尾的密度向养殖塘投放虾苗。待养殖塘的虾苗长到20g以上采取捕大留小的轮捕方式开始捕捞,捕完后再从苗种塘捕捞虾苗,投放到养殖塘,以保持养殖塘的放养密度不变。待虾基本捕捞完毕后,在养殖塘仍按传统种植密度种植水稻。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小龙虾的养殖密度,避免因高密度带来的疾病暴发,最后获得高品质的商品虾。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轮捕轮放的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苗种塘与养殖塘按面积比1:(4~10)的比例分开建设。苗种塘中投放种虾,待虾苗出来后,捕捞规格一致(每市斤60~70尾)的虾苗,按每亩5000~8000尾的密度向养殖塘投放虾苗。待养殖塘的虾苗长到20g以上采取捕大留小的轮捕方式开始捕捞,捕完后再从苗种塘捕捞虾苗,投放到养殖塘,以保持养殖塘的放养密度不变。待虾基本捕捞完毕后,在养殖塘仍按传统种植密度种植水稻。本专利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小龙虾的养殖密度,避免因高密度带来的疾病暴发,最后获得高品质的商品虾。本专利技术通过轮捕轮放的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获得了更好的收益。【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种养技术,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高品质的小龙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而传统的虾稻共作技术,由于其主要采取的是秋季投放种虾的模式,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虾苗密度无法控制,容易暴发疾病。早秋投放种虾,如果种虾成活率高,后期虾苗的密度会很大,造成虾吃的多,长的慢,特别是到了5月初以后,水温升高,虾活动增加,吃食量增大,代谢产物也曾加,养殖水体很难控制,稍有不慎,很容易暴发疾病,给养殖带来很大风险。最近几年因为疾病暴发而损失惨重的农户越来越多。此外,由于密度过大,虾会应激早熟,只吃不长,个体较小,销售价格也很低,养殖效益会明显下降。二,虾苗规格参差不齐,商品虾很难批量集中上市。由于种虾个体发育的差异,种虾产卵很难同步进行,从而造成了虾苗规格不一致,在进行捕捞时很难集中上市,而且在捕捞过程中,小规格的虾很容易被大规格的虾弄伤或弄残甚至死亡,进而影响整体效益。三,传统的虾稻共作由于为了给虾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存在虾与水稻争空间的问题,虾稻共作中水稻的种植密度只有传统种水稻植密度的67%,从而影响整体的水稻产量,降低经济效益。四,传统的虾稻共作在对稻田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普遍采取开挖3?4米,深1.5米的大环沟,造成工程费用较大,增加养殖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繁养分离、按需投苗、轮捕轮放的新型虾稻轮作的综合种养方法,从而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包括以下步骤: (I)苗种塘与养殖塘按面积比1: (4?10)的比例分开建设。(2)苗种塘中投放种虾,待虾苗出来后,捕捞规格一致的虾苗,虾苗规格控制在每市斤60?70尾。按每亩(667平方米)5000?8000尾的密度向养殖塘投放虾苗。(3)待养殖塘的虾苗长到20g以上就可以开始捕捞,采取捕大留小的轮捕方式,捕完后再从苗种塘捕捞虾苗,投放到养殖塘,以保持养殖塘的放养密度不变。所述的捕大留小指捕捞20g以上的4下,小于20g的4下留在塘中继续养殖。(4)待虾基本捕捞完毕后,在养殖塘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密度仍按传统种植密度。优选的,所述的虾稻轮作的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苗种塘和养殖塘的建设 1.1)苗种塘的建设在种养开始前,沿稻田四周挖深I?1.5m、底部宽3?4m、坡度为30度到45度之间的环沟,挖出来的土做梗,梗高出田面0.8?lm,梗面宽为2?3m。然后再在田面每隔2?3m挖出一条深0.5?0.8m、底部宽I?1.5m、坡度为30?45度的浅沟,浅沟两端与四周环沟相通。挖出的土用来加固梗,梗上设置防逃膜,高度为0.4?0.5m。