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9581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7 2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形成于基板中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双极性结结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及第四区域。第一、二与四区域为第一导电型,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漏极区域、漏极电极与源极区域。第二区域的掺杂程度高于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为第二导电型,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通道与本体区域。通道区域形成于第一与第四区域之间。双极性结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区域之上的第五区域,第五区域接触第二区域且为第二导电型。第二、第三与第五区域分别为双极性结结构的基极、集极与射极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双极性-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0巧-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值MO巧 度CD)与=重阱工艺已广泛地用于高压应用,例如静电放电保护中。一般来说,高压静 电放电保护装置的静电放电表现,取决于装置的栅极的总宽度,W及装置的表面与横 向尺寸(lateral rule)。对较小尺寸的高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而言,其表面-体积比 (surface-bu化ratio)相较于较大尺寸的高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更大,因此较小尺寸的高 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表面积相较于较大尺寸的高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表面积具有更 大的影响。因而,要得到在相对小尺寸的装置中具有好的静电放电表现更加地具有挑战性。 此外,当装置的操作电压增加时,忍片上的(on-chip)静电放电保护设计也变得更具有挑 战性。 高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通常具有低导通电阻(on-state resistance,畑S-on)。当 发生静电放电时,静电放电电流容易集中于高压保护装置的表面或漏极附近。运样的结果 造成表面结区域(surface化nction region)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与电场,且于静电放电 期间对运些区域造成物理性伤害。因此,相较于具有较大导通电阻的装置,高压保护装置的 表面区域对于其表面具有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高压保护装置中的表面与横向尺寸扮演 相当重要的角色。 高压保护装置的其他特性,举例来说包括高崩溃电压,总是高于高压保护装置的 操作电压。此外,高压装置的驱动电压(Vti)通常远高于崩溃电压。因此,在静电放电期间, 装置或被保护的内电路(此处也可称为「被保护装置/电路」),在高压保护装置开启W提 供静电放电保护之前,可能面临损伤的风险。 阳0化]高压保护装置通常具有低保持电压化Olding voltage),可能造成高压保护装置 由不必要的噪声(unwanted noise)、电源接通峰值电压(power-on peak voltage)、或冲击 电压(surge voltage)而被触发。因此,円锁效应(latch-up)可能于一般操作期间发生。 此外,高压保护装置中可能具有场板效应(field plate effect)。也就是说,高压 保护装置中的电场分布,对连接装置的不同元件或不同部分的布线路径相当敏感。因此,静 电放电电流容易集中于高压装置的表面或漏极附近。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基板、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与一双 极性结结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与双极性结结构形成于基板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 构包括一第一半导体区域、一第二半导体区域、一第=半导体区域与一第四半导体区域。第 一半导体区域具有一第一导电型与一第一渗杂程度。第二半导体区域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区 域之上且具有第一导电型与一第二渗杂程度,第二渗杂程度高于第一渗杂程度。第=半导 体区域具有一第二导电型。第四半导体区域形成于第=半导体区域之上且具有第一导电 型。第一半导体区域、第二半导体区域与第四半导体区域分别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 漏极区域、漏极电极与源极区域。第=半导体区域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通道区域 与本体区域。通道区域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四半导体区域之间。双极性结结构包括 一第五半导体区域,第五半导体区域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区域之上且接触第二半导体区域。 第五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二导电型且为双极性结结构的射极区域。第二半导体区域与第=半 导体区域分别为双极性结结构的基极区域与集极区域。 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基板、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与一双 极性结结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与双极性结结构形成于基板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 构包括一漏极区域、一漏极电极、一通道区域、一本体区域与一源极区域。双极性结结构包 括一射极区域、一基极区域与一集极区域。源极区域与基极区域在基板中共享一第一共同 半导体区域,本体区域与集极区域在基板中共享一第二共同半导体区域。 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阱、一第一高浓度渗杂区 域、一第二阱、一第二高浓度渗杂区域与一第=高浓度渗杂区域。第一阱形成于基板中。第 一高浓度渗杂区域形成于第一阱中。第二阱形成于基板中且靠近第一阱。第二高浓度渗杂 区域形成于第二阱中。第S高浓度渗杂区域形成于第一阱中。第一阱具有一第一导电型与 一第一渗杂程度。第一高浓度渗杂区域具有第一导电型与一第二渗杂程度,第二渗杂程度 高于第一渗杂程度。第二阱具有一第二导电型与一第=渗杂程度。第二高浓度渗杂区域具 有第一导电型与一第四渗杂程度,第四渗杂程度高于第一渗杂程度。第=高浓度渗杂区域 具有第二导电型与一第五渗杂程度,第五渗杂程度高于第=渗杂程度。第=高浓度渗杂区 域接触第一高浓度渗杂区域。 本专利技术的特性与优点部分将于后方描述,部分由后方描述中为显而易知或可由本 专利技术的范例中所习得。运些特性与优点将透过随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中所指出的元件与组合 理解或获得。 应能理解前方的一般描述与后方的详细描述仅为范例或说明,并非用W限制本发 明。 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 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高压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等效电路。 图2A、图2B分别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部分平面与剖面示 意图。 图3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所绘示传统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A、图5B绘示传统静电放电保护装置与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 置的电流-电压图。 图6A、图6B绘示传统静电放电保护装置与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 置的传输线脉冲图。 图7绘示传统静电放电保护装置与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电 气安全操作分区图。 【符号说明】 阳02U 100、200、300 :静电保护装置 10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 阳02引 102-a :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 102-b :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 阳02引 102-2 :漏极 阳0%] 102-4 :栅极 102-6 :源极 102-8 :本体 104 :双极性结结构 104-a :第一双极性结结构 104-b :第二双极性结结构 阳03引 104-2 :射极 104-4 :基极 104-6 :集极 106、108:终端 110:内电路 202 :P 型基板 204:高压N型阱 204-1 :第一高压N型阱部分 204-2 :第二高压N型阱部分 206:P 型阱 206-1 :P型阱中间部分 206-2 :第一 P型阱侧部分 206-3 :P型阱底部分 206-4 :第二P型阱侧部分 208-1:第一 N 型阱 208-2:第二 N 型阱 210-1 :第一高浓度渗杂N型区域 210-2 :第二高浓度渗杂N型区域 阳化0] 212 :第S高浓度渗杂N型区域 214 :第四高浓度渗杂N型区域 阳05引 216 :第一高浓度渗杂P型区域 218 :连续高浓度渗杂N型半导体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一基板;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中,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半导体区域,具有一第一导电型与一第一掺杂程度,该第一半导体区域为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一漏极区域;一第二半导体区域,形成于该第一半导体区域之上,该第二半导体区域,具有该第一导电型与一第二掺杂程度,该第二掺杂程度高于该第一掺杂程度,该第二半导体区域为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一漏极电极,且电性耦合于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漏极区域;一第三半导体区域,具有一第二导电型,该第三半导体区域包括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一通道区域与一本体区域;及一第四半导体区域,形成于该第三半导体区域之上且具有该第一导电型,该第四半导体区域为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一源极区域;其中该通道区域形成于该第一半导体区域与该第四半导体区域之间;以及一双极性结结构,形成于该基板中,该双极性结结构包括:一第五半导体区域,形成于该第一半导体区域之上且与该第二半导体区域接触,该第五半导体区域具有该第二导电型,且为该双极性结区域的一射极区域;其中该第二半导体为该双极性结结构的一基极区域,且该第三半导体区域为该双极性结结构的一集极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信良蔡英杰陈永初吴锡垣
申请(专利权)人: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