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放电管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53677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双向放电管芯片的结构为N+-P+-N--N-P++-P+型;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平面结构依次为扩散N+区、扩散P+区、注入N-区、扩散P++区、金属区、氧化隔离区、钝化玻璃层及芯片划道区;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剖面截层结构依次为扩散N+区、扩散P+区、注入N-区、衬底N区、扩散P++区、金属区、氧化隔离区、钝化玻璃层及芯片划道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固态扩散源(氮化硼片)的深结扩散形成P++结,使结深平坦性、均一性好,抗浪涌更力强;同时能够降低基区的宽度,使开启电压降低,响应速度快,功耗小;P++结还可以降低体电阻,加大放电管的承载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放电管芯片的生产
,具体说是一种电压更集中的 低功耗双向放电管芯片
技术介绍
半导体放电管广泛应用于通讯交换设备中的程控交换机、电话机、传真机、配线 架、通讯接口、通讯发射设备等一切需要防雷保护的领域,以保护其内部的1C免受瞬间过电 压的冲击和破坏。目前行业内多采用平面工艺制作半导体放电管,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 陷:1)成本较高,工艺复杂;2)开关损耗大,响应速度慢;3)PN结在表面形成,采用硅介质膜 保护,容易受损伤,电压在表面击穿;4)双向放电管对称性较差,在电路使用中会产生一端 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启电压低,响应速度快; 击穿电压更集中的双向放电管芯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所述双向放电管芯 片的结构为N+-P+-r-N-P ++-P+型;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平面结构依次为扩散N+区、扩散P+ 区、注入『区、扩散P++区、金属区、氧化隔离区、钝化玻璃层及芯片划道区;所述双向放电管 芯片的剖面截层结构依次为所述扩散N+区、所述扩散P+区、所述注入ΓΓ区、衬底N区、所述扩 散P++区、所述金属区、所述氧化隔离区、所述钝化玻璃层及所述芯片划道区。 -种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娃片表面进行清洗; 步骤2,硅片在1100 °C~1200 °C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 度为1.5微米~2.5微米; 步骤3,通过光刻和显影在氧化后的硅片的双面制作出ΓΓ区图形; 步骤4,采用氟化铵腐蚀液刻蚀出ΓΓ区; 步骤5,在硅片表面生长出牺牲氧化层;步骤6,在光刻出的r区注入磷离子并推进形成深r区; 步骤7,用氢氟酸浸泡、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去除表面氧化层; 步骤8,硅片在1100 °C~1200 °C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 度为1.2微米~2.0微米; 步骤9,在ΓΓ区的相邻双面区域通过光刻和显影制作出P++区; 步骤10,把光刻出P++区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再进行预沉积; 步骤11,预沉积后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深结推进扩散形成深的P++区; 步骤12,用氢氟酸浸泡、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去除硅片表面的氧化层; 步骤13,把清洗后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在扩散炉中进行预沉积; 步骤14,预沉积后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推进扩散形成P+区; 步骤15,硅片在1100 °C~1200 °C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 厚度为1.5微米~2.5微米; 步骤16,在『区域内制作出N+区;步骤17,把光刻出N+区的硅片放入扩散炉中并通入三氯氧磷进行预沉积;步骤18,磷沉积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扩散,形成N+区;步骤19,硅片在1100 °C~1200 °C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 厚度为0.7微米~1微米;步骤20,通过涂胶、曝光、显影、去氧化层工序,形成台面沟槽图形; 步骤21,腐蚀台面沟槽并用去离子水冲净; 步骤22,把硅片放在电泳液中进行玻璃电泳; 步骤23,把电泳后的硅片在800 °C~820 °C烧结炉中进行烧结;步骤24,把烧结后的硅片进行涂胶、光刻、显影、去氧化层和玻璃,形成金属区和划 片道; 步骤25,对硅片进行镀镍、镀金、干燥; 步骤26,用激光切割机把镀金后的硅片从划片道处划成单个芯片。 