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7282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15: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提供降低座椅高度且改善乘坐感,与此同时能够缩短轮间距从而改善转弯性能的优选的结构。摩托车具备:前轮、后轮(3)、座椅、车身框架(5)、摇臂(13)和后悬架(50)。摇臂(13)以与前侧框架(20)的连接处为摇动支点且以可上下摇动的状态支持后轮(3)。车身框架(5)的座椅框架(30)具有后端部在后轮(3)的车宽方向两侧隔着间隔配置,且位于后轮(3)的车轴(3a)上方的一对轨道部分。后悬架(50)通过连杆机构(60)与车身框架(5)和摇臂(13)连接,并且对摇臂(13)的摇动进行缓冲。后悬架(50)相对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中心线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在摩托车中,为了缓冲来自于行驶中的路面的冲击,而在前轮和车身框架之间以及后轮和车身框架之间分别设置有悬架。例如,在设置于后轮和车身框架之间的后悬架中,摇臂通过配置于车身车宽方向中央附近的后悬架与车身框架连接。然而,作为摩托车种类,已知有称为美式摩托车(巡航式摩托车)的类型。在美式摩托车中,在其设计开发时通常重视的是驾驶员等的舒适性以及乘坐感的改善。例如,美式摩托车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为了改善脚着地性而降低驾驶员座椅的高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o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28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后悬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配置时,存在座椅高度增高的问题。又,如果后悬架直接支持于摇臂,为了防止与周围部件之间的干扰,后悬架的行程量减小,乘坐感也恶化。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摩托车中减少座椅高度且改善乘坐感。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态的摩托车具备:前轮以及后轮;配置在所述前轮以及所述后轮之间的座椅;具有支持所述前轮的前侧框架、和与所述前侧框架连接且支持所述座椅的座椅框架的车身框架;与所述前侧框架可转动地连接,以与所述前侧框架的连接处为摇动支点且以可上下摇动的状态支持所述后轮的摇臂;和借助于连杆机构将所述车身框架与所述摇臂连接,并且对摇臂的摇动进行缓冲的后悬架;所述座椅框架包括后端部在所述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隔着间隔配置,且位于所述后轮的车轴上方的一对轨道部分;所述后悬架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中心线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配置。根据上述结构,座椅框架的后端部在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隔着间隔配置,以此防止后轮与座椅框架之间的干扰,因此能够降低座椅高度,并且使后悬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配置,以此与后悬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地配置的结构相比,能降低座椅高度,因此能改善脚着地性。又,介入连杆机构,与此同时后悬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且从车身中心线偏离配置,以此能够增大相对于摇臂摇动量的后悬架的伸缩量,能够改善乘坐感。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座椅框架包括支持所述座椅且从所述前侧框架向后方延伸的分叉前部分、从所述分叉前部分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分叉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分叉部分、和从所述一对分叉部分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且位于所述后轮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一对分叉后部分;所述分叉部分以及所述分叉后部分构成了所述轨道部分;所述后悬架配置在所述分叉前部分的车宽方向侧方。根据上述结构,后悬架与座椅框架的分叉前部分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因此可以防止后悬架和座椅框架之间的干扰,容易确保后悬架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的伸缩区域。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后悬架与所述前侧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一侧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后悬架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移配置,因此确保后悬架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的伸缩区域。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后悬架转动自如地连接的悬架连接部分、与所述摇臂转动自如地连接的摇臂连接部分、和与所述前侧框架转动自如地连接的前侧框架连接部分;所述悬架连接部分配置在与所述摇臂连接部分以及所述前侧框架连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将后悬架相对于摇臂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且可以将后悬架与摇臂或前侧框架的连接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借助于此,可以减小摇臂或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尺寸。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构件和第二连杆构件;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包括与所述后悬架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的所述悬架连接部分、与所述摇臂转动自如地连接的所述摇臂连接部分、和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转动自如地连接的第二连杆构件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杆构件的各连接部分分别设定于不同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杆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转动自如地连接的第一连杆构件连接部分、和与所述前侧框架转动自如地连接的所述前侧框架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的各连接部分分别设定于不同的位置,所述摇臂连接部分配置在与所述悬架连接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前侧框架连接部分配置在与所述摇臂连接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摇臂连接部分以及前侧框架连接部分分别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离,以此在连杆机构中实现两阶段的偏离,因此可以防止摇臂和第二连杆构件之间的干扰,将第二连杆构件的前侧框架连接部分容易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可以减小摩托车的车宽方向尺寸,可以进一步改善脚着地性。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摇臂具有通过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的右侧的部位;所述部位中的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区域具有从所述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凹入的凹部。根据上述结构,在摇臂中,与第二连杆构件相向的区域的一部分区域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凹入,因此摇臂与第二连杆构件之间不发生干扰且使摇臂靠近车宽方向内侧,可以减小车身的车宽方向尺寸且进一步改善脚着地性。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以是还具备:消声器;和支持所述消声器的消声器安装支架;用于可摇动地支持所述摇臂的枢轴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所述前侧框架包括支持所述枢轴的中间部的中间支持部分、和分别支持所述枢轴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端部支持部分;在所述前侧框架中,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的部分设定于所述中间支持部分、和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端部支持部分之间,且与所述消声器安装支架形成为一体。根据上述结构,在前侧框架中,连杆机构连接于中间支持部分和车宽方向一侧的端部支持部分之间,以此在向上顶的载荷通过摇臂从后轮传递至连杆机构与前侧框架的连接部分时,使载荷分散于中间支持部分和车宽方向一侧的端部支持部分这两者,从而可以减少支持枢轴的前侧框架的端部支持部分所需的刚性,对车宽方向一侧的端部支持部分的轻量化有利。此外,连杆机构和前侧框架的连接部分与消声器安装支架形成为一体,因此可以减小部件数量。因此,对前侧框架的端部支持部分的轻量化有利,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还具备原动机,从所述原动机向所述后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和侧脚架,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以及所述侧脚架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根据上述结构,相对于车身中心线,在与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后悬架不同的车宽方向另一侧上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以及侧脚架,以此可以防止后悬架对动力传递机构(例如链条或传动带等)以及侧脚架的干扰。又,可以使后悬架变得醒目,可以改善摩托车的美观。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摩托车中能够降低座椅高度且改善乘坐感,与此同时能够缩短轮间距而改善转弯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图2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车身框架的右视图; 图5是从左斜后方观察图3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7是从右侧观察图1的摩托车的摇臂以及后悬架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右侧观察图1的摩托车的摇臂以及后悬架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显示图7以及图8的连杆机构以及后悬架的俯视时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摩托车; 2前轮; 3后轮; 4座椅; 5车身框架; 13 摇臂; 15发动机(原动机); 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托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具备:前轮以及后轮;配置在所述前轮以及所述后轮之间的座椅;具有支持所述前轮的前侧框架、和与所述前侧框架连接且支持所述座椅的座椅框架的车身框架;与所述前侧框架可转动地连接,以与所述前侧框架的连接处为摇动支点且以可上下摇动的状态支持所述后轮的摇臂;和借助于连杆机构将所述车身框架与所述摇臂连接,并且对摇臂的摇动进行缓冲的后悬架;所述座椅框架包括后端部在所述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隔着间隔配置且位于所述后轮的车轴上方的一对轨道部分;所述后悬架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中心线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井秀明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