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墙体拼接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29524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14:46
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墙体拼接结构及施工方法,其包括墙主体,墙主体的下侧增设的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其中,墙主体包括由前面板、后面板、上封板、下支撑板、右端板和左端板围合组成的空腔,该空腔内设置的中空穿线轻钢龙骨和空腔灌注泡沫;且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均与下支撑板固定连接;前面板和后面板的下侧各自连接有一块遮蔽可移动机构和顶升机构的踢脚板,空隙内也填满空腔灌注泡沫。墙主体顶端面上设置房间顶板紧贴的密封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可移动隔墙可在工厂生产组装完毕,在安装现场进行顶升安装且尺寸稳定性好,隔音性好,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可变性的要求。可大大改善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推动我们建筑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墙体,特别是一种装配式的隔墙、墙体拼接结构以及墙体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不可再生资源呈现日益紧缺的现象,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关注建筑空间的使用舒适性。隔墙是分割室内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固定式隔墙虽然具有较好的密闭性和私密性,但灵活性不够,不能随意更改空间内部状态。一旦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要求不同时,固定式隔墙必然会带来很多局限性。可移动式隔墙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建筑内部空间变化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可移动隔墙的顶部无法完全密封同时可移动性差,在密闭性和隐私性方面无法达到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墙体拼接结构及施工方法,要解决的现有的固定式隔墙存在的顶部无法完全密封、可移动性差,在密闭性和隐私性方面无法达到使用需要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包括墙主体,还包括设置于墙主体的顶端面、与房间顶板紧贴的密封带以及墙主体的下侧增设的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所述墙主体包括由前面板、后面板、上封板、下支撑板、右端板和左端板围合组成的空腔,还包括该空腔内设置的钢框架、钢框架上固定的中空穿线轻钢龙骨和空腔灌注泡沫;所述中空穿线轻钢龙骨分别固定连接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内侧,前后对称竖向至少设有两根,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均与下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前面板和后面板的下侧各自连接有一块遮蔽可移动机构和顶升机构的踢脚板,所述踢脚板与隔墙可移动机构、隔墙顶升机构之间的空隙也填满空腔灌注泡沫。所述隔墙顶升机构沿墙主体的厚度以及长度方向双向居中设置,隔墙顶升机构的安装位置处、钢框架的底部内侧设有顶升机构加强件,隔墙顶升机构的顶部与顶升机构加强件和下支撑板的下侧同时固定连接。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沿墙主体的长度方向分设隔墙顶升机构的两侧,同时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隔墙可移动机构的安装位置处、钢框架的底部内侧设有可移动机构加强件,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的顶部与下支撑板的下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带为至少设置两道的塑料密封胶条,并且沿墙主体的长度方向通长设于上封板的上侧。所述顶升机构加强件和可移动机构加强件为均井字形连接件,该井字形连接件包括两端连接两侧钢框架的至少两个主肋板和连接主肋板之间的至少两个次肋板,所述次肋板上开有连接孔。所述隔墙顶升机构是为菱形顶升机构,由四个两两铰接的空心方钢管形成菱形四边,菱形锐角连接处设有第一铰轴,菱形钝角连接处设有第二铰轴,菱形顶升机构的顶部设有支顶墙主体底部的上支撑板,菱形顶升机构的底部设有置于地板之上的底板;菱形顶升机构的两个第一铰轴之间穿有带螺纹的旋杆,旋杆的一端设有限位螺帽,另一端连有转动手柄,所述上支撑板与顶升机构加强件和下支撑板的下侧同时固定连接。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为滚轮装置,由滚轮和滚轮连接板组成,滚轮连接板的一端连接轮轴,另一端与下支撑板的下侧固定连接。所述右端板上设有竖向通长的隔墙凸企口,所述左端板上设有竖向通长的隔墙凹企口,隔墙凸企口和隔墙凹企口的尺寸相咬合适应,所述隔墙凹企口的内侧壁对称设有至少两根防脱橡胶凸条。一种包括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墙体拼接结构,所述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之间通过相邻的隔墙凹企口和隔墙凸企口在接长处拼接连接,所述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通过连接件在拐角处拼接连接,所述连接件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竖向条柱,该竖向条柱的竖向四个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竖向通长的连接件凹企口,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竖向通长的连接件凸企口,所述连接件凹企口与隔墙凸企口相配合,连接件凸企口与隔墙凹企口相配合。