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4828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在油缸进油口处与注油管处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阀门组件包括A单向阀、B单向阀,A单向阀的进口与B单向阀的出口连接D三通阀的其中两个接口,D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连接注油管;C三通阀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A单向阀的出口和油缸进油口,C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个溢流阀E连接B单向阀的进口。在不利用油缸内部大弹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回油过程中余压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油缸与曲轴之间不会发生脱离,通过反馈装置设定的油液回油压力随着马达的转速增加而增加,从而提高马达的转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无连杆马达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
技术介绍
曲轴无连杆径向油缸活塞式液压马达(以下简称无连杆液压马达)是在单作用曲轴连杆径向油缸活塞式液压马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结构的低速大扭矩马达。在液压马达工作过程中,马达主轴由包容在油缸一活塞内的高压油柱直接推动,油缸与偏心轴、活塞与缸盖之间的球面副只起密封作用,通过弹賛使密封面贴紧,但在油缸内部油液流动时由于弹簧的存在,对油液的流动产生了一定的阻力。由于弹簧在油缸的内部,这就造成了更换弹簧时的拆卸麻烦。同时若转速过高时,油缸受到的压力会大于弹簧的预紧力引起脱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不利用作用在油缸内部的大弹簧所产生的预紧力情况下,提供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由于回油压力可以随着马达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可以提高马达的转速。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包括至少两个油缸、曲轴、以及油缸外部输油管;各油缸的油缸本体具有一个油缸进油口和一个油缸出油口,油缸外部输油管包括一个注油管和一个排油管,在油缸进油口处与注油管处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A单向阀、B单向阀,所述A单向阀的进口与B单向阀的出口连接D三通阀的其中两个接口,D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连接注油管;所述C三通阀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A单向阀的出口和油缸进油口,C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个溢流阀E连接B单向阀的进口;在油缸出油口处和排油管处也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该组阀门组件的结构与油缸进油口处和注油管处的结构相同。上述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的油缸与曲轴之间的预紧方法如下:当曲轴正转时,高压油从油缸外部注油口进入,由于B管路的B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由A管路通入,油液充满油缸时,当油缸内压大于B管路溢流阀E设定压力值时,油液会冲破溢流阀E,但此时的油压已经小于刚注入时的油压,因此不会冲破溢流阀E后的B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油缸推动曲轴旋转,回油过程中,由于E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从溢流阀G流出,此时溢流阀G压力值不小于油缸内作用于油缸底部的压力,从而使得油缸与曲轴在此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接触,代替了油缸与曲轴之间预紧弹簧的预紧力,使油缸与曲轴不会产生分离;当曲轴反转时的工作过程与曲轴正转时的工作过程相反,即油缸外部注油口变换为出油口,油缸外部排油口则变换为进油口 ;具体如下:当曲轴反转时,高压油从油缸外部排油口进入,由于F管路的F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由E管路通入,油液充满油缸时,当油缸内压大于F管路溢流阀G设定压力值时,油液会冲破溢流阀G,但此时的油压已经小于刚注入时的油压,因此不会冲破溢流阀G的F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油缸推动曲轴旋转,回油过程中,由于A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从溢流阀E流出,此时溢流阀E压力值不小于油缸内作用于油缸底部的压力,从而使得油缸与曲轴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接触,代替了油缸与曲轴之间预紧弹簧的预紧力,使油缸与曲轴不会产生分离。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技术充分利用了单向阀与溢流阀的组合结构,对油液的注入口和出入口处进行了改进,取代了原有油缸与曲轴之间的预紧弹簧,本技术在不利用该弹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回油过程中余压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油缸与曲轴之间不会发生脱离,通过反馈装置设定的油液回油压力随着马达的转速增加而增加,从而提高马达的转速。本技术取代了原有油缸与曲轴之间的预紧弹簧,不仅结构上进一步得到了简化,而且比原有液压马达性能更稳定。