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4710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10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及若干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屏蔽片上开设至少一通孔及自每一通孔内缘向上或向下凸伸的一弹臂,每一所述绝缘块上设置有收容弹臂的至少一凹槽,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凹槽内与弹臂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能降低信号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屏蔽片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第CN104577460A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然而,该电连接器的金属屏蔽片未与接地端子接触形成接地回路,不能降低信号串扰。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低信号串扰的电连接器。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接地端子及若干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前端的接触部、位于后端的焊接脚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脚的固定部,所述接触部排布于上、下表面上,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所述屏蔽片上开设至少一通孔及自每一通孔内缘向上或向下凸伸的一弹臂,所述绝缘块设有收容弹臂的凹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凹槽内与弹臂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屏蔽片开设有六个通孔,所述六个通孔排列为一排,且所述六个通孔分别向上和向下凸伸出三个弹臂,所述向上的三个弹臂和向下的三个弹臂分别紧邻设置且左右排列为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六个接地端子,六个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与六个弹臂--对应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部分埋设于绝缘块内,所述接触部具有凸出或暴露于绝缘块外部的长条形接触凸部,所述接触凸部凸出于或暴露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所述固定部埋设于绝缘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所述主体部后端面设置用于容置电路板前端的一凹部,所述主体部和金属壳体后端平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屏蔽片暴露于对接部的前端面,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与屏蔽片上,所述金属壳体与屏蔽片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块包括主板及自主板凸伸的定位凸部,两绝缘块的定位凸部是自其对应主板凸伸,并抵压在另一主板上,所述屏蔽片被两主板夹持固定,所述屏蔽片具有供定位凸部穿过的定位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设置为两件式,金属壳体包括上、下壳体,所述上、下壳体的结构上下对称并相互间隔开,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顶壁、自第一顶壁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壁、自第一连接壁顶端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二顶壁及自第二顶壁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底壁、自第一底壁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壁、自第二连接壁底端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二底壁及自第二底壁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顶壁、第一底壁暴露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并位于接触部后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壳体还设有自第一侧壁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第一夹持壁,所述下壳体还设有自第二侧壁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第二夹持壁,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壁的前部分埋设于主体部内并夹持住屏蔽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顶壁、第二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夹持壁及第二夹持壁的后部分凸出于主体部,并且围设于导电端子焊接脚的外侧。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金属屏蔽板上设置弹臂,弹臂嵌入绝缘块上开设的凹槽内接触接地端子,金属屏蔽板与接地端子具有相同的电位,降低信号串扰,提高高频传输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第三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第四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弹臂与接地端子接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为插头连接器,用以插接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两端子模组20、一金属屏蔽片30、一金属壳体40以及一电路板50。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至主体部11的中间部位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12,主体部11的厚度与宽度均大于对接部12。对接部12支持电连接器100正反插,对接部12上下及左右对称,厚度与宽度自前向后逐渐增加。对接部12具有相对的上、下表面121、122及位于上、下表面121、122之间的前端面123与相对的两侧表面124,上、下表面121、122及两侧表面124分别为倾斜面,上表面121自前向后向上倾斜,下表面122自前向后向下倾斜,两侧表面124自前向后向内外侧倾斜。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后端面设有容置电路板50前端的一凹部111,主体部11和金属壳体40后端平齐。对接部12还分为相连的前对接部125与后对接部126,后对接部126连接在主体部11与前对接部125之间,后对接部126凹设有一环形容纳槽128,容纳槽128凹设在上、下表面121、122及两侧表面124上,并且与主体部11相邻。两端子模组20分别包括一绝缘块21及固定于绝缘块21上的一排导电端子22。绝缘块21包括一水平主板211及自主板211凸出的一定位凸部212,两绝缘块21的主板211上下对称并上下间隔开,两绝缘块21的定位凸部212是自其对应主板211凸伸,并抵压在另一主板211上。每一绝缘块21内侧面设有若干凹槽213。每一导电端子22包括位于前端的接触部221、固定部222及向后延伸出绝缘块21的焊接脚223,固定部222连接接触部221与焊接脚223,接触部221与固定部222埋设于绝缘块21内,接触部221还暴露于绝缘块21外部,导电端子22包括六个接地端子23,其他为差分信号端子24,六个接地端子23上、下排各三个,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21暴露于凹槽213,接触部221具有凸出于绝缘块21外部的长条形接触凸部224,一排导电端子22的接触凸部224向上凸出于一绝缘块21,另一排导电端子22的接触凸部224向下凸出于另一绝缘块21。每一端子模组20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1、焊接脚223沿左右方向等间距排成一排,两端子模组2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接地端子及若干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前端的接触部、位于后端的焊接脚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脚的固定部,所述接触部排布于上、下表面上,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片上开设至少一通孔及自每一通孔内缘向上或向下凸伸的一弹臂,所述绝缘块设有收容弹臂的凹槽,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凹槽内与弹臂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茂孙宏伟柯作锦
申请(专利权)人:丰岛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