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步骤一:将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墙主体在工厂内组装完毕,并将墙主体、隔墙可移动机构、隔墙顶升机构和踢脚板相应运至施工现场;步骤二:将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分别固定连接至下支撑板上;步骤三:通过隔墙可移动机构的滚动,将待安装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推至预安装位置;步骤四:将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按照设计进行左右拼接和拐角拼接;步骤五: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安装就位后,通过调整隔墙顶升机构升高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在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与房间顶板的相接处,使密封带与房间顶板咬合,保证墙体的密封性;步骤六: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顶升完毕后,在下部悬空的一侧安装踢脚板;步骤七:以步骤六中安装好的踢脚板为模板,在下部悬空处注入空腔灌注泡沫;步骤八:安装另一侧的踢脚板,遮蔽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是由强度较高的前后面板、上封板、下支撑板、右端板、左端板、中空穿线轻钢龙骨、隔墙可移动机构、隔墙顶升机构、踢脚板、密封带以及空腔灌注泡沫组成,隔墙整体性好,可根据建筑设计的不同,预制成不同的形状尺寸,底部可通过移动隔墙可移动机构进行移动,能够用于自由变化的建筑室内空间,既满足人们对空间灵活性要求,又满足对空间密闭性和隐私性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底部安装有隔墙可移动机构和隔墙顶升机构,顶面装有塑料密封胶条,在墙主体通过隔墙可移动机构安装就位、隔墙顶升机构顶升后,使塑料密封胶条能够与楼面板压实,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其中隔墙顶升机构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移动隔墙的上部无法达到良好的密闭性能的缺点。本专利技术中的菱形顶升器,构造简单,不但能够满足长时间的顶升定位功能,且造价较低,从而降低墙体的整体造价,使墙体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能。本专利技术的隔墙顶升机构的两侧设置有隔墙可移动机构,其能够满足墙体移动过程中的可滚动性,使整个隔墙满足一人操作可将墙体移动到安装位置,从而使墙体的移动安装简单方便。轮子的直径不大于80mm,但也不小于50mm,能够使墙体在移动过程中顺利通过室内一般的障碍物,满足墙体的移动性能。隔墙的空腔内部可填充泡沫混凝土或岩棉,从而使隔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并且泡沫混凝土和岩棉均为无机材料,耐火性能优越,提高了墙体的耐火等级,给用户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本专利技术的两端板还分别设有隔墙凸企口和隔墙凹企口,方便通过连接件上对应的连接件凹企口和连接件凸企口将两面墙、三面墙或四面墙进行转角连接,安装迅速有效。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简单迅速,安装完成后的隔墙隔音防火保温隔热性能优越,可广泛的适用于室内隔墙的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B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隔墙顶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墙体拼接结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墙体拼接结构实施例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墙体拼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包括墙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墙主体的顶端面、与房间顶板紧贴的密封带(10)以及墙主体的下侧增设的隔墙可移动机构(7)和隔墙顶升机构(8),所述墙主体包括由前面板(1)、后面板(2)、上封板(3)、下支撑板(4)、右端板(13)和左端板(14)围合组成的空腔,还包括该空腔内设置的钢框架(21)、钢框架(21)上固定的中空穿线轻钢龙骨(5)和空腔灌注泡沫(6);所述中空穿线轻钢龙骨(5)分别固定连接前面板(1)和后面板(2)的内侧,前后对称竖向至少设有两根,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7)和隔墙顶升机构(8)均与下支撑板(4)固定连接,所述前面板(1)和后面板(2)的下侧各自连接有一块遮蔽可移动机构和顶升机构的踢脚板(9),所述踢脚板(9)与隔墙可移动机构(7)、隔墙顶升机构(8)之间的空隙也填满空腔灌注泡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包括墙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墙主体的顶端面、与房间顶板紧贴的密封带(10)以及墙主体的下侧增设的隔墙可移动机构(7)和隔墙顶升机构(8),
所述墙主体包括由前面板(1)、后面板(2)、上封板(3)、下支撑板(4)、右端板(13)和左端板(14)围合组成的空腔,还包括该空腔内设置的钢框架(21)、钢框架(21)上固定的中空穿线轻钢龙骨(5)和空腔灌注泡沫(6);所述中空穿线轻钢龙骨(5)分别固定连接前面板(1)和后面板(2)的内侧,前后对称竖向至少设有两根,
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7)和隔墙顶升机构(8)均与下支撑板(4)固定连接,
所述前面板(1)和后面板(2)的下侧各自连接有一块遮蔽可移动机构和顶升机构的踢脚板(9),所述踢脚板(9)与隔墙可移动机构(7)、隔墙顶升机构(8)之间的空隙也填满空腔灌注泡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顶升机构(8)沿墙主体的厚度以及长度方向双向居中设置,隔墙顶升机构(8)的安装位置处、钢框架(21)的底部内侧设有顶升机构加强件(22),隔墙顶升机构(8)的顶部与顶升机构加强件(22)和下支撑板(4)的下侧同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7)沿墙主体的长度方向分设隔墙顶升机构(8)的两侧,同时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隔墙可移动机构(7)的安装位置处、钢框架(21)的底部内侧设有可移动机构加强件(23),所述隔墙可移动机构(7)的顶部与下支撑板(4)的下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带(10)为至少设置两道的塑料密封胶条,并且沿墙主体的长度方向通长设于上封板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加强件(22)和可移动机构加强件(23)为均井字形连接件,该井字形连接件包括两端连接两侧钢框架(21)的至少两个主肋板(24)和连接主肋板之间的至少两个次肋板(25),所述次肋板上开有连接孔(2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可移动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顶升机构是为菱形顶升机构,由四个两两铰接的空心方钢管形成菱形四边(8.1),菱形锐角连接处设有第一铰轴(8.2),菱形钝角连接处设有第二铰轴(8.6),
菱形顶升机构的顶部设有支顶墙主体底部的上支撑板(8.3),菱形顶升机构的底部设有置于地板之上的底板(8.7);菱形顶升机构的两个第一铰轴(8.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郭玉顺安百平景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