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6532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壳包括内金属壳体及套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设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突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后与对接电连接器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入口 ο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现有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组合的传输速率也逐渐提高,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传输速率的增加对现有电连接器高速传输信号的屏蔽效果则要求更高。现有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plug)与插座(receptacle),通过插座内部的EMC铁壳与plug的外金属壳体相接触导通形成接地机构,提高接地信号的传输,从而提高屏蔽效果。然而,插座内部的EMC铁壳的结构复杂,且插座内部的EMC铁壳与plug的外金属壳体的接触需要在电连接器内部预设接触空间,装配较为复杂。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在对接电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电连接器的外壳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外壳接触导通,提高接地信号传输。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壳包括内金属壳体及套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设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突伸的弹片,所述外金属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弹片配合的让位结构,所述让位结构提供一个供所述弹片沿着所述电连接器厚度方向移动的空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让位结构为用以收容所述弹片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外金属壳体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弹片相对应的部位向外凸起并于内侧形成让位结构,所述凸起与所述外金属壳体呈台阶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让位结构为沿内外方向贯穿所述外金属壳体的通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片包括与所述内金属壳体连接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向后并向收容空间内延伸的弹性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舌板部外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外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外壳于内部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外壳包括内金属壳体及套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突伸的弹片;所述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向前延伸并与所述舌板部配合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收容所述舌板部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第二接触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所述弹片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后与对接电连接器抵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金属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弹片配合的让位结构,所述弹片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后与对接电连接器抵接并被弹性挤压超出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而收容于所述让位结构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让位结构为用以收容所述弹片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外金属壳体内侧向外凹陷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让位结构为沿内外方向贯穿所述外金属壳体的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所述内金属壳体上设置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突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后与对接电连接器抵接,一方面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外壳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外壳接触导通,提高接地信号传输,对其他信号传输进行接地屏蔽,使得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屏蔽效果较好,有效保证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弹片的弹力加强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固持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外金属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内金属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1的第一外壳被移除的俯视图。图6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是图7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9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沿C-C方向的剖视图。图11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12本专利技术对接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图11以及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100以及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相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200。请参阅图2至图10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上(未图标)并可供对接电连接器200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2、若干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内的第一端子13、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内的第一接地片14、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外侧的第一外壳11。请参阅图2及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包括第一基部121及自第一基部121向前延伸且厚度方向的尺寸较所述第一基部121较小的舌板部122。所述第一基部121包括第一后基部1211及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所述第一后基部1211较小的第一前基部1212,所述第一前基部121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舌板部12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后基部1211与所述第一前基部1212呈台阶状。所述舌板部122包括与所述第一前基部1212连接的后舌板部1221及自所述后舌板部1221向前延伸的前舌板部 1222。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外壳11于内部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11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122与第一端子13接触部,对接电连接器200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1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所述第一外壳11包括内金属壳体112及套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体112外侧的外金属壳体113,所述外金属壳体113与内金属壳体112结构互补,可以提高所述外金属壳体113的屏蔽效果和强度。所述舌板部122顶部至所述内金属壳体112顶壁的距离与所述舌板部122底部至所述内金属壳体112底壁的距离相同,以使得对接电连接器200正反向均可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1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并可进行信号传输。请参阅图1、图2、图4至图10所示,所述内金属壳体112顶壁设有朝向并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的第一固定片112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的顶部具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固定片1121的第一固定槽123,所述第一固定片1121可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23中将所述内金属壳体112壳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2固定。所述内金属壳体112还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1内突伸的弹片1122,所述弹片1122可沿着所述电连接器100厚度方向移动。所述弹片1122在对接电连接器200插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1后与对接电连接器200抵接,一方面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壳11与对接电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内金属壳体及套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设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突伸的弹片,所述外金属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弹片配合的让位结构,所述让位结构提供一个供所述弹片沿着所述电连接器厚度方向移动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黄茂荣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