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6460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属于机电控制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时序发生电路、H桥驱动电路、转向阀接口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包括输入端IN1和输入端IN2;转向阀接口端包括输出端OUT1和输出端OUT2;时序发生电路包括四个电阻、两个NPN型三极管、一个74HC132型集成电路芯片和一个电容;H桥驱动电路包括十二个电阻、四个NPN型三极管、两个PNP型达林顿三极管、两个二极管和两个MOS管。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了集成电路芯片的4个与非门构造了一个H桥驱动输入时序逻辑电路,可以完全避免H桥驱动时单侧桥臂直通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驱动控制时,难以保证驱动时序完全准确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属于机电控制领域。本专利技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时序发生电路、H桥驱动电路、转向阀接口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包括输入端IN1和输入端IN2;转向阀接口端包括输出端OUT1和输出端OUT2;时序发生电路包括四个电阻、两个NPN型三极管、一个74HC132型集成电路芯片和一个电容;H桥驱动电路包括十二个电阻、四个NPN型三极管、两个PNP型达林顿三极管、两个二极管和两个MOS管。本专利技术使用了集成电路芯片的4个与非门构造了一个H桥驱动输入时序逻辑电路,可以完全避免H桥驱动时单侧桥臂直通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驱动控制时,难以保证驱动时序完全准确的缺陷。【专利说明】-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设及一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用于喷水织机织布生产中,属于机电 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传统喷水织机引缔机构中的机械部件被机电装置所 取代,转向阀就是在此过程中引入的一个关键装置,运些机电装置使得喷水织机的花色选 缔由过去的2色交替选缔,发展到目前的4色乃至更多色的选缔。转向阀是属于喷水织机引 缔机构中的一个关键部件,负责引缔过程中喷水通道的切换。通过有规律地控制转向阀的 切换,可W按照需要更换引缔的通道,从而可W实现丰富的布匹花样。 转向阀属于电磁机构,相比传统的机械机构,具有控制灵活、反应迅速等优点。由 于转向阀切换时需要较强的驱动电流,而且不同的转向驱动电压方向不同,所W需要特别 设计的电路进行驱动,一般选用桥式电路驱动。传统的驱动电路,在驱动控制时,难W保证 驱动时序的完全准确,可能会出现单侧桥臂导通的情况,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和设备的寿命 都有潜在的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在驱动控制时,难W保证驱动时序完全准确的缺陷,提出了 一种可W准确地产生转向阀的驱动时序,有效地避免单侧桥臂导通情况发生的喷水织机转 向阀驱动电路。 -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时序发生电路、H桥驱动电 路、转向阀接口端; 控制信号输入端包括输入端INl和输入端IN2;所述的输入端INl和输入端IN2输入均为 5V或3.3V电平的逻辑信号,也即5V(3.3V)对应逻辑"r,0V对应逻辑%",两个端子共可W组 成4种输入情况,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组合包括"00"、"10"、"or,而不适用输入组合"11"; 转向阀接口端包括输出端OUT 1和输出端0UT2,使用时,所述的输出端OUT 1和输出端 0UT2分别与转向阀的两根引线连接; 时序发生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二电阻R2、第一NPN型S极管NPNl、第S电阻R3、第四 电阻R4、第二NPN型S极管NPN2、74肥132型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第一电容Cl;所述的第一 电阻Rl的一端连接5V电源,另一端与第一 NPN型S极管NPNl的集电极、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 的1脚、2脚和13脚连接,并形成电路网络CH1_DLT;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输入端INl连接;第 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 NPN型S极管NPNl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S极管NPNl的发射极与 电源地连接;第S电阻R3的一端连接5V电源,另一端与第二NPN型S极管NPN2的集电极、第 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9脚、10脚和5脚连接,并形成电路网络CH2_DLT;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 输入端IN2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NPN型S极管NPN2的基极连接;第二NPN型S极 管NPN2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3脚与4脚连接;第一集成电路忍片 Ul的8脚与12脚连接;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6脚输出信号形成电路网络CH1_M0S;第一集成 电路忍片Ul的11脚输出信号形成电路网络CH2_M0S;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14脚与5V电源、 第一电容Cl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7脚与电源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 H桥驱动电路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四NPN型S极管NPM、第八电阻R8、第六电阻R6、第一 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l、第一二极管Dl、第二二极管D2、第二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2、第 五电阻R5、第屯电阻R7、第SNPN型S极管NPN3、第九电阻R9、第十S电阻R13、第十六电阻 R16、第十四电阻314、第六NPN型S极管NPN6、第一]?05管91、第二]?05管92、第^^一电阻Rl 1、 第十二电阻R12、第五NPN型S极管NPN5、第十五电阻R15;所述的第十电阻RlO的一端与电路 网络CH1_DLT连接,另一端与第四NPN型S极管NPM的基极连接;第四NPN型S极管NPM的发 射极与电源地连接,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 的一端、第一 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l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48V电源、第一 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l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第一 PNP型达林顿S极管 化Tl的集电极与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一 MOS管Ql的漏极连接,形成带有输出端OUTl的电 路网络OUTl;第十S电阻R13的一端与12V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六NPN型S极管NPN6的集电 极、第十四电阻Rl 4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l 6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1_M0S连接;第十六电 阻R16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S极管NPN6的基极连接;第六NPN型S极管NPN6的发射极与电 源地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Ql的栅极连接;第一 MOS管Ql的源极与电源 地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2_DLT连接,另一端与第SNPN型S极管NPN3的基 极连接;第SNPN型S极管NPN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集电极与第屯电阻R7的一端连接; 第屯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二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2的基极连接;第五 电阻R5的另一端与48V电源、第二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2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 