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6609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8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列车。该电磁列车包括:线路轨道、驱动系统、车辆、导向系统、电磁支撑系统。所述线路轨道两侧沿行驶方向安装多个长定子;所述驱动系统含有长定子,所述车辆含有车辆支撑架、车厢;所述导向系统含有导向磁铁、导向轨道、导向气隙传感器、导向控制器;所述电磁支撑系统包括转子、转子控制器、车辆载荷传感器,所述转子位于所述长定子下方,所述转子与所述长定子之间具有小气隙,气隙取值范围2-6mm;所述转子控制器实时调节所述转子的励磁电流,使其产生的电磁吸力等于车辆载荷。所述车辆通过其底部的支撑滑撬与所述线路轨道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悬浮气隙传感器,功耗小、自重轻、成本低、控制简单、运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列车,特别是一种电磁列车
技术介绍
电磁悬浮列车具有无摩擦的优点,已在上海得到商业应用。但磁悬浮列车运行时其定转子之间的悬浮间隙一般要保持在8-10mm,停车时的气隙更大,约为15~20mm,要保持这样的悬浮气隙,悬浮磁铁(转子)的励磁电流势必要大,造成悬浮磁铁耗电量大,自重大,导致车辆的有效载荷低。更为重要的是,磁悬浮系统是一个强耦合、本质非线性、开环不稳定的系统,在列车起浮、降落、直行等悬浮过程中需要气隙传感器实时监测气隙的大小,其控制复杂、不易实现,因而限制着磁悬浮列车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功耗小、自重轻、成本低、控制简单易行、运行效果与磁悬浮列车相当的电磁列车。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包括:线路轨道,所述线路轨道两侧沿行驶方向安装有多个长定子;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含有所述长定子;车辆,所述车辆含有车辆支撑架、车厢;导向系统,所述导向系统含有导向磁铁、导向轨道、导向气隙传感器、导向控制器;以及电磁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支撑系统包括转子、转子控制器、车辆载荷传感器,所述转子位于所述长定子下方,所述转子与所述长定子之间具有小气隙,气隙的取值范围为2mm-6mm;所述车辆通过其底部的支撑滑撬与所述线路轨道接触,列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均与所述线路轨道接触。所述转子控制器根据所述车辆载荷传感器测得的车辆载荷,实时调节所述转子的励磁电流,使得励磁电流产生的电磁吸力等于所述车辆载荷。所述电磁支撑系统安装在所述车辆支撑架上。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与磁悬浮列车的主要区别在于:1)车辆与线路轨道固定接触,没有悬浮,因而可省去悬浮气隙传感器,也无需起浮、降落、悬浮控制,使得控制简单、运行稳定;2)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为2-6mm,显著小于磁悬浮列车定转子之间的悬浮气隙(8-10mm),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如果产生同样的电磁吸力f(即同样的车辆载荷),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所需的转子励磁电流I可以成倍缩小,而根据功率P=I2R(其中R为转子励磁线圈的电阻),则功耗将成平方倍减小,同时自重减轻;3)新增车辆载荷传感器,通过它实时测量车辆载荷,只要调节转子的励磁电流I,使其产生的电磁吸力f等于车辆载荷,也就是说电磁吸力抵消了车辆载荷重力,则车辆作用于轨道上的作用力为零,因而摩擦力亦为零,这样虽然是固定接触,但仍可达到与磁悬浮列车同样的无摩擦效果;进一步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通过降低转子的励磁电流I,使得电磁吸力f变小,即可增加摩擦力,达到辅助迅速制动停车的目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无需悬浮气隙传感器,没有起浮、降落、悬浮控制,控制简单、运行稳定;2)由于定转子之间的气隙显著缩小,使得列车自重轻、成本低、有效载荷大、功耗大大降低;3)虽然是固定接触,但仍可达到与磁悬浮列车同样的无摩擦效果;4)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通过降低转子的励磁电流,使得电磁吸力变小,即可增加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达到迅速制动停车的目的。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磁支撑系统的力学分析示意图。图中标号:1-轨道,1a-定子面,1b-侧面导向轨面,1c-滑行轨面,2-钢筋混凝土支墩基础,3-长定子,4-转子,4a-转子励磁线圈,4b-转子铁心,5-车辆载荷传感器,6-车辆支撑架,6a-横梁,6b-纵梁,7-支撑滑撬,8-车辆,9-导向磁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的线路轨道包括轨道1、钢筋混凝土支墩基础2,其作用是引导列车前进方向,同时承受列车载荷并将之传至地基。