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8559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针对现有烧锅结构,以及对应的加热器结构进行改进,采用全新设计理念,引入智能检测自动化驱动电控结构,在烧锅本体(1)的底部设计锅底附加层(3),并基于此结构设计贯穿烧锅本体(1)内部与锅底附加层(3)的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再经对应加热器上设计的第三套管(5)与排烟管道构成烟气外排管路;同时,在第二套管(5)中设计安装电控伸缩杆(10),并基于具体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3),配合设计位于其伸缩杆移动端的盖板(7),结合烟气传感器(12)进行智能检测、智能控制,实现针对烟气外排管路的开启与封闭,进而针对烧锅烧煮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实现外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属于智能厨具

技术介绍
烧锅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厨具,用于烧煮之用,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厨具生产厂商不断改变设计理念、加工工艺,为人们提供更多各式各样的烧锅系列,诸如专利申请号:201220640139.9,公开了一种锅,所述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上设有多个锅牙;和锅盖,所述锅盖上设有多个盖牙,所述锅体和所述锅盖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槽且另一个上设有定位块,所述锅盖在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锅体上,在所述合盖位置多个所述锅牙分别对应地与多个所述盖牙卡合,在所述开盖位置每个所述锅牙在所述锅体的周向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盖牙之间且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锅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结构简单、清洗方便、能够实现开盖煮功能等优点。还有专利申请号:201310270503.6,公开了一种汤锅,包括气压阀门、锅耳、汤锅本体、锅盖和折叠件,所述气压阀门在锅盖上;所述锅耳在汤锅本体两侧;所述折叠件在锅耳柄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汤锅相比;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锅,具有以下改进:锅耳上的连接件可折叠,折叠后的锅耳平行于汤锅本体,可将汤锅放入更大的汤锅中,在煮比较不容易熟的食物时,可以旋动气压阀门,加大气压,使得食物更容易变熟,锅耳的手触处采用绝热塑料,在端起汤锅时,不会烫手,同时不锈钢材质的本体和锅盖延长了汤锅的使用寿命。不仅如此,专利申请号:201320617788.1,公开了一种锅,包括锅体,其中,所述锅体为一大一小两个,还包括蒸盘,所述蒸盘沿盘口周缘向外延设有搭边,所述蒸盘容设于所述大个锅体内并通过所述搭边搭挂在所述大个锅体的锅口上,所述大个锅体的外壁上连有手柄,所述小个锅体的锅口罩扣在所述大个锅体的锅口上,所述手柄可拆卸的装接在所述大个锅体上。相比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锅,实用性得到充分扩展,其小个锅体即可以作为大个锅体的锅盖使用,又可以单独作为煎锅、汤锅或者盛盘使用,同时通过对蒸盘的设置,还使其具有隔层蒸食的能力,功能多样,便于使用。此外,手柄可拆卸的装接结构还使其可以分装运输和存储,占地小,节省物流和仓储成本。从上述现有技术设计的锅可以看出,现有的锅多从其结构入手,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且经久耐用的锅,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使用中,依旧能发现现有设计锅的不足之处,众所周知,锅是用来进行烧煮之用,在烧煮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气向外散发,这严重影响到对食物的捡取;并且对于用作火锅之用的锅来说,不断向外散发的味道,还会影响到食客的衣物,伴随着食客离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现有烧锅结构,以及对应的加热器结构进行改进,采用全新设计理念,引入智能检测自动化驱动电控结构,能够有效抑制烧煮过程中产生的热气与气味的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包括烧锅本体,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加热器,还包括锅底附加层、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盖板、电控伸缩杆、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烟气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电源、控制模块和电机驱动电路设置在烧锅本体的外部;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烟气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上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一套管的口径、第二套管的口径、第三套管的口径三者相等,且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的内径皆大于电控伸缩杆沿其伸缩杆伸缩方向的外径;烧锅本体底部的中央位置设置贯穿烧锅本体内部、外部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第一套管的口径相等,第一套管的长度与烧锅本体的深度相等,第一套管的两端相互贯通,第一套管位于烧锅本体内部,第一套管其中一端开口的边缘与烧锅本体底部第一通孔的边缘密封相连接,且第一套管所在直线与烧锅本体底面相垂直;锅底附加层为与烧锅本体底面直径相适应的圆柱体形状,锅底附加层采用导热材料制成,锅底附加层的厚度与电控伸缩杆上电机沿其伸缩杆所在直线的厚度相适应,锅底附加层的顶面与烧锅本体的底面彼此位置相对应地固定连接,锅底附加层内部设置空腔,锅底附加层上设置与烧锅本体底部第一通孔口径相等、位置对应,且贯穿锅底附加层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两端间的连线与烧锅本体底部所在面相垂直,第二套管的长度与锅底附加层的厚度相等,第二套管的两端相互贯通,第二套管设置于第二通孔中,且第二套管两端的边缘分别与锅底附加层中第二通孔两端的边缘密封相连,第二套管经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套管相密封对接;电控伸缩杆上的电机设置在锅底附加层内部空腔的第二套管中,且电控伸缩杆上电机的表面采用隔热层进行包裹,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移动端经烧锅本体底部的第一通孔贯穿第一套管后,与盖板的其中一面相连接,烟气传感器设置在盖板的另一面上,盖板的外径与第一套管的外径相适应,盖板的位置与其所面向第一套管的端口位置彼此相对应,且盖板所在面与烧锅本体底部所在面相平行,盖板随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沿伸缩杆所在直线上下移动,实现针对第一套管顶部敞开端的开启与封闭;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最短长度小于等于第一套管的长度,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一套管的长度;锅底附加层内部空腔中第二套管的外部区域填充导热材料;加热器上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中央位置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两端之间的长度与第三套管的长度相等,第三通孔的口径与第三套管的口径相等,第三套管两端相互贯通,第三套管设置于第三通孔中,且第三套管两端的边缘分别与第三通孔两端的边缘密封相连,第三套管上位于加热器底面一侧的端口外接排烟管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均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上的电机为无刷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外接电源。