连接;第二PNP型达林顿S极管化T2的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MOS管Q2的漏极 连接,形成输出端0UT2的电路网络0UT2;第十二电阻Rl 2的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第十二电阻 R1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S极管NPN5的集电极、第^ 电阻Rl 1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 Rl 5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2_M0S连接,另一端与第五NPN型S极管NPN5的基极连接;第五NPN 型S极管NPN5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一电阻Rll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 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电源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使用了第一集成电路忍片Ul的4个与非口构 造了一个H桥驱动输入时序逻辑电路,可W完全避免H桥驱动时单侧桥臂直通情况的发生, 为器件的安全和使用寿命提供了可靠保障;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只需要将输入端INl和IN2直 接或者间接的连接到微控制器两个普通IO端口上,然后通过微控制器的运两个IO 口输出逻 辑组合"00"、"10"、"11",就能控制转向阀的切换和停止,使用起来方便而又灵活;由于引入 4个与非口只需要一片集成电路忍片74HC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水织机转向阀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时序发生电路、H桥驱动电路、转向阀接口端;控制信号输入端包括输入端IN1和输入端IN2,输入端IN1和输入端IN2输入均为5V或3.3V电平的逻辑信号,5V或3.3V对应逻辑“1”,0V对应逻辑“0”,两个输入端的逻辑信号组成“00”、“10”、“01”三种组合;转向阀接口端包括输出端OUT1和输出端OUT2;时序发生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NPN型三极管NPN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NPN型三极管NPN2、74HC132型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第一电容C1;所述的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5V电源,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NPN1的集电极、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1脚、2脚和13脚连接,并形成电路网络CH1_DLT;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输入端IN1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NPN1的基极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NPN1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5V电源,另一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NPN2的集电极、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9脚、10脚和5脚连接,并形成电路网络CH2_DLT;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输入端IN2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NPN2的基极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NPN2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3脚与4脚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8脚与12脚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6脚输出信号形成电路网络CH1_MOS;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11脚输出信号形成电路网络CH2_MOS;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14脚与5V电源、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芯片U1的7脚与电源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H桥驱动电路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四NPN型三极管NPN4、第八电阻R8、第六电阻R6、第一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二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2、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第三NPN型三极管NPN3、第九电阻R9、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四电阻R14、第六NPN型三极管NPN6、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五NPN型三极管NPN5、第十五电阻R15;所述的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1_DLT连接,另一端与第四NPN型三极管NPN4的基极连接;第四NPN型三极管NPN4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一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1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48V电源、第一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1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1的集电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形成带有输出端OUT1的电路网络OUT1;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12V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NPN6的集电极、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1_MOS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NPN6的基极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NPN6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电源地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2_DLT连接,另一端与第三NPN型三极管NPN3的基极连接;第三NPN型三极管NPN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集电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二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2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48V电源、第二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2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二PNP型达林顿三极管DLT2的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形成输出端OUT2的电路网络OUT2;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12V电源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NPN5的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电路网络CH2_MOS连接,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NPN5的基极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NPN5的发射极与电源地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电源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剑锋高明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自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