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17814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2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与供电机构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在近红外发生器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接触的水冷器,所述的水冷器与水冷循环机构相连。优点在于: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上需要用红外线进行治疗时,一般要都是采用中红外,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便:由于中红外发射时会产生比体温高出10~30度的高温,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出现细胞水分蒸发是无可避免;操作人员要不停的旋转手中红外治疗器械,以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但长时间运动极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以致会经常出现病灶局部有轻度灼伤现象,一但被红外线灼伤是很难恢复原样的;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目前的红外治疗根本无法实现;现在的近红外治疗设备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热量,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由于近红外光是不可见光,要使红外光源精确对准病灶有困难。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脉冲式近红外线偏振光治疗仪[申请号:CN02274066.X],是由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上的控制开关、显示灯等组成,在壳体内依次安装有光源、透镜、隔热片、滤光片、斩光器,在壳体外端安装有光缆,在光缆的一端安装有治疗头,在治疗头内安装有透镜和偏振片。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操作人员要不停的旋转手中红外治疗器械,以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但长时间运动极容易使人产生疲劳,红外治疗设备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热量,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避免因设备产热而病灶过治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与供电机构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在近红外发生器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接触的水冷器,所述的水冷器与水冷循环机构相连。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内侧固设有近红外限距环,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穿设于近红外限距环中,所述的透光聚集镜通过呈筒状的防护定位套盖固定在手柄外壳上。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近红外限距环利于近红外发生器的固定。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手柄外壳前端具有直径大于后端的筒状安装部,所述的水冷器、近红外发生器、近红外限距环、透光聚集镜和防护定位套盖均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上。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的后端位于筒状安装部内,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的前端具有定位凸环且位于筒状安装部外,所述的防护定位套盖将定位凸环压紧在筒状安装部的端面和防护定位套盖之间,所述的透光聚集镜部分轴向露出于防护定位套盖外。定位凸环位于防护定位套盖和筒状安装部之间,利于近红外限距环固定。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水冷循环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水泵和储水罐,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水冷器相连且沿着手柄外壳轴向设置,所述的水泵和储水罐串联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水泵为微型水泵且设置在手柄外壳内。水泵将储水罐中的冷水通过进水管泵入到水冷器中,水冷器中的水再通过出水管重新进入到储水罐中,从而实现水冷循环,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供电机构和水冷循环机构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的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壳内。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控制系统上连接有用于调整近红外发生器所发出的近红外光强度的强度调节机构。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供电机构为恒流电源。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本系统还包括能够发出可视光的近红外光指示灯且当近红外光指示灯工作时其可视光的照射位置与近红外发生器所发射的近红外光的照射位置相同。近红外光指示灯能够指示近红外光的发射位置,操作人员使用时只调好角度聚好焦,即只要将红外光指示灯光对准病灶中心就可以,不需要旋转近红外治疗器械,也可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长时间治疗不会造成人员疲劳,不能造成病灶局部轻度灼伤现象,利于恢复。在上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中,所述的近红外光指示灯内置于手柄外壳前端或者外置于手柄外壳。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的优点在于:第一,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第二,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第三,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和水冷器,水冷器对近红外发生器具有冷却作用,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被随时冷却,不会对病灶产生过治现象。第四,近红外光指示灯能够指示近红外光的发射位置,操作人员使用时只调好角度聚好焦,即只要将红外光指示灯光对准病灶中心就可以,不需要旋转近红外治疗器械,也可保证病灶的治疗均匀,长时间治疗不会造成人员疲劳,不能造成病灶局部轻度灼伤现象,利于恢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爆炸图。图中,手柄外壳1、近红外发生器2、供电机构3、透光聚集镜4、水冷器5、水冷循环机构6、近红外限距环7、防护定位套盖8、筒状安装部9、定位凸环10、进水管11、出水管12、水泵13、储水罐14、机壳1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1,手柄外壳1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2,近红外发生器2与供电机构3相连,近红外发生器2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4,在近红外发生器2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2接触的水冷器5,水冷器5与水冷循环机构6相连。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选用的是近红外发生器2,其能够朝外发射近红外光,发射时不会产生比体温高的高温,不会对治疗部造成过治现象,能有效避免细胞水分蒸发;用透光聚焦的方法能有效对治疗部位长时间照射,适用于因特殊病灶需要较长时间照射才能达到效果的患者;本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还配有水冷循环机构6和水冷器5,水冷器5对近红外发生器2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1)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的近红外发生器(2),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与供电机构(3)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4),在近红外发生器(2)的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2)接触的水冷器(5),所述的水冷器(5)与水冷循环机构(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包括呈筒状的手柄外壳(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外壳(1)前端设有能朝外发射近红外光
的近红外发生器(2),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与供电机构(3)
相连,所述的近红外发生器(2)的前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
前端且能够透光聚焦的透光聚集镜(4),在近红外发生器(2)的
后方设有固定在手柄外壳(1)内且与近红外发生器(2)接触的
水冷器(5),所述的水冷器(5)与水冷循环机构(6)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手柄外壳(1)前端内侧固设有近红外限距环(7),所述的
近红外发生器(2)穿设于近红外限距环(7)中,所述的透光聚
集镜(4)通过呈筒状的防护定位套盖(8)固定在手柄外壳(1)
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手柄外壳(1)前端具有直径大于后端的筒状安装部(9),
所述的水冷器(5)、近红外发生器(2)、近红外限距环(7)、透
光聚集镜(4)和防护定位套盖(8)均设置在筒状安装部(9)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无创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近红外限距环(7)的后端位于筒状安装部(9)内,所述
的近红外限距环(7)的前端具有定位凸环(10)且位于筒状安装
部(9)外,所述的防护定位套盖(8)将定位凸环(10)压紧在
筒状安装部(9)的端面和防护定位套盖(8)之间,所述的透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亚桂王云景焦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康诺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