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26377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7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该换热组件,包括:导热板,导热板呈蛇形,形成多个U形结构;多根冷媒管,贴附于导热板的第一侧,冷媒管内用于流通冷媒;隔板,包括插入导热板第二侧的U形结构的多块间隔板及固定多块间隔板的固定板,间隔板和固定板使得导热板的第二侧形成蛇形的冷却液路。通过将流通冷媒的冷媒管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侧,将冷却液路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二侧,从而分开了冷媒与冷却液,防止冷媒管被冷却液腐蚀,提高换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冷媒管贴附于蛇形的导热板上,隔板与导热板形成的蛇形冷却液路,使得在换热器内冷媒与冷却液路交换热量的路程尽量长,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的承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及换热器,换热器与换热效率有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有多种。如专利号为CN200580049152.X,名称为扁平管单蛇形的二氧化碳换热器,扁平管换热器为大致蛇形结构;但是这种换热器只能用于空气与冷媒的换热,无法实现冷却液与冷媒换热。专利号为CN200920300198.X,名称为外绕金属小管的波纹管,可实现冷却液与冷媒的换热;但金属小管需外绕在较长的波纹管上,需要专用设备,加工难度大;小管与金属管之间有间隙,造成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加工简单且换热效率高的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导热板,导热板呈蛇形,形成多个U形结构;多根冷媒管,贴附于导热板的第一侧,冷媒管内用于流通冷媒;隔板,包括插入导热板第二侧的U形结构的多块间隔板及固定多块间隔板的固定板,间隔板和固定板使得导热板的第二侧形成蛇形的冷却液路。进一步地,冷媒管为毛细管。进一步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3根冷媒管。进一步地,冷媒管外径小于或等于6mm。进一步地,多根冷媒管焊接在导热板上。进一步地,间隔板插入U形结构的中间,且间隔板的端部与对应的U形结构的底部具有使冷却液流过的间隙。进一步地,导热板为金属薄板。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顶盖、底板以及设置在顶盖和底板之间的上述的换热组件;顶盖与换热组件的导热板和隔板、底板与换热组件的导热板和隔板均密封。进一步地,换热器为方体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前述的换热器。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通过将流通冷媒的冷媒管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一侧,将冷却液路设置于导热板的第二侧,从而分开了冷媒与冷却液,防止冷媒管被冷却液腐蚀,提高换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冷媒管贴附于蛇形的导热板上,隔板与导热板形成的蛇形冷却液路,使得在换热器内冷媒与冷却液路交换热量的路程尽量长,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的承压能力。【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组件;10、导热板;20、冷媒管;31、间隔板;32、固定板;2、顶盖;3、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组件1,包括导热板10、贴附于导热板10的第一侧的冷媒管20及与导热板10的第二侧形成蛇形的冷却液的隔板。通过将冷媒与冷却液分别设置于导热板10的两侧,从而分开冷媒与冷却液,防止冷媒管20被冷却液腐蚀,提高换热组件I的使用寿命;同时,冷媒管20贴附于蛇形的导热板10上,隔板与导热板10形成的蛇形冷却液路,使得在换热器内冷媒与冷却液路交换热量的路程尽量长,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加工的导热板10为长方形的金属薄板,为了在尽可能小的体积内增长交换热量的路径,将导热板10加工成蛇形,导热板10形成多个U形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导热板10的第一侧贴附有多根冷媒管20,冷媒管20内用于流通冷媒。在本技术中,冷媒管20为细长的毛细管,管外径小于等于6_。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板10的第一侧至少均匀地贴附3根冷媒管20,以使得冷媒有足够大的面积与冷却液交换热量;优选地,导热板10的第一侧贴附4根冷媒管20,冷媒与冷却液的热交换率最高。为了方便加工,冷媒管20焊接在导热板10的第一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冷媒管20可以卡在导热板10的第一侧,如在导热板10上加工出于冷媒管20相适配的凹槽,将冷媒管20卡入凹槽中。导热板10的第二侧形成冷却液路。具体地,换热组件I还包括隔板,隔板包括插入导热板10第二侧U形结构内的间隔板31及固定间隔板31的固定板32,间隔板31用于引导冷却液在U形结构内蛇形流通,固定板32用于引导冷却液从导热板10第二侧的上一个U形结构进入到导热板10第二侧的下一个U形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板10第二侧的每一 U形结构内均插入一间隔板31,间隔板31插入U形区域的中间,且间隔板31的端部与对应的U形区域的底部具有使冷却液流过的间隙,使得冷却液路也呈蛇形;从而增长了冷媒与冷却液路交换热量的路径,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的承压能力。间隔板31和固定板32均为直板,以方便加工;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间隔板31和/或固定板32为曲板,以进一步增长冷媒与冷却液路的交换热量的路径。导热板10的第一侧为冷媒流通路径,第二侧为冷却液路,实现冷媒与冷却液的隔离,防止冷媒管20被冷却液腐蚀,提供换热组件I的使用寿命。如图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上述的换热组件I。换热器还包括顶盖2和底板3,换热组件I设置于顶盖2和底板3之间。顶盖2与换热组件I的导热板10的上表面和隔板的上表面均密封、底板3与换热组件I的导热板10的下表面和隔板的下表面均密封,从而使得换热器内的冷却液路为密封的液路。优选地,换热器为长方体,使得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整体体积可以尽可能的更小。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及与压缩机连通的上述换热器。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换热组件、换热器及制冷系统,通过将冷媒与冷却液分别设置于导热板的两侧,从而分开冷媒与冷却液,防止冷媒管被冷却液腐蚀,提高换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冷媒管贴附于蛇形的导热板上,隔板与导热板形成的蛇形冷却液路,使得在换热器内冷媒与冷却液路交换热量的路程尽量长,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的承压能力。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板(10),所述导热板(10)呈蛇形,形成多个U形结构; 多根冷媒管(20),贴附于所述导热板(10)的第一侧,所述冷媒管(20)内用于流通冷媒; 隔板,包括插入所述导热板(10)第二侧的U形结构的多块间隔板(31)及固定所述多块间隔板(31)的固定板(32),所述间隔板(31)和所述固定板(32)使得所述导热板(10)的第二侧形成蛇形的冷却液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20)为毛细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3根冷媒管(20)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20)外径小于或等于6mm 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冷媒管(20)焊接在所述导热板(10)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板(10),所述导热板(10)呈蛇形,形成多个U形结构;多根冷媒管(20),贴附于所述导热板(10)的第一侧,所述冷媒管(20)内用于流通冷媒;隔板,包括插入所述导热板(10)第二侧的U形结构的多块间隔板(31)及固定所述多块间隔板(31)的固定板(32),所述间隔板(31)和所述固定板(32)使得所述导热板(10)的第二侧形成蛇形的冷却液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昌成林海佳吴永和牛永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