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1990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位修复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在污染场地区域内设置降水井,通过灌、注方式向污染场地内灌注液体或气体,并通过所述降水井进行抽提,以将污染场地内的污染物去除;其中,所述设置降水井的施工方法包括:将管体压入土体指定深度;在所述管体中同轴设置降水井管;拔出所述管体,所述降水井管留存于土体中,以构成降水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施工方便快捷,成本较低,通过降水井的灌、注、抽提可促使地下水迁移、集中抽取置换,药剂注入装置可对污染土体进行修复,实现了地下水位以下水土一体化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岩土及环境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导致的各类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效应,危及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工业生产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跑冒滴漏、污水偷排、农药残留、简易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渗漏等,是造成水土污染的主因。因此,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控制与修复需求正在日益增长。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区域性、隐蔽性、难逆转性、滞后性等特点,识别及修复难度极大,因此国内目前针对污染场地的治理大多仅关注土的污染,忽略或回避地下水污染问题,导致一些场地在土壤修复一段时间后,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作用下再次汇集,使污染土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长期性、持续性的角度看,解决场地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污染水土联合治理的策略。地下水和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复合方法。地下水赋存于土壤孔隙中,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但目前对于污染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一般采取分别处置的措施,罕见有效的水土一体化的集成修复方法。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抽出异位处理修复技术、原位注气-土壤气相抽提技术(AS-SVE)、原位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等,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气相抽提、淋洗技术和热脱附等。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是传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存在运行成本高,治理耗时长且效果不明显等缺点;固化/稳定化是一种快速、经济的污染土处理技术,但其固化体长期稳定性较差,且药剂搅拌施工对原状土体的扰动较大;原位的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去除效率高、修复范围广等优势,但由于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迀移转化和降解规律研究尚不明确,常导致修复不彻底或污染反弹。总之,目前的水土修复技术普遍存在成本高、工期长、效果难于保障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该原位修复方法通过在污染场地区域内设置降水井,通过灌、注方式向污染场地内灌注液体或气体,并通过所述降水井进行抽提,以将污染场地内的污染物去除。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位修复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在污染场地区域内设置降水井,通过灌、注方式向污染场地内灌注液体或气体,并通过所述降水井进行抽提,以将污染场地内的污染物去除;其中,所述设置降水井的施工方法包括:将管体压入土体指定深度;在所述管体中同轴设置降水井管;拔出所述管体,所述降水井管留存于土体中,以构成降水井。所述降水井用于灌、注或抽提,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在所述管体与所述降水井管之间充填滤料。所述管体底部端口设置有单向阀,在压拔粧机将所述管体压入土体的过程中,所述单向阀自动闭合;在所述压拔粧机将所述管体拔出土体的过程中,所述单向阀自动打开。所述降水井管与所述管体同轴设置的方法是:在所述管体中设置一对中圆管,所述对中圆管的上、下两端通过固定杆与所述管体内壁焊接固定;在所述对中圆管中设置所述降水井管;在所述管体与所述对中圆管之间充填滤料。