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329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21),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22),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22)与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下隔离断口容易产生泄漏电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开关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隔离开关由动静触头、隔离刀、绝缘子和金属框架等部件组成。隔离开关的主要功能是在分闸后建立起可靠的隔离断口,将需要检修的主开关与带电线路和电源隔开,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隔离开关作为一种机械开关设备,必须包含以下几点:1、触头间有符合规定的绝缘强度;2、一侧端子到另一侧的任一端子间不会有危险的泄漏电流;3、有明显断开标识(断口可见、指示清晰可靠)。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两支绝缘子相当于两个电阻R1和R2,产生泄漏电流直接流入地端,无泄漏电流流向隔离开关的动端,所以是安全的。现有技术中的固体绝缘柜没有中间接地端,而是全部由绝缘筒连接上下隔离断口,相当于在上下隔离断口间形成了一个大电阻R(如图2所示),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危险的泄漏电流,这就是“假断口”。而避免“假断口”的方法是在动、静触头间设置接地电极,由于固体绝缘材料在结构、空间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泄漏电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绝缘材料内电阻,另一部分是绝缘内表面的沿面电阻,沿面电阻容易受到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表面的脏污等条件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隔离断口容易产生泄漏电流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上绝缘筒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与静触头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设置在上绝缘筒的下端和下绝缘筒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包括接地绝缘筒和接地连接柱,接地连接柱的第一端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接地连接柱的第二端从绝缘筒的外周伸出。进一步地,绝缘筒的外表面上设有接地层,接地连接柱的第二端与接地层连接。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接地屏蔽筒,接地屏蔽筒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接地屏蔽筒的中部与接地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屏蔽筒,屏蔽筒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屏蔽筒和接地屏蔽筒沿接地绝缘筒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第一屏蔽环,第一屏蔽环的外周面与屏蔽筒的中部连接,第一屏蔽环的内侧沿其径向方向从接地绝缘筒的内周面伸出。进一步地,接地屏蔽筒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和/或,屏蔽筒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进一步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内周面及接地绝缘筒的内周面上均具有防爬电结构。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设置在上绝缘筒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的上部的外周面之间。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密封部,第二密封部设置在下绝缘筒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的下部的外周面之间。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即在上断口和下断口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接地绝缘部将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到接地端,通过接地绝缘部将泄漏电流导入大地,使泄漏电流不能流向下断口,减少了操作的危险系数。【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隔离开关的原理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隔离开关的原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隔离开关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隔离开关的接地绝缘部的剖面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3的隔离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绝缘筒;11、上绝缘筒;12、下绝缘筒;13、防爬电结构;21、静触头;211、第一环形凹槽;22、导电部;23、静触座;231、第二环形凹槽;24、伸出部;30、接地绝缘筒;41、接地静触座;411、第三环形凹槽;42、接地连接部;51、第一屏蔽筒;52、第二屏蔽筒;53、第三屏蔽筒;54、第二屏蔽环;71、第一密封部;711、第一筒段;712、第二筒段;713、第三筒段;714、止挡环;715、第四筒段;72、第二密封部;73、绝缘密封部;731、第一环体;732、筒体;733、第二环体;734、第二筒体;80、接地绝缘部;81、接地绝缘筒;811、第一直筒段;812、第一锥筒段;813、第二锥筒段;814、第二直筒段;815、第三直筒段;82、接地连接柱;83、接地屏蔽筒;84、屏蔽筒;85、第一屏蔽环;91、驱动杆;100、接地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静触头21、导电部22和接地绝缘部80。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21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22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22与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应用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在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80,即在上断口和下断口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80,接地绝缘部80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到接地端,通过接地绝缘部80将泄漏电流导入大地,使泄漏电流不能流向下断口,减少了操作的危险系数。如图4所示,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包括接地绝缘筒81和接地连接柱82,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嵌设在接地绝缘筒81中,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从绝缘筒10的外周伸出。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通过接地绝缘筒81和接地连接柱82引到接地端。也就是说,在上下断口的合理位置加一个接地电极,就可以把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导出来,使它不流向下断口。接地连接柱82的外侧位于上绝缘筒11的下端面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面之间,即接地连接柱82的外侧从上绝缘筒11的下端面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面之间往外伸出。优选地,接地连接柱82为多个,多个接地连接柱82沿接地绝缘筒81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方便加工,制造简便,成本低廉。更优选地,接地连接柱82为四个。可选地,绝缘筒10的外表面上设有接地层100,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与接地层100连接。在绝缘筒10的外表面喷涂有接地锌层,接地锌层与接地端连接。这样可以方便接地连接柱82与接地端连接,使得接地连接柱82与整个隔离开关外表面的接地层100相连,连接更简便,结构简单,加工也方便。也就是说,在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的外表面上都进行了喷锌处理(图3中的双点划线处就是喷锌的位置),实现了外表面零电位的作用,即外部接地。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接地屏蔽筒83,接地屏蔽筒83嵌设在接地绝缘筒81中,接地屏蔽筒83的中部与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连接。接地屏蔽筒83可以屏蔽连接处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隔离开关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所述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所述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21),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中;导电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并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所述导电部(22)与所述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所述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所述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所述上绝缘筒(11)和所述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鹏王文焦王伟平孙龙曹平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