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及汽车后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37070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0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及汽车后悬架,该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所述控制臂本体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第二角端、第三角端及第四角端,所述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角端及第二角端上,所述第三角端上设置有后轴节安装支座及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所述第四角端设置有竖拉杆安装支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控制臂本体形成为大致的横置的“H”形,这样,相对与现有的呈三角形的控制臂,该控制臂横向及纵向的截面面积较大,能够提供更好的横向及纵向刚度,拥有更广阔的横向支撑力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及汽车后悬架
技术介绍
多连杆独立悬架结构紧凑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操纵性和舒适性,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悬架零部件的耐久性能和轮胎的使用寿命,目前广泛应用于中高级轿车后悬架。其中控制臂作为该类悬架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作用是传递车轮负荷至车身,并通过悬架形式的设计实现四轮定位的精确控制。后悬架中常规的控制臂呈三角形,如公告号为CN203637491U的中国专利,此类控制臂横向(车宽方向)及纵向(车长方向)的截面面积较小,故而导致该控制臂的横向及纵向刚度不够,影响后悬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横向及纵向刚度不够,影响后悬架的稳定性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所述控制臂本体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第二角端、第三角端及第四角端,所述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角端及第二角端上,所述第三角端上设置有后轴节安装支座及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所述第四角端设置有竖拉杆安装支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端及第二角端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衬套安装孔及第二衬套安装孔,所述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分别过盈压装在所述第一衬套安装孔及第二衬套安装孔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衬套为橡胶衬套,所述第二衬套为球铰衬套。进一步地,所述橡胶衬套的轴线通过所述球铰衬套的球心。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臂本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汽车后悬架控制臂还包括压装在所述安装孔中的法兰钢套。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三角端及第四角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臂本体上设置有减振器安装槽,所述减振器安装槽的一端设置有减重孔,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的一端相连。根据本技术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控制臂本体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第二角端、第三角端及第四角端,这样,控制臂本体形成为大致的横置的“H”形,这样,相对与现有的呈三角形的控制臂,该控制臂横向及纵向的截面面积较大,能够提供更好的横向及纵向刚度,拥有更广阔的横向支撑力范围。另外,本实用新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其包括上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后轴节、竖拉杆、减振器、稳定杆拉杆及稳定杆,所述后轴节固定在所述后轴节安装支座中,所述竖拉杆固定在所述竖拉杆安装支座上,所述减振器的下端与所述控制臂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稳定杆拉杆支座铰接,上端与所述稳定杆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后悬架还包括减振弹簧,所述控制臂本体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弹簧安装座,所述减振弹簧的下端置于所述弹簧安装座中。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臂本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汽车后悬架控制臂还包括压装在所述安装孔中的法兰钢套,所述控制臂本体上设置有减振器安装槽,所述减振器安装槽的一端设置有减重孔,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的一端相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1沿B-B方向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4是图1沿C-C方向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与减振器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汽车后悬架控制臂;1、控制臂本体;11、第一角端;111、第一衬套安装孔;12、第二角端;121、第二衬套安装孔;13、第三角端;131、后轴节安装支座;132、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14、第四角端;141、竖拉杆安装支座;15、安装孔;16、减振器安装槽;17、减重孔;18、弹簧安装座;2、第一衬套;3、第二衬套;4、法兰钢套;5、螺栓;20、后轴节;30、竖拉杆;40、减振器;401、管体;50、稳定杆拉杆;60、稳定杆;70、减振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10(以下简称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第一衬套2、第二衬套3及法兰钢套4。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臂本体1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11、第二角端12、第三角端13及第四角端14。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角端11及第二角端12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衬套安装孔111及第二衬套安装孔121,所述第一衬套2及第二衬套3分别过盈压装在所述第一衬套安装孔111及第二衬套安装孔121内。第一衬套2及第二衬套3分别与汽车后车架的前后两个安装点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角端13上设置有后轴节安装支座131及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132。后轴节安装支座131由两块平行且带有通孔的板构成,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132由一块带有通孔的板构成。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第四角端14设置有竖拉杆安装支座14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位于所述第三角端13及第四角端14之间形成安装孔15,所述法兰钢套4压装在所述安装孔15中,法兰钢套4用于连接后悬架的减振器40。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设置有减振器安装槽16,所述减振器安装槽16的一端设置有减重孔17,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15的一端相连。如图5所示,减振器40的下端形成为管体401。装配时,如图5及图6所示,管体401置于所述减振器安装槽16中,螺栓5由减重孔17的外侧进入,并穿过减振器的管体401及法兰钢套4,进而将减振器40固定在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控制臂本体1上设置的减重孔17,一方面能够方便将法兰钢套4压装在安装孔15中(便于压装工具穿过);另一方面,装配减振器40时,螺栓紧固扳手可以穿过减重孔17,以保证装配和紧固螺栓5的空间,提高了工艺可行性。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衬套2为橡胶衬套,所述第二衬套3为球铰衬套。如图1所示,所述橡胶衬套2的轴线Z通过所述球铰衬套3的球心O。当后悬架上下跳动时,控制臂10绕着橡胶衬套2和球铰衬套3两者中心点的连线构成的旋转轴旋转,橡胶衬套2绕自身对称轴有旋转自由度,球铰衬套3有三向旋转自由度。由于橡胶衬套2的轴线Z通过球铰衬套3的球心O,使得橡胶衬套2的旋转轴与控制臂10整体的旋转轴线一致,避免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所述控制臂本体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第二角端、第三角端及第四角端,所述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角端及第二角端上,所述第三角端上设置有后轴节安装支座及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所述第四角端设置有竖拉杆安装支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第一衬套及第
二衬套,所述控制臂本体环绕一圈依次形成有第一角端、第二角端、第三角端
及第四角端,所述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角端及第二角端上,
所述第三角端上设置有后轴节安装支座及稳定杆拉杆安装支座,所述第四角端
设置有竖拉杆安装支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端
及第二角端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衬套安装孔及第二衬套安装孔,所述第一衬套及
第二衬套分别过盈压装在所述第一衬套安装孔及第二衬套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衬套为橡胶衬套,所述第二衬套为球铰衬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衬套
的轴线通过所述球铰衬套的球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
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汽车后悬架控制臂还包括压装在所述安装孔中的法兰
钢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设
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广三黄秀成王更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