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杆退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768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包括蜗杆轴,所述蜗杆轴上包括蜗杆螺纹齿和退刀区域,所述蜗杆螺纹齿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所述退刀区域位于蜗杆螺纹齿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且所述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蜗杆在退刀区域能够对称平滑过渡,从而保证电机轴在工作状态下,退刀区域受力均匀,从根本上解决断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传动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蜗杆退刀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蜗杆退刀设计是由蜗杆底径处按照螺旋线方式渐进地退到工件表面,退刀结构一般是通过机床的退刀齿轮配比或数控伺服机构实现。根据蜗杆轴设计长短,退刀设计范围一般为180° (半圈)到12600° (3.5圈)。而对于带蜗杆的高精度电机轴,由于电机空间结构设计限制,退刀设计一般取360° (—圈)到540° (1.5圈)。蜗杆退刀结构的作用一般在于:1,蜗杆加工的需要;2,减少退刀处结构不对称对蜗杆断轴的不利影响。现有蜗杆退刀区域结构相对于蜗杆轴中心线存在不对称问题,不能够做到回转对称。对于做高速回转运动的电机轴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设计缺陷。我们知道,退刀区域越短,这种不对称度就越严重,退刀区域越长,不对称度相对较轻。这与实际应用中断轴位置位于蜗杆退刀的起始位置相一致,退刀结构越短,不对称度就越严重,断轴的比例就高,这种现象在双头蜗杆中尤为严重。而这种退刀结构又是依靠蜗杆加工机床来实现,无法改变在退刀区域的不对称问题。使用者在应用中经常存在电机轴断裂问题,凡是断轴的,断裂区域都是位于退刀起始处。使用者目前使用的几款材料都存在断轴问题,由此可推断材料对断轴的影响不是关键因子,经验证退刀结构是影响断轴的关键因子。如果通过增加退刀区域长度来改善断轴,就需要增加电机轴的长度,影响终端客户的结构设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断轴问题。因此,针对现有蜗杆的断轴问题,需要通过对退刀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来解决断轴问题,彻底解决退刀区域的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退刀对断轴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蜗杆退刀结构,以解决蜗杆的断轴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包括蜗杆轴,所述蜗杆轴上包括蜗杆螺纹齿和退刀区域,所述蜗杆螺纹齿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所述退刀区域位于蜗杆螺纹齿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且所述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相同。优选地,所述退刀区域的外径从其底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退刀区域为环形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蜗杆退刀结构的设计能够实现蜗杆在退刀区域能够对称平滑过渡,从而保证电机轴在工作状态下,退刀区域受力均匀,从根本上解决断轴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蜗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蜗杆加工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蜗杆加工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蜗杆轴,2、蜗杆螺纹齿,3、退刀区域,A、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B、蜗杆轴的底部外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包括蜗杆轴1,蜗杆轴1的两端分别定义为蜗杆轴的顶部和蜗杆轴的底部(即图2和图3中,左端为蜗杆轴的顶部,右端为蜗杆轴的底部),蜗杆轴1上包括蜗杆螺纹齿2和退刀区域3,蜗杆螺纹齿2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退刀区域3位于蜗杆螺纹齿2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在蜗杆轴毛坯加工时,预先加工退刀区域3,本实施例中,将退刀区域3加工为环形状,将材料预先去除。在后续蜗杆加工过程中,铣刀将蜗杆加工完毕后,可以直接退刀。为了解决蜗杆的断轴问题,本技术将退刀区域3靠近蜗杆螺纹齿2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设置为一致,即图2和图3中,尺寸A与尺寸B必须保持一致。从而实现蜗杆在退刀区域能够对称平滑过渡,保证电机轴在工作状态下,退刀区域受力均匀。另夕卜,本实施例中,退刀区域3的外径从其底部向顶部方向是逐渐增大的。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技术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技术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技术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技术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主权项】1.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杆轴,所述蜗杆轴上包括蜗杆螺纹齿和退刀区域,所述蜗杆螺纹齿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所述退刀区域位于蜗杆螺纹齿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且所述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杆退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刀区域的外径从其底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蜗杆退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刀区域为环形状。【专利摘要】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包括蜗杆轴,所述蜗杆轴上包括蜗杆螺纹齿和退刀区域,所述蜗杆螺纹齿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所述退刀区域位于蜗杆螺纹齿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且所述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相同。本技术能够实现蜗杆在退刀区域能够对称平滑过渡,从而保证电机轴在工作状态下,退刀区域受力均匀,从根本上解决断轴问题。【IPC分类】B23Q5/22【公开号】CN205085716【申请号】CN201520826876【专利技术人】张永强 【申请人】奥特凯姆(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杆退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杆轴,所述蜗杆轴上包括蜗杆螺纹齿和退刀区域,所述蜗杆螺纹齿由蜗杆轴的底部向顶部方向按照螺旋线的方式形成,所述退刀区域位于蜗杆螺纹齿远离蜗杆轴底部的前端,且所述退刀区域靠近蜗杆螺纹齿的底部外径与蜗杆轴的底部外径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奥特凯姆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