本技术技术手段简便易行,采用在气缸外部设置单向阀与溢流阀的组合结构,取代了原有油缸与曲轴之间的预紧弹簧,减少了液压马达的重量,提高了功率。还大大减少了原有液压马达的制造成本及故障率,具有性能可靠、寿命长、维护保养便捷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液压马达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液压马达油缸与曲轴作用关系示意图一。图3为现有液压马达油缸与曲轴作用关系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的阀门组件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内部油缸受力情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至5所示:无连杆液压马达,主要由偏心轴2、油缸活塞4及平面配油机构5、6组成。马达初始状态时,活塞4上端被推压在缸盖I球面座上,通油后缸体3径向伸缩。与活塞孔间隙配合的大弹簧A使活塞成为一个缸体滑动的大导柱:高压油经进油口通过配油盘5、配油板6经油道进入油缸活塞内,直接作用于偏心轴2球面及缸盖I球面上,马达主轴由包容在油缸一活塞内的高压油柱直接推动,油缸与偏心轴、活塞与缸盖之间的球面副只起密封作用,通过弹賛A使密封面贴紧。如图2所示:未改进之前无连杆液压马达内部的油缸与曲轴是在弹簧预紧力F的作用下相接触,弹簧预紧力始终存在于马达运动过程中以确保曲轴与油缸不会分离,其中在两者接触处会产生承载油膜,有利于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如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包括至少两个油缸、曲轴、以及油缸外部输油管;各油缸的油缸本体具有一个油缸进油口和一个油缸出油口,油缸外部输油管包括一个注油管和一个排油管,在油缸进油口处与注油管处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A单向阀、B单向阀,所述A单向阀的进口与B单向阀的出口连接D三通阀的其中两个接口,D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连接注油管;所述C三通阀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A单向阀的出口和油缸进油口,C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个溢流阀E(为自动控制调压溢流阀)连接B单向阀的进口 ;在油缸出油口处和排油管处也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该组阀门组件的结构与油缸进油口处和注油管处的结构相同。上述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的油缸与曲轴之间的预紧方法如下:当曲轴正转时,高压油从油缸外部注油口进入,由于B管路的B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由A管路通入,油液充满油缸时,当油缸内压大于B管路溢流阀E设定压力值时,油液会冲破溢流阀E,但此时的油压已经小于刚注入时的油压,因此不会冲破溢流阀E后的B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油缸推动曲轴旋转,回油过程中,由于E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从溢流阀G流出,此时溢流阀G压力值(由反馈装置反馈的马达速度决定的)不小于油缸内作用于油缸底部的压力,从而使得油缸与曲轴在此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接触,代替了油缸与曲轴之间预紧弹簧的预紧力,使油缸与曲轴不会产生分离;当曲轴反转时的工作过程与曲轴正转时的工作过程相反,即油缸外部注油口变换为出油口,油缸外部排油口则变换为进油口 ;具体如下:当曲轴反转时,高压油从油缸外部排油口进入,由于F管路的F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由E管路通入,油液充满油缸时,当油缸内压大于F管路溢流阀G设定压力值时,油液会冲破溢流阀G,但此时的油压已经小于刚注入时的油压,因此不会冲破溢流阀G的F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油缸推动曲轴旋转,回油过程中,由于A单向阀,使得油液只能从溢流阀E流出,此时溢流阀E压力值(由反馈装置反馈的马达速度决定的)不小于油缸内作用于油缸底部的压力,从而使得油缸与曲轴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接触,代替了油缸与曲轴之间预紧弹簧的预紧力,使油缸与曲轴不会产生分离。如图4所示,改进后的液压马达内部油缸受力:当油缸内部通入高压油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油压力可变无连杆马达,包括至少两个油缸、曲轴、以及油缸外部输油管;各油缸的油缸本体具有一个油缸进油口和一个油缸出油口,油缸外部输油管包括一个注油管和一个排油管,其特征在于:在油缸进油口处与注油管处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A单向阀、B单向阀,所述A单向阀的进口与B单向阀的出口连接D三通阀的其中两个接口,D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连接注油管;C三通阀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A单向阀的出口和油缸进油口,C三通阀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个溢流阀E连接B单向阀的进口;在油缸出油口处和排油管处也增设有一组阀门组件,该组阀门组件的结构与油缸进油口处和注油管处的结构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鹏刘鑫卢小辉张中伟叶春浓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市顺德区中意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