轨道1为线路的上部结构,包括定子面1a(用于悬浮)、侧面导向轨面1b(用于控制列车方向)、滑行轨面1c(用于支承列车)及其固定附件;钢筋混凝土支墩基础2为线路的下部结构。电磁列车的驱动系统包括长定子3,它沿整个线路敷设在轨道两侧,与安装在车辆8上的转子4构成长定子线性同步电动机,既用于驱动也用于制动,其工作原理是:长定子3带有三相行波线圈,输入三相交流电后产生直线移动磁场,电磁力将列车吸引推动向前,其运行速度与长定子3中三相电流的频率成正比,因而列车可以根据三相电流的频率实现无级变速;长定子3中三相电流由地面固定的控制设备通过调节其频率、电压、电流及相位角来实施控制列车的牵引和制动。电磁列车的车辆8包括车辆支撑架6和车厢。车辆支撑架6是车辆的主要部件,它由横梁6a、纵梁6b、支撑滑撬7等组成,转子4、导向磁铁9等均安装在车辆支撑架6上,车辆支撑架6将电磁力、导向力、牵引力和制动力通过悬挂系统传递给车厢。转子4和导向磁铁9安装在相邻两个车辆支撑架6的纵梁6b上。车辆8通过支撑滑撬7与线路轨道接触。滑撬7位于车辆8底部,固定在空气弹簧支架上,用于列车支撑车体和特殊情况下的紧急制动(利用其与轨道的摩擦力),承受列车载荷并将之传至地基。电磁列车的电磁支撑系统包括转子4、转子控制器、车辆载荷传感器5。转子4安装在车辆支撑架6上,且位于长定子3的下方,它们之间的气隙很小,其取值范围是2-6mm;车辆载荷传感器5安装在车辆支撑架6的横梁6a与支撑滑撬7之间,转子控制器根据车辆载荷传感器5测得的车辆载荷,实时调节所述转子的励磁电流,使得励磁电流产生的电磁吸力等于车辆载荷,即电磁吸力抵消了车辆载荷重力,则车辆8施加在线路轨道滑行轨面1c上的作用力等于零,从而车辆8与线路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也为零,达到与磁悬浮列车同样的无摩擦效果。电磁列车的导向系统包括导向磁铁9、导向轨道(即轨道1的侧面导向轨面1b)、导向气隙传感器、导向控制器,导向气隙传感器位于导向磁铁9侧,通过其实时监测,控制导向磁铁9产生的电磁力的大小,保证列车侧向与轨道1的侧面导向轨面1b保持8-10mm的导向间隙。下面举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电磁列车实现无摩擦、辅助制动、自重轻、功耗小、成本低的实施方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磁支撑系统的力学分析示意图,图中f为转子4通电以后产生的方向向上的电磁吸力,mg为车辆8的自重,即车辆载荷,方向向下,δ为转子4与定子3之间的气隙。根据电磁学理论,有: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N为转子励磁线圈4a的匝数,S为电磁铁(即转子4)的磁极表面有效面积,I为转子4的励磁电流。根据图2,车辆施加在线路轨道上的作用力F等于其自重mg与电磁吸力f之差,即:通过调节转子的励磁电流I,使得电磁吸力f等于车辆载荷mg,则由式(1)可得:因此,只要调节转子的励磁电流I,使I满足式(3),则电磁吸力f就等于车辆载荷mg,由式(2)可知,此时车辆施加在线路轨道上的作用力F(合力)等于零,因而车辆与线路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也为零,达到磁悬浮列车的无摩擦效果。进一步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通过降低转子的励磁电流I,则电磁吸力f变小,使得合力F大于零,即可增加车辆与线路轨道之间的摩擦力,达到辅助迅速制动停车的目的。与磁悬浮列车相比,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磁列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列车,包括:线路轨道,所述线路轨道两侧沿行驶方向安装有多个长定子;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含有所述长定子;车辆,所述车辆含有车辆支撑架、车厢;导向系统,所述导向系统含有导向磁铁、导向轨道、导向气隙传感器、导向控制器;以及电磁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支撑系统包括转子、转子控制器、车辆载荷传感器,所述转子位于所述长定子下方,所述转子与所述长定子之间具有小气隙,气隙的取值范围为2mm‑6mm;所述车辆通过其底部的支撑滑撬与所述线路轨道接触,列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均与所述线路轨道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列车,包括:线路轨道,所述线路轨道两侧沿行驶方向安装有多个长定子;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含有所述长定子;车辆,所述车辆含有车辆支撑架、车厢;导向系统,所述导向系统含有导向磁铁、导向轨道、导向气隙传感器、导向控制器;以及电磁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支撑系统包括转子、转子控制器、车辆载荷传感器,所述转子位于所述长定子下方,所述转子与所述长定子之间具有小气隙,气隙的取值范围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彬褚晓广闫绍敏王茂友
申请(专利权)人:曲阜师范大学褚晓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