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143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6 0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该安装辅助器包括:丝杆;固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车架定位孔的定位柱、第一车架压片和第二车架压片;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与穿过所述螺纹孔的所述丝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以及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与所述推力轴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通过所述推力轴承带动所述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沿着丝杆的轴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装配操作人力消耗大,操作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实现安装操作简便化,降低了人工消耗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结构简单实用,工业制造难度小,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辅助器,特别涉及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

技术介绍

样车试制阶段不同于量产,具有无系统生产线和机械化程度低的特点。整车装配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人工操作强度大,耗时长,明显影响试制节拍的工序,需要设计制作辅助装配的工装,以降低劳动强度,加快生产速度。
越野车型B40(L)、B80等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桥搭载后,自然状态即后螺旋弹簧完全伸开状态下,无法实现后减振器的装配。为完成后减振器的安装,需要外力压缩螺旋弹簧,拉近车架与后桥距离至后减振器可自然装配。但在后桥搭载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操作无施力点,且需要的压缩力大,单纯依靠人工,无疑是一个强度大、耗时长的工序。目前,试制阶段越野车型如B40(L)、B80等后减振器的装配采取的是多人合作,靠身体重量下压等原始方式(三人合力下压螺旋弹簧,一人操作设备固定减震器总成,完成单侧减震器安装时间为8至10分钟),这造成这些车型后减振器装配操作人力消耗大,操作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使非承载式车身车型的后减振器安装操作简便化,降低人工消耗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包括:
丝杆;
固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车架定位孔的定位柱、第一车架压片和第二车架压片,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用于容置所述定位柱的一端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螺纹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定位柱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车架压片、第二车架压片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容置部;
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与穿过所述螺纹孔的所述丝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以及
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与所述推力轴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通过所述推力轴承带动所述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沿着丝杆的轴向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垂直连接。
优选的,所述丝杆的表面设置有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丝杆顶端为六角形螺栓头型。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另一端的表面设置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第二车架压片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为轴式连接。
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安装操作简便化,降低了人工消耗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结构简单实用,工业制造难度小,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轴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固定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技术的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固定部使用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该安装辅助器包括:丝杆1;固定部2、推力轴承3以及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其中:
该固定部2包括: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车架定位孔的定位柱23、第一车架压片21和第二车架压片22,其中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丝杆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固定部2在丝杆1上的位置。上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用于容置定位柱23的一端的第一容置部,螺纹孔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容置部的开口方向垂直,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第二车架压片22与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例如可采用轴式连接,进而第一车架压片21与第二车架压片22可相对转动,使用时仅需转动第二车架压片22,方便快捷。上述第二车架压片22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柱23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第一车架压片21、第二车架压片22和第二连接件形成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容置部,使用时定位柱23穿入车架孔位,放下车架压片22使其上孔穿过定位柱23,结构简单,使用时方便快捷,对装配人员的技术要求低。
该推力轴承3与穿过上述螺纹孔的丝杆1的一端活动连接。
该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与推力轴承3固定连接,丝杆1通过推力轴承3带动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沿着丝杆1的轴向上移动,推力轴承3保证了使用时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不随丝杆1转动。
参见图2,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垂直连接,例如形成L形。
继续参见图1,丝杆1的表面设置有外螺纹,便于固定部2与丝杆1螺纹连接,同时拆装方便。丝杆1顶端为六角形螺栓头型,使用时可使用气动扳手转动丝杠1,操作方便。
参见图3和图4,定位柱23的另一端的表面设置有螺纹。使用时可用螺母紧固,确保了车架与固定部2的紧密连接,使用简单且加强了安全性。
参见图3和图4,在进行后减震器的安装时确保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挂钩上升可钩住后桥,首先将定位柱23穿入车架孔位,放下第二车架压片22,使其上孔穿过定位柱23,用螺母紧固,完成固定部2与车架的连接。然后转动丝杆1,通过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挂钩拉近后桥与车架距离。
此套辅助器分左、右两个,左右对称,与车架固定方式相同,左右同时转动丝杠,拉近后桥与车架距离,直至可方便安装减振器。
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杆(1);固定部(2),包括: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车架定位孔的定位柱(23)、第一车架压片(21)和第二车架压片(2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丝杆(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用于容置所述定位柱(23)的一端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螺纹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22)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22)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定位柱(23)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第二车架压片(2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容置部;推力轴承(3),所述推力轴承(3)与穿过所述螺纹孔的所述丝杆(1)的一端活动连接;以及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与所述推力轴承(3)固定连接,所述丝杆(1)通过所述推力轴承(3)带动所述后桥挂钩与轴套总成(4)沿着丝杆(1)的轴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后减振器的安装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丝杆(1);
固定部(2),包括: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车架定位孔的定位柱(23)、第一车架压片(21)和第二车架压片(2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丝杆(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用于容置所述定位柱(23)的一端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螺纹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22)与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连接,所述第二车架压片(22)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定位柱(23)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车架压片(21)、第二车架压片(2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容置部;
推力轴承(3),所述推力轴承(3)与穿过所述螺纹孔的所述丝杆(1)的一端活动连接;以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牧史晓娟王小光丁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