优选的,所述步骤6中,在光刻出的ΓΓ区通过离子注入方法注入5X1015kev~8X 1015kev的磷离子,并采用1250°C~1280°C的温度推进50小时~60小时,形成深『区。优选的,所述步骤10中,把光刻出P++区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硅 片与氮化硼片交叉摆放,在1150Γ~1200°C的扩散炉中进行预沉积。优选的,所述步骤11中,预沉积后的硅片在1250Γ~1260°C扩散炉中进行深结推 进扩散20小时~30小时,形成深的P++区。优选的,所述步骤13中,把清洗后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硅片与氮 化硼片交叉摆放,在1150Γ~1200°C的扩散炉中进行预沉积。优选的,所述步骤14中,预沉积后的硅片在1250Γ~1260°C扩散炉中进行推进扩 散8小时~12小时,形成P+区;优选的,所述步骤17中,把光刻出多个N+区的硅片放入1100 °C~1200°C的扩散炉 中通入三氯氧磷进行预沉积。优选的,所述步骤18中,磷沉积的硅片在1150°C~1250°C的扩散炉中进行扩散4小 时~8小时,形成N+区。 优选的,所述步骤21中,使用硝酸、氢氟酸、冰乙酸按照5 : 3.3 :1的比例配制成混 酸,腐蚀台面沟槽,沟槽深度超过P+层深度的1.2倍~1.5倍,混酸温度为0°C~5°C,并用去 离子水冲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双向放电管芯片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固态扩散源(氮化硼片)的深结扩散形成P++结,使结深平坦性、均一性好,抗 浪涌更力强;同时能够降低基区的宽度,使开启电压降低,响应速度快,功耗小;P++结还可以 降低体电阻,加大放电管的承载功率; 2、磷离子注入前形成一层牺牲氧化层的方法,可以起到吸附杂质的作用,使磷离 子分布均匀,减少漏电流; 3、采用磷离子注入的方法形成深ΓΓ结,剂量可控,浓度均匀,可以使击穿电压更集 中,同时电压在体内击穿,不在台面表面击穿,使台面的耐流性好,抗浪涌能力提高; 4、台面采用双面玻璃粉电泳形成钝化保护层,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增强了双向放 电管的抗机械损伤能力,提高了放电管的可靠性; 5、采用划片道设计使用激光切割芯片,减小了芯片的损伤,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技术双向放电管芯片结构平面图; 图2为本技术双向放电管芯片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技术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 图中: 1-扩散Ν+区 2-扩散Ρ+区 3-注入Ν 一区 4-衬底Ν区 5-扩散Ρ++区 6-金属区 7-氧化隔离区 8-钝化玻璃层 9-芯片划道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制造方法的具体步骤如 下: 1)氧化前清洗:通过电子清洗剂SCI(氨水+双氧水)和SC2(盐酸+双氧水)、去离子 水超声清洗等工序,对硅片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得到干净的原始硅片; 2)氧化:将清洗干净的硅片在1100 °C~1200 °C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 氧化层掩膜厚1.5微米~2.5微米; 3)光刻ΓΓ:将氧化后的硅片双面通过光刻、显影法制作出正反面不对称的ΓΓ区图 形; 4)去『区氧化层:采用氟化铵腐蚀液刻蚀出『区; 5)长牺牲氧化层:在硅片表面生长出一层薄的牺牲氧化层; 6)注入磷:在光刻出的ΓΓ区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结构为N+‑P+‑N‑‑N‑P++‑P+型;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平面结构依次为扩散N+区、扩散P+区、注入N‑区、扩散P++区、金属区、氧化隔离区、钝化玻璃层及芯片划道区;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剖面截层结构依次为所述扩散N+区、所述扩散P+区、所述注入N‑区、衬底N区、所述扩散P++区、所述金属区、所述氧化隔离区、所述钝化玻璃层及所述芯片划道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瞬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