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采用以上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包括烧锅本体(1),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加热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底附加层(3)、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第三套管(6)、盖板(7)、电控伸缩杆(10)、控制模块(8),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的电源(9)、烟气传感器(12)、电机驱动电路(13),电控伸缩杆(10)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3)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其中,电源(9)、控制模块(8)和电机驱动电路(13)设置在烧锅本体(1)的外部;电源(9)经过控制模块(8)为烟气传感器(12)进行供电,同时,电源(9)依次经过控制模块(8)、电机驱动电路(13)为电控伸缩杆(10)进行供电;电机驱动电路(13)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8)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10)上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一套管(4)的口径、第二套管(5)的口径、第三套管(6)的口径三者相等,且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第三套管(6)的内径皆大于电控伸缩杆(10)沿其伸缩杆伸缩方向的外径;烧锅本体(1)底部的中央位置设置贯穿烧锅本体(1)内部、外部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第一套管(4)的口径相等,第一套管(4)的长度与烧锅本体(1)的深度相等,第一套管(4)的两端相互贯通,第一套管(4)位于烧锅本体(1)内部,第一套管(4)其中一端开口的边缘与烧锅本体(1)底部第一通孔的边缘密封相连接,且第一套管(4)所在直线与烧锅本体(1)底面相垂直;锅底附加层(3)为与烧锅本体(1)底面直径相适应的圆柱体形状,锅底附加层(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锅底附加层(3)的厚度与电控伸缩杆(10)上电机沿其伸缩杆所在直线的厚度相适应,锅底附加层(3)的顶面与烧锅本体(1)的底面彼此位置相对应地固定连接,锅底附加层(3)内部设置空腔,锅底附加层(3)上设置与烧锅本体(1)底部第一通孔口径相等、位置对应,且贯穿锅底附加层(3)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两端间的连线与烧锅本体(1)底部所在面相垂直,第二套管(5)的长度与锅底附加层(3)的厚度相等,第二套管(5)的两端相互贯通,第二套管(5)设置于第二通孔中,且第二套管(5)两端的边缘分别与锅底附加层(3)中第二通孔两端的边缘密封相连,第二套管(5)经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套管(4)相密封对接;电控伸缩杆(10)上的电机设置在锅底附加层(3)内部空腔的第二套管(5)中,且电控伸缩杆(10)上电机的表面采用隔热层进行包裹,电控伸缩杆(10)上伸缩杆的移动端经烧锅本体(1)底部的第一通孔贯穿第一套管(4)后,与盖板(7)的其中一面相连接,烟气传感器(12)设置在盖板(7)的另一面上,盖板(7)的外径与第一套管(4)的外径相适应,盖板(7)的位置与其所面向第一套管(4)的端口位置彼此相对应,且盖板(7)所在面与烧锅本体(1)底部所在面相平行,盖板(7)随电控伸缩杆(10)上伸缩杆的伸缩、沿伸缩杆所在直线上下移动,实现针对第一套管(4)顶部敞开端的开启与封闭;电控伸缩杆(10)上伸缩杆的最短长度小于等于第一套管(4)的长度,且电控伸缩杆(10)上伸缩杆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一套管(4)的长度;锅底附加层(3)内部空腔中第二套管(5)的外部区域填充导热材料;加热器(2)上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中央位置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两端之间的长度与第三套管(6)的长度相等,第三通孔的口径与第三套管(6)的口径相等,第三套管(6)两端相互贯通,第三套管(6)设置于第三通孔中,且第三套管(6)两端的边缘分别与第三通孔两端的边缘密封相连,第三套管(6)上位于加热器底面一侧的端口外接排烟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检测驱动式电控排烟烧锅套装,包括烧锅本体(1),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加热器(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底附加层(3)、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第三套管(6)、盖板(7)、电控伸缩杆(10)、控制模块(8),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的电源(9)、烟气传感器(12)、电机驱动电路(13),电控伸缩杆(10)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3)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其中,电源(9)、控制模块(8)和电机驱动电路(13)设置在烧锅本体(1)的外部;电源(9)经过控制模块(8)为烟气传感器(12)进行供电,同时,电源(9)依次经过控制模块(8)、电机驱动电路(13)为电控伸缩杆(10)进行供电;电机驱动电路(13)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8)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10)上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8)相连接;第一套管(4)的口径、第二套管(5)的口径、第三套管(6)的口径三者相等,且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第三套管(6)的内径皆大于电控伸缩杆(10)沿其伸缩杆伸缩方向的外径;烧锅本体(1)底部的中央位置设置贯穿烧锅本体(1)内部、外部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第一套管(4)的口径相等,第一套管(4)的长度与烧锅本体(1)的深度相等,第一套管(4)的两端相互贯通,第一套管(4)位于烧锅本体(1)内部,第一套管(4)其中一端开口的边缘与烧锅本体(1)底部第一通孔的边缘密封相连接,且第一套管(4)所在直线与烧锅本体(1)底面相垂直;锅底附加层(3)为与烧锅本体(1)底面直径相适应的圆柱体形状,锅底附加层(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锅底附加层(3)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