在污染场地区域内设置至少一药剂注入装置,方法为:将注药钢管插入土体内设计深度;在所述注药钢管中插设一注药枪头,所述注药枪头上、下两端呈环状的封隔器与所述注药钢管内壁呈可滑动式密封配合,以使所述注药钢管内壁与所述注药枪头外壁之间构成封闭腔体;调节所述注药枪头在所述注药钢管中的深度,使所述注药钢管壁面上的注药孔位于两所述封隔器之间;通过位于地面的药剂栗送装置将药剂溶液栗送入所述注药枪头中,药剂溶液穿过所述药剂枪头上的孔或缝后进入所述封闭腔体,并经所述注药孔喷射入土体中进行原位修复。在所述注药钢管壁面上的各所述注药孔位置处对应设置角铁,以使药剂溶液在所述角铁导向下向上或向下或水平方向喷射。在所述污染场地边界经防渗膜铺设装置垂直连续铺设一圈防渗膜,使所述防渗膜的始端和末端经一连接密封装置构成连接,所述连接密封装置为一腔体,所述腔体中具有至少两个分别容置所述防渗膜始端和末端的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防渗膜相垂直的一壁面上开设有供所述防渗膜贯穿的插缝,所述套管与所述防渗膜端部之间的空隙中充填有胶结物层。所述防渗膜铺设装置包括位于地面的水平槽道以及垂直悬挂于所述水平槽道上的可移动式防渗膜卷轴;所述防渗膜卷轴包括轴杆、外管、防渗膜以及圆盘,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轴杆外周,所述防渗膜末端绕卷于所述外管上、始端同一垂直向的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圆盘固定设置于所述轴杆上端部,且所述圆盘可移动式支承于所述水平槽道上表面。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施工方便快捷,成本较低,通过降水井的灌、注、抽提可促使地下水迀移、集中抽取置换,药剂注入装置可对污染土体进行修复,实现了地下水位以下水土一体化的修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垂直防渗膜连接密封装置结构示意图A;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垂直防渗膜连接密封装置结构示意图B;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渗膜铺设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渗膜铺设装置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降水井施工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管体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药剂注入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7,图中标记1-28分别为:防渗膜1、壁面2、套管3、插销4、胶结物层5、隔板6、腔体7、固定杆8、螺栓9、托架10、支架11、圆盘12、轴杆13、外管14、绳索15、管体16、单向阀17、固定杆18、对中圆管19、降水井管20、滤料21、注药钢管22、注药孔23、角铁24、封隔器25、孔或缝26、注药枪头27、导管28。实施例:本实施例涉及,该原位修复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防渗膜铺设 如图1-4所示,确定污染场地的范围,沿污染场地区域外围挖设一圈沟槽,通过防渗膜铺设装置将防渗膜1垂直铺设于该圈沟槽中,防渗膜1的始端与末端经连接密封装置相连,以避免污染场地内的水体外渗; 如图1、2所示,该连接密封装置的主体为一呈矩形的竖向腔体7,竖向腔体7的高度不小于垂直防渗膜1的高度;该腔体7由两个同样呈矩形的竖向套管3组合而成,两者以如图1所示的同一直线为轴对接,也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平行并列布置;套管3内通过至少一块隔板6分为若干隔仓,隔仓越多防渗膜1的渗水路径就越长,本实施例中在套管3内设置一块隔板以将其分为两个隔仓空间;在套管3与防渗膜1相垂直的壁面2上以及隔板6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插缝,以供防渗膜1安装时贯穿通过,插缝的宽度同防渗膜1的厚度相当;防渗膜1的始端和末端分别位于套管3的隔仓中,且防渗膜1的端部(始端或末端)包裹有垂直杆件并与之粘接构成插销4,垂直杆件的长度应不小于防渗膜1的高度;在套管3与防渗膜1端部之间的空隙中充填有胶结物层5,以将防渗膜1的始端和末端构成密封连接,胶结物层5可以是具有固结作用的材料体,例如水泥砂浆等;该连接密封装置增加了防渗膜1端部连接处的渗水路径,使防渗膜拥有良好的延展性,在固定连接防渗膜1的同时能够密封止水; 如图3、4所示,前述的防渗膜铺设装置主要包括水平槽道、垂直悬挂于该水平槽道上的可移动式防渗膜卷轴以及牵引装置,其中:a)水平槽道位于沟槽上方,由两组钢结构托架10以及两组钢结构支架11所组成,两组托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位修复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在污染场地区域内设置降水井,通过灌、注方式向污染场地内灌注液体或气体,并通过所述降水井进行抽提,以将污染场地内的污染物去除;其中,所述设置降水井的施工方法包括:将管体压入土体指定深度;在所述管体中同轴设置降水井管;拔出所述管体,所述降水井管留存于土体中,以构成降水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伟李韬郭星宇顾国荣王蓉陈晖宣霖康王克文沈超成小程沈婷婷叶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