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有源层Cu2O/SnO p沟道薄膜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9880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8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有源层Cu2O/SnO p沟道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栅极、栅绝缘介质层、第一半导体有源层、第二半导体有源层、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半导体有源层为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所述第二半导体有源层为Cu2O半导体有源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引入氧空位缺陷可适当地优化价带结构,从而提高空穴的迁移率;通过在SnO有源层上沉积一层Cu2O膜,减少表面漏电流,提高了开关电流比,减少了外部氧气和水对SnO层的影响,提高器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半导体
,特别涉及一种双有源层结构Cu20/Sn0p沟道薄膜晶体管。
技术介绍
近些年,以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和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AMOLE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薄膜晶体管(TFT)作为有源平板显示驱动的关键器件,对平板显示器的显示效果起重要作用。薄膜晶体管主要包括硅基TFT、有机TFT和氧化物TFT,其中非晶硅薄膜晶体管(a-Si TFT)和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_Si TFT)因工艺相对成熟、稳定性好,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中,目前仍然是主流的TFT技术。近年,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TFT因具有相对高的载流子迀移率、高的透光性、低温工艺等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的主流TFT技术。随着氧化物TFT电性能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不仅在平板显示器的有源驱动,有望替代硅基集成电路充当显示器的周边驱动电路,实现全集成化平板显示技术,以及应用于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识别卡、可穿戴电子系统等领域。要实现这些应用需求,采用一种同时包含η和P沟道TFT器件的互补型集成器件是最佳选择。然而,目前应用于TFT中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大都为η型导电类型,如Ζη0、Ιη203、SnO2及其掺杂氧化物,但由于其本征缺陷的补偿作用,这些氧化物难以形成P型导电类型,因而难于实现P沟道TFT器件。因此,基于P沟道金属氧化物TFT器件的研发至关重要。研究发现,Cu20、Cu0、Sn0等金属氧化物薄膜材料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并利用这些材料充当半导体有源层成功地制备出P沟道TFT器件。目前,基于Cu20、Sn0等金属氧化物的P沟TFT器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这类器件普遍存在空穴迀移率低,表面漏电流大,关态电流大,空穴浓度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有源层结构Cu20/Sn0 P沟道薄膜晶体管,可有效地提高空穴迀移率,减少表面漏电流,从而降低关态电流,提尚开关电流比,减少环境中水和氧气的影响,提尚器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双有源层结构的Cu20/Sn0 P沟道薄膜晶体管,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I)、栅极(2)、栅绝缘介质层(3)、第一半导体有源层(4)、第二半导体有源层(5)、源极和漏极(6)。所述第一半导体有源层为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其厚度为10?30nm;所述第二半导体有源层为C112O半导体有源层,其厚度为20?30nm。所述栅极部分覆盖衬底,所述栅绝缘介质层部分覆盖栅极,所述第一半导体有源层完全覆盖栅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半导体有源层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有源层。所述源极和漏极相对设置。所述栅绝缘介质层为HfXWAl2O3双层薄膜或AlN薄膜,其厚度为50?300nm。所述源极、漏极为Pt/Ni双层金属薄膜或Au/Ni双层金属薄膜,所述源极、漏极为Pt/Ni双层金属薄膜时,Ni的厚度:30?50nm,Pt的厚度:50?150nm。所述所述源极、漏极的厚度为80?200nm。所述Ni层靠近第二半导体有源层。所述栅极材料为Pt、Au、Mo、IT0导电薄膜中的一种,栅极的厚度为100?200nm。所述衬底为塑料或玻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制备的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引入氧空位缺陷可适当地优化价带结构,从而提高空穴的迀移率;(2)通过在SnO有源层上沉积一层Cu2O膜,减少表面漏电流,提高了开关电流比,减少了外部氧气和水对SnO层的影响,提高器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技术一种双有源层Cu20/Sn0p沟道薄膜晶体管的一实例的器件结构的剖面图和俯视图;衬底-1、栅极-2、栅绝缘介质层-3、第一半导体有源层-4、第二半导体有源层-5、源极和漏极-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和适应的底物不限于此。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双有源层结构的Cu20/Sn0P沟道薄膜晶体管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I)、栅极(2)、栅绝缘介质层(3)、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4)、Cu20半导体有源层(5)、源极和漏极(6);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栅极部分覆盖衬底,所述栅绝缘介质层部分覆盖栅极,所述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完全覆盖栅绝缘介质层,所述Cu2O半导体有源层完全覆盖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所述源极和漏极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栅极的厚度为100?200nm,ITO薄膜。所述栅绝缘介质层厚度为50?200nm。 所述C112O半导体有源层的厚度为20?30nm。 所述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的厚度为10?20nm。所述源极和漏极的厚度为100?200nm,Pt/Ni金属薄膜,其中Ni膜厚为30?50nm,Pt膜厚为50?150nm,Ni层靠近Cu2O层。上述Cu20/Sn0P沟道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1、制作基底:本实施例的基底为塑料(如PET)衬底或玻璃衬底;2、在所述基底上制备栅极: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100?200nm ITO薄膜,通过光刻形成栅极; 3、在栅极上制备Hf02/Al203或AlN栅绝缘介质层: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Hf02/Al203或AlN栅绝缘介质层,对于Hf02/Al203栅绝缘介质层,依次以Al2O3和Hf O2为靶材,溅射过程中通入一定量的氩气和氧气,形成双绝缘介质层,每一层的厚度由溅射功率和溅射时间调控;对于AlN栅绝缘介质层,采用Al为靶材,溅射过程中通入一定量的氩气和氮气,其厚度由溅射功率和溅射时间调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绝缘介质层厚度为50?200nm;4、在所述Η??2/Α1203或AlN栅绝缘介质层上制备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所述Hf02/Al203双层薄膜或AlN薄膜的栅绝缘介质层上制备一层10?20nm厚的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采用Sn为革E材,通过调节合适的氩气和氧气流量比,使沉积的SnO有源层薄膜中存在适量的Sn间隙原子和O空位;5、在所述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上制备一层CU20半导体有源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磁控溅射法,以Cu2O为靶材,通过调节合适的氩气流量,在所述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上派射沉积一层20?30nm厚的CU20半导体有源层;6、制备源极和漏极: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Cu2O半导体有源层上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100?200nm的Pt/Ni金属薄膜,其中Ni膜厚为30?50nm,Pt膜厚为50?150nm,Ni层靠近Cu2O层,并通过光刻形成源、漏电极;7、退火: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Cu20/Sn0 P沟道薄膜晶体管放在空气中,150°C?200°C退火30min。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出的Cu20/Sn0P沟道薄膜晶体管具有以下优点:(I)制备的含有O空位的SnO半导体有源层,形成的缺陷改变了价带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空穴的迀移率;(2)在SnO半导体有源层上沉积一层Cu2O膜,减少表面漏电流,提高了开关电流比,减少了外部氧气和水对SnO层的影响,提高了器件稳定性。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对本技术所作的详细说明,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限于此说明。对本技术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有源层结构的Cu2O/SnO p沟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栅极、栅绝缘介质层、第一半导体有源层、第二半导体有源层、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半导体有源层为p型SnO半导体有源层;所述第二半导体有源层为Cu2O半导体有源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高位刘玉荣廖荣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