环沟内投放一定数量的水葫芦,水葫芦在水中的面积不超过水面的30%。苗种塘的原始水位低于梗面20?30cm。1.2)养殖塘的建设 在种养开始前,沿稻田四周挖深I?1.5m、底部宽1.5?2m、坡度为30度到45度之间的环沟,挖出来的土做梗,梗高出田面0.8?lm,梗面宽为2?3m,梗上设置防逃膜,高度为0.4?0.5m。养殖塘的原始水位低于梗面20?30cm。苗种塘的面积和养殖塘的面积比例控制在1: (4?10)。(2)种虾和虾苗放养 2.1)种虾放养 在8月10日一 8月15日,向苗种塘按每亩25?30公斤投放种虾,公母数量比例1: (2?3),种虾规格为25?35g/尾。养殖20?30天后,开始每天降低种虾塘水位,每次降低5?10cm,直到浅沟底部露出。在9月20日一9月25日,在浅沟内每隔2?3m种植一丛伊乐藻,然后回水,使浅沟内水位保持在0.3?0.5m(即水面高出浅沟底部0.3?0.5m)。待伊乐藻发棵活苗、长出水面后,一次性加水至原始水位。当塘边有虾苗出现时,开始投喂幼虾饲料,水温高于15°C时,每天投喂一次幼虾饲料,投喂量为所投放种虾总重量的3?5%;在水温降低到15°C以下后,每隔2?3天投喂一次幼虾饲料,投喂量为所投放种虾总重量的I?3%。2.2)虾苗放养 在第2年的3月10日一3月15日就开始从种苗塘通过地龙捕捞规格为60?70尾一斤的虾苗。按每亩5000?8000尾虾苗的密度将虾苗均匀的投放到养殖塘中。每天按投苗总重量的3?5%投喂龙虾饵料,一天2餐,早上投30%,晚上投70%。(3)商品虾的捕捞 由于对投放密度进行控制,经过35?50天的饲养,80%的虾都达到20g以上每尾的规格,可以用地龙开始捕捞。3.1)小水捕捞 将养殖塘水位降到环沟内,在环沟内放满地龙,地龙的网眼规格为3.0?3.5cm,通过此种捕捞方式,可以捕抓到养殖塘内的80%的虾,捕捞完毕后,马上回水至原始水位,再从种苗塘中捕捞相应数量的虾苗投放到养殖塘中开始第二批虾苗的放养。3.2)大水捕捞 选用捕捞20g以上的虾的地龙,地龙的网眼规格为3.5?4.0cm,将地龙下在环沟附近的田面上,每天清晨收虾,然后从苗种塘捕捞相应数量的虾苗进入养殖塘内,保持养殖塘的虾密度,如此反复,直到开始种植水稻。(4)水稻种植 在6月10日之前,将养殖塘内的虾全部捕捞完毕,对小于20g的虾可以放到种苗塘饲养。养殖塘经过翻打之后,可以种植水稻,到10月中旬进行收割。水稻收割完毕之后,用旋耕机在田面每隔5?7m耕出一条2?3m宽的水草种植带,在11月上旬,在种植带内按每隔3?4m—丛种植伊乐藻,种植完毕后,回水灌田,保持高出田面0.2?0.3m的水位,待水草活苗发棵后,将水位加到原始水位。以备下一年的虾苗投放。由上可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很好的控制小龙虾的养殖密度并使虾在养殖塘内生长同步,最后获得高品质的商品虾。本专利技术能够避免因高密度带来的疾病暴发,有效的降低养殖风险。本专利技术通过轮捕轮放的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进而获得了更好的收益。此外,养殖塘在虾捕捞完毕后,由于不存在虾与稻争空间的问题,水稻种植密度还是可以按传统种植密度进行,进而保证了水稻的产量,真正做到虾稻轮作。苗种塘由于全年不种植水稻,对于没有捕捞干净的虾苗,可以继续进行精养,从而进一步的增加养殖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苗种塘与养殖塘的布局图。图2是苗种塘的切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但这些具体实施方案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 以40亩作为一个养殖单位,按照苗种塘与养殖塘的面积比为1:4的比例挖出一个8亩的苗种塘和32亩的养殖塘。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虾稻轮作的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苗种塘与养殖塘按面积比1:(4~10)的比例分开建设;(2)苗种塘中投放种虾,待虾苗出来后,捕捞规格一致的虾苗,虾苗规格控制在每斤60~70尾;按每亩5000~8000尾的密度向养殖塘投放虾苗;(3)待养殖塘的虾苗长到20g以上采取捕大留小的轮捕方式开始捕捞,捕完后再从苗种塘捕捞虾苗投放到养殖塘,以保持养殖塘的放养密度不变;(4)待虾捕捞完毕后,在养殖塘种植水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志平漆梅芳漆发发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