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海峰专利>正文

基于位置传感的泄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58374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09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位置传感的泄压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油压空间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板上的阻尼孔;内筒体的顶端和外筒体的顶端相互靠近,接近触头向接近传感器运动;当油压空间中的油液进入缓压空间,缓压空间的内压到达临界值时,接近触头与接近传感器接触,接近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控制液压泵启动将缓压空间中的油液导入油压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避免内筒体过载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震动压力吸收方法。
技术介绍
震动压力吸收装置主要用于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过滤路面的震动。震动压力吸收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轨道车辆悬挂系统和飞机起落架系统。震动压力吸收装置的主要作用在于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乘客的舒适性,降低汽车底盘、轨道车辆大架和飞机机身承受的冲击,对汽车、轨道车辆和飞机的安全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现有的震动压力吸收装置采用油气混合式结构,利用油液通过阻尼孔时产生的阻尼吸收能量,然后利用气体的压缩进一步吸收能量。其缺点在于,在负荷过大时容易产生过载,导致装置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利用如下设备: 所述设备包括内筒体、外筒体、阻尼板、连接软管、液压泵、控制器、接近传感器、接近触头和容纳块;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阻尼体上开设有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内筒体顶端与外筒体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内筒体内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连接软管连通内筒体和外筒体,液压泵设置于连接软管上;控制器与液压泵连接;接近触头垂直设置于外筒体上端内表面,容纳块设置于阻尼板上表面,容纳块上表面开设有容纳孔,接近传感器设置于容纳孔底端,接近触头插入接近孔中,接近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油压空间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板上的阻尼孔,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部分能量。如持续的将油压空间中的油液压入缓压空间,将导致缓压空间中的内压过高,最终导致内筒体损坏。在本专利技术受力时,内筒体的顶端和外筒体的顶端相互靠近,接近触头向接近传感器运动。当油压空间中的油液进入缓压空间,缓压空间的内压到达临界值时,接近触头与接近传感器接触,接近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控制液压泵启动将缓压空间中的油液导入油压空间,从而降低缓压空间的内压,避免设备过载损坏。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接软管上设置单向阀,单向阀使得缓压空间中的油液能够进入油压空间。设置单向阀,防止本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直接进入缓压空间,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震动吸收能力得到保障。进一步的,将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液压泵与所述外筒体之间。单向阀位于液压泵与外筒体之间,防止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进入液压泵,起到了保护液压泵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外表面之间采用密封支撑件进行密封。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撑件通过销轴与所述外筒体连接。进一步的,将所述阻尼孔开设于所述阻尼板的中心位置。进一步的,在所述内筒体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的顶端设置连接体。连接体用于固定本专利技术。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缓压空间的内压到达临界值时,接近触头与接近传感器接触,接近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控制液压泵启动将缓压空间中的油液导入油压空间,从而降低缓压空间的内压,避免设备过载损坏; 2.设置单向阀,防止本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直接进入缓压空间,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震动吸收能力得到保障; 3.单向阀位于液压泵与外筒体之间,防止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进入液压泵,起到了保护液压泵的作用; 4.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内筒体,2-外筒体,3-阻尼板,4-连接软管,5-连接体,6-液压泵,7-控制器,8-阻尼孔,9-油压空间,10-缓压空间,11-单向阀,12-密封支撑件,13-销轴,14-接近传感器,15-接近触头,16-容纳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内。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利用如下设备: 所述设备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阻尼板3、连接软管4、液压泵6、控制器7、接近传感器14、接近触头15和容纳块16 ;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I上端开放,内筒体I下端封闭;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I的顶部,阻尼体4上开设有阻尼孔8 ;内筒体I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I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9 ;内筒体I内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10 ;连接软管4连通内筒体I和外筒体2,液压泵6设置于连接软管4上;控制器7与液压泵6连接;接近触头15垂直设置于外筒体2上端内表面,容纳块16设置于阻尼板3上表面,容纳块16上表面开设有容纳孔,接近传感器14设置于容纳孔底端,接近触头15插入接近孔中,接近传感器14与控制器7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油压空间9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I相对于外筒体2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板3上的阻尼孔8,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部分能量。如持续的将油压空间9中的油液压入缓压空间10,将导致缓压空间10中的内压过高,最终导致内筒体I损坏。在本专利技术受力时,内筒体I的顶端和外筒体2的顶端相互靠近,接近触头15向接近传感器14运动。当油压空间9中的油液进入缓压空间10,缓压空间10的内压到达临界值时,接近触头15与接近传感器14接触,接近传感器14向控制器7发出信号,控制器7控制液压泵6启动将缓压空间10中的油液导入油压空间9,从而降低缓压空间10的内压,避免本专利技术过载损坏。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所述连接软管4上设置单向阀11,单向阀11使得缓压空间10中的油液能够进入油压空间9。设置单向阀11,防止本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4直接进入缓压空间10,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震动吸收能力得到保障。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所述单向阀11设置于所述液压泵6与所述外筒体2之间。单向阀11位于液压泵6与外筒体2之间,防止专利技术在压缩时油液通过连接软管4进入液压泵6,起到了保护液压泵6的作用。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筒体2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I外表面之间采用密封支撑件12进行密封。设置密封支撑件12,避免外筒体2中的油液泄漏。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密封支撑件12通过销轴13与所述外筒体2连接。实施例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所述阻尼孔8开设于所述阻尼板3的中心位置。实施例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内筒体I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2的顶端设置连接体5。连接体5用于固定本专利技术。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位置传感的泄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下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阻尼板(3)、连接软管(4)、液压泵(6)、控制器(7)、接近传感器(14)、接近触头(15)和容纳块(16);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阻尼体(4)上开设有阻尼孔(8);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1)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9);内筒体(1)内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10);连接软管(4)连通内筒体(1)和外筒体(2),液压泵(6)设置于连接软管(4)上;控制器(7)与液压泵(6)连接;接近触头(15)垂直设置于外筒体(2)上端内表面,容纳块(16)设置于阻尼板(3)上表面,容纳块(16)上表面开设有容纳孔,接近传感器(14)设置于容纳孔底端,接近触头(15)插入接近孔中,接近传感器(14)与控制器(7)连接;具体方法如下:油压空间(9)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1)相对于外筒体(2)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板(3)上的阻尼孔(8);内筒体(1)的顶端和外筒体(2)的顶端相互靠近,接近触头(15)向接近传感器(14)运动;当油压空间(9)中的油液进入缓压空间(10),缓压空间(10)的内压到达临界值时,接近触头(15)与接近传感器(14)接触,接近传感器(14)向控制器(7)发出信号,控制器(7)控制液压泵(6)启动将缓压空间(10)中的油液导入油压空间(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刘海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