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道循环冷却电机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5554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7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流道循环冷却电机外壳,包括将电机定子和转子容纳其中的机壳、设置在机壳一端与之配合的前端盖、设置在机壳另一端与之配合的后端盖,所述机壳内轴向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数量为偶数条;所述机壳两端加工有流道数量一半的腰形槽,每条腰形槽将两条相邻流道连通,且机壳左端与右端的腰形槽的位置错位设置;所述流道中有一个被分为两段同轴但不接通的盲孔,分别通过出入水道与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其余流道皆为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置的水冷系统强迫冷却水遍历所有流道后才流出,加上硅橡胶制环形密封圈的密封作用,能对电机进行高效冷却且防水性能优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属于电机设计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在对电机产品的开发,尤其对大功率电机的开发中,对冷却系统的要求很高,而在各种冷却方式中尤以水冷的效果最好,也最实用。为使在水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是管道中的水流尽可能多的带走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必须尽可能的增大水流与电机的接触面积。在无法于机壳中嵌入管道的前提下,只能在机壳上钻孔以代替管道(详见附图1、附图2)。由于机壳上的孔为通孔,冷却时冷却水仅通过一条流道4就直接流走,冷却效果极差;同时水流必然经过机壳与前、后端盖接触的位置,如果密封效果不好,水很可能通过机壳与前、后端盖的缝隙渗入电机内部或者外部,影响密封效果,对电机性能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发生故障停车、短路烧毁电机、触电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对电机能进行有效冷却且防水性能优异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电机外壳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包括将电机定子和转子容纳其中的机壳、设置在机壳一端与之配合的前端盖、设置在机壳另一端与之配合的后端盖,所述机壳内轴向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道,所述流道数量为偶数条;所述机壳两端加工有流道数量一半的腰形槽,每条腰形槽将两条相邻流道连通,且机壳左端与右端的腰形槽的位置错位设置;所述流道中有一个被分为两段同轴但不接通的盲孔,分别通过出入水道与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其余流道皆为通孔。
上述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其中:还设置有两个环形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盖、后端盖上留有的环形凹槽内。
上述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其中:环形密封圈上设置有与机壳上腰形槽对应的密封圈腰形槽。
上述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其中:所述环形密封圈材质为硅橡胶。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流道两边采用腰形槽沟通,腰形槽的位置错位设置,流道中有一条被分为两段同轴但不接通的盲孔通过出入水道与出水口、进水口连接,而其余流道为通孔,这意味着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流道一直到出水口必须历经所有流道,这就使冷却水的行走路径最长、降温效果最好,达到高效降温的目的;利用硅橡胶的塑性好、密封性好的特点,采用硅橡胶环形密封圈将流道有效密封,再加上环形密封圈上设置有与机壳上腰形槽对应的密封圈腰形槽,防水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现有技术的机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机壳侧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唯一未连通的流道与出入水道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环形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的前端盖与环形密封圈配合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A-A剖视图。
图中标记:
前端盖1、机壳2、后端盖3、流道4、环形密封圈5、密封圈腰形槽6、腰形槽7、出入水道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现有技术中的电机水冷系统的示意图见图1、图2所示,其包括将电机定子和转子容纳其中的机壳2、设置在机壳2两端并与机壳配合的前端盖1、后端盖3,所述机壳2内轴向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道4,其缺陷在于冷却时冷却水仅通过一条流道4就直接流走,冷却效果差;同时两端仅采用前端盖1、后端盖3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差,易渗水进入电机内部。
本技术的全流道循环冷却的电机外壳,图3为本技术的机壳侧视图,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将流道4数量特别设置为偶数条,优选为16条;机壳2两端加工有流道4数量一半的腰形槽7,优选为8条,每条腰形槽将两条相邻流道4连通。机壳2左端与右端的腰形槽7的位置错位设置,即将流道4按1~16编号,机壳2左端的腰形槽7若连通1-2、3-4、5-6、……、15-16,右端的腰形槽7则连通2-3、4-5、6-7、……、16-1;如图4所示,所述流道4中有一条被分为两段同轴但不接通的盲孔,分别通过出入水道8与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其余流道4皆为通孔。
同时,在前端盖1、后端盖3内分别留有环形凹槽,并各设置一个与凹槽良好配合的环形密封圈5,连接方式可采用嵌合、胶粘,优选为胶水粘合,环形密封圈5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上设置有同心的多道密封圈腰形槽6。图6、图7为本技术的前端盖1与环形密封圈5配合示意图,后端盖3与环形密封圈5的配合同理。
本技术的原理:如果不接通的那条流道4为1号流道的话,那么将1号流道的两个出入水道8分别与外界的出水口、进水口连通,进水通过1号流道的半段流进腰形槽7,再进入2号流道,再通过腰形槽7进入3号流道,以此类推,最后从16号流道流回1号流道,从1号流道的另半段流出,也就是说,冷却水遍历整个16条流道,行走路径长,其冷却性能完全得到发挥。同时,环形密封圈5加上其上的多道密封圈腰形槽6,能将冷却水有效束缚,不会发生渗水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流道循环冷却电机外壳,包括将电机定子和转子容纳其中的机壳(2)、设置在机壳(2)一端与之配合的前端盖(1)、设置在机壳(2)另一端与之配合的后端盖(3),所述机壳(2)内轴向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4)数量为偶数条;所述机壳(2)两端加工有流道(4)数量一半的腰形槽(7),每条腰形槽将两条相邻流道(4)连通,且机壳(2)左端与右端的腰形槽(7)的位置错位设置;所述流道(4)中有一个被分为两段同轴但不接通的盲孔,分别通过出入水道(8)与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其余流道(4)皆为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流道循环冷却电机外壳,包括将电机定子和转子容纳其中的机壳(2)、设置在机壳(2)一端与之配合的前端盖(1)、设置在机壳(2)另一端与之配合的后端盖(3),所述机壳(2)内轴向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4)数量为偶数条;所述机壳(2)两端加工有流道(4)数量一半的腰形槽(7),每条腰形槽将两条相邻流道(4)连通,且机壳(2)左端与右端的腰形槽(7)的位置错位设置;所述流道(4)中有一个被分为两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焱吴贵川袁光伟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航空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