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怀武专利>正文

椎动脉开口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2481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3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以增强支架近端径向支撑力,降低再狭窄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为排列在椎动脉近端的若干一类支撑环和排列在椎动脉远端的若干二类支撑环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所述一类支撑环为若干封闭的闭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二类支撑环为若干具有开口的开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医疗支架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适用于医疗支架领域。
技术介绍
椎动脉开口狭窄指粥样硬化性斑块使得椎动脉起始段管腔直径变小,通过后循环低灌注或栓子脱落堵塞后循环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狭窄高达33%左右,需要预防性措施以降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首发及复发率。预防性措施包括药物和支架两类方法。由于椎动脉开口斑块纤维帽较厚且钙化常见,药物通常难以缓解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植入术通过将斑块压向管壁可以使椎动脉开口狭窄即刻恢复至基本正常,已经成为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医生广泛采用的预防性措施。目前没有已进入临床应用的椎动脉开口专用支架,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所用支架主要是APOLLO和冠脉支架两类。APOLLO支架原本被设计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冠脉支架如CypherTM支架和TaxusTM支架最初是被设计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由于椎动脉开口特定解剖与血流动力学,以上支架植入椎动脉开口后再狭窄率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以增强支架近端径向支撑力,降低再狭窄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为排列在椎动脉近端的若干一类支撑环和排列在椎动脉远端的若干二类支撑环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所述一类支撑环为若干封闭的闭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二类支撑环为若干具有开口的开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闭环单体为菱形框结构,菱形框结构与相邻菱形框结构通过其顶点直接连接形成所述一类支撑环;所述开环单体为U形结构,U形结构与相邻U形结构通过连接弧相连形成所述二类支撑环。所述一类支撑环与相邻一类支撑环直接连接,所述一类支撑环与相邻二类支撑环之间、二类支撑环与相邻二类支撑环之间均经连接杆相连。相邻两个二类支撑环为一支撑环组,同组的两个二类支撑环上U形结构一一对应布置拼合形成椭圆形结构。所述连接杆为S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高度b是菱形框结构边长a的1.1-2.0倍,U形结构宽度c等于菱形框结构边长a。所述菱形框结构释放后的角度为120度和60度。所述U形结构圆弧段的弧长d为连接U形结构的连接杆长度的1.5-2.0倍,连接弧的长度等于连接连接弧的连接杆长度。所述一类支撑环连接形成的管状部分长4mm,所述二类支撑环连接形成的管状部分长4/8/12mm,压缩状态下一、二类支撑环的外径均为1-1.5mm。该支架由36L不锈钢或记忆合金经过激光雕刻或3D打印而成,所述记忆合金采用N1-Ti或Cu-Al-Mn。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近端闭环单体增加径向支撑力,解决目前支架应用于椎动脉开口时径向支撑力不足以及无法耐受椎动脉开口较强搏动的缺点,从而降低再狭窄率;同时本技术在远端采用开环单体,使得顺应性能够匹配椎动脉起始段迂曲的形态特征,降低出现医源性动脉夹层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一类支撑环的展开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二类支撑环的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该支架分成两段,一段由7个一类支撑环I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另一段由10个二类支撑环2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如图2所示,一类支撑环I由6个闭环单体组成,闭环单体轴向对称布置,本例中闭环单体采用释放后角度为120度和60度的菱形框结构11,菱形框结构11与相邻菱形框结构11通过顶点与顶点直接连接形成环状的一类支撑环I。如图3所示,本例中二类支撑环2具有6个开环单体,开环单体采用轴向对称布置的U形结构21(由圆弧段及接于圆弧段两端的直线段组成),U形结构21通过接于其端点的连接弧22与相邻U形结构21相连,从而串接形成环状的二类支撑环2。本实施例中两个二类支撑环组成一个支撑环组,共具有5组,同组的两个二类支撑环2上U形结构21 对应布置拼合形成椭圆形结构。本实施例中一类支撑环I与相邻一类支撑环I通过菱形框结构11顶点与顶点直接连接;一类支撑环I与相邻二类支撑环2之间通过6个均匀布置的S形连接杆3相连,该连接杆两端分别连接菱形框结构11顶点和U形结构21顶点;支撑环组内两个二类支撑环2之间通过3个均匀布置的S形连接杆3相连,该连接杆两端均接于连接弧22上;支撑环组与支撑环组之间通过3个均匀布置的S形连接杆3相连,该连接杆两端均接于U形结构21顶点。本实施例中U形结构21高度b是菱形框结构11边长a的1.1-2.0倍,U形结构宽度c等于菱形框结构边长a,以增加支架释放后的安全性。U形结构21圆弧段的弧长d为与U形结构相连的S形连接杆3长度的1.5-2.0倍,连接弧22的长度等于与连接弧相连的S形连接杆3长度。二类支撑环2中未与连接杆3连接的连接弧22长度是与连接杆3相连连接弧22长度的1.1-1.5倍,从而增加支架释放后安全性。本例中一类支撑环I连接形成的管状部分长4mm,二类支撑环2连接形成的管状部分长8mm,压缩状态下外径均为1-1.5mm。本实施例中椎动脉开口支架可以由316L不锈钢经过激光雕刻或3D打印而成,也可以由其他材料例如N1-T1、Cu-Al-Mn等记忆合金经过激光雕刻或3D打印而成。在使用时将径向支撑力强的一类支撑环I段放置于椎动脉起始段近端,有效预防再狭窄;将顺应性好的二类支撑环2段放置于椎动脉起始段远端,使其能够匹配椎动脉起始段迂曲的形态特征。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为排列在椎动脉近端的若干一类支撑环(I)和排列在椎动脉远端的若干二类支撑环(2)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 所述一类支撑环(I)为若干封闭的闭环单体(11)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二类支撑环(2)为若干具有开口的开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闭环单体为菱形框结构(I I ),菱形框结构(11)与相邻菱形框结构通过其顶点直接连接形成所述一类支撑环(I);所述开环单体为U形结构(21),U形结构与相邻U形结构通过连接弧(22)相连形成所述二类支撑环(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类支撑环(I)与相邻一类支撑环(I)直接连接,所述一类支撑环(I)与相邻二类支撑环(2)之间、二类支撑环(2)与相邻二类支撑环(2)之间均经连接杆(3)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二类支撑环为一支撑环组,同组的两个二类支撑环(2)上U形结构(21)—一对应布置拼合形成椭圆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为S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结构(21)高度b是菱形框结构(11)边长a的1.1-2.0倍,U形结构(21)宽度c等于菱形框结构(11)边长a。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框结构(II)释放后的角度为120度和60度。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动脉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椎动脉开口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为排列在椎动脉近端的若干一类支撑环(1)和排列在椎动脉远端的若干二类支撑环(2)连接形成的管状结构;所述一类支撑环(1)为若干封闭的闭环单体(11)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二类支撑环(2)为若干具有开口的开环单体串接形成的环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怀武
申请(专利权)人:袁怀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