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3027062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从大蓟(Cirsium japonicum)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该化合物的抗肿瘤用途。化学名为:5-羟甲基-1-1-[9-(3', 5' -二甲氧基-4'-羟基苯氧基)-丙烯基]-3,5-二甲氧基-苯氧基-四氢化-吡喃-2,3,4-三醇,所述的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所得化合物为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新颖,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并且提取分离方法简易,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这为开发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从大蓟(Cirsium japonicum)中提取分离得 到的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化合物的抗肿瘤用途。
技术介绍
大蓟(Cirsium japonicum)系菊科蓟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有细纵纹,基部 具白色丝状毛,在我国各地均有大量分布。大蓟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功效为凉血止 血、散瘀解毒消痈。现代文献报道大蓟中含有黄酮及黄酮苷类、长链(烯)炔醇类、挥发油类、 三萜和留醇类及其它类等化学成分。近年来,药理研究发现大蓟具有凉血止血、抑菌、降压、 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大蓟作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药用植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对大蓟这一丰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有效成分,明确 其药理活性与有效成分的关系。因此,本专利技术选取大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 统研究,最终分离得到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 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迄今在国内外尚未见该化合物结构及活性 的相关文献或专利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大蓟为原料提取分离得到的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并提供了该 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本专利技术所述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式I为:化学名为: 5〃-羟甲基-1〃-1--3,5-二甲氧 基-苯氧基-四氢化-吡喃-2〃,3〃,4〃-三醇。 该化合物是从菊科蓟属植物大蓟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 为得到上述化合物,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干燥的大蓟地上部 分为原料,用95%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经低温减压浓缩得到稠膏,将稠膏混悬于水 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 醇部分;根据前期的药理筛选结果,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大蓟的活性部位一一正丁醇萃取部 分进行重点分离,综合运用硅胶、S印hadex LH-20等柱填料和半制备色谱分离手段,得到上 述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I单体。 本专利技术化合物I为浅黄色粉末(甲醇),HR-ESI-MS餘々547. 2541 +提示 其分子组成为 C25H32O12 (calcd. for C25H32O12Na, 547. 2553),不饱和度为 10。化合物 I 的 UV (MeOH) inax: 205,330 nm ;IR Knax: 3430.2,1608.4,1574.9 CmS1HNMR (CD3OD,400 MHz) 和13C NMR (CD30D,400 MHz)数据见Table 1。根据化合物I的波谱数据和HMBC、N0ESY、 1H-1H COSY等偶联相关,最终确定化合物I为一个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所述的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所得化合物为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新颖,具有抑 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并且提取分离方法简易,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 这为开发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化合物I的制备流程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化合物I的偶联相关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为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学名为:5〃_羟甲基-Γ-1--3, 5-二甲氧基-苯氧基-四氢化-吡喃-2〃,3〃,4〃-三 醇,该化合物结构如下图所示:该化合物是从菊科蓟属植物大蓟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 上述化合物I的制备: 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干燥的大蓟地上部分12. 5千克为原料,用95%的 乙醇(18 LX 3)提取3次,每次2小时,经低温减压浓缩得到稠膏1.4千克。将稠膏混悬于 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6克、乙酸乙酯 部分210. 4克,正丁醇部分294. 5克。根据前期的药理筛选结果,本专利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大蓟 的活性部位一一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重点分离,综合运用硅胶、S印hadex LH-20等柱填料 和半制备色谱等分离手段,得到单体化合物I,其分离流程如图1所示。 本专利技术化合物I为浅黄色粉末(甲醇),HR-ESI-MS餘々547. 2541 +提示 其分子组成为 C25H32O12 (calcd. for C25H32O12Na, 547. 2553),不饱和度为 10。化合物 I 的 UV (MeOH) inax: 205,330 nm ;IR Knax: 3430.2,1608.4,1574.9 CmS1HNMR (CD3OD,400 MHz) 和13C NMR (CD30D,400 MHz)数据见Table 1。根据化合物I的波谱数据和HMBC、N0ESY、 1H-1H COSY等偶联相关(图2),最终确定化合物I为一个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表1化合物I的1H NMR、13C NMR和HMBC相关数据2.化合物I在抗肿瘤方面的活性: (1) 实验细胞: MCF-7、U87、HCT116、A549 (2) 细胞培养: 选取含有10%牛胎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mg/L的RRMI1640作为培养基,将实验 细胞放在37° C、5%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进行传代培养,进行药理实验时选用对数生长期 细胞。 (3) MTT 法: A.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消化后充分吹打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稀释成IXlO4 cell/ mL,在96孔培养板中进行接种,100 #L/孔。样品设4-5个浓度级别,然后在实验孔中加入 100 不同浓度级别样品的培养基,每一浓度级别平行3孔。对照组加入等体积溶剂。 .将96孔培养板置于37 ° C、5% 0)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96小时,然后弃去 培养液,每孔加入新鲜配置的含0.20 mg/mLMTT的无血清培养基,在37 ° C下继续培养4 小时,然后离心,除去上清夜。每孔加入150 DMSO溶解formazan沉淀,置微量震荡器 上震荡5分钟使其充分溶解。 .在BIORAD 550型酶标仪上测定570 nm处的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细 胞生成抑制率,再以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生成抑制率作图得到计量曲线,从曲线上读取药 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值。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 (1-实验孔测定值/对照孔测定 值)X100%。 (4)实验结果: 在MTT法测试中,化合物I对MCF-7 (人乳腺癌细胞)、U87 (人胶质瘤细胞)、HCT116 (人结肠癌细胞)、A549 (人肺癌细胞)、等癌细胞系的IC 5。(μΜ)分别见表2。 表2化合物I的MTT法药理筛选结果(5)结论: MTT法药理结果表明化合物I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可以作为细胞增殖 抑制剂或抗肿瘤剂用于抗肿瘤的研究。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对于研制 具有抗肿瘤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主权项】1. 一种新苯丙素巧类化合物,化学名为:5"-径甲基-Γ-1-巧-(3',5' -二甲氧 基-4' -径基苯氧基)-丙締基]-3, 5-二甲氧基-苯氧基-四氨化-化喃-2",3",4"-Ξ醇, 该化合物结构式I为:2. 根据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7/CN105399784.html" title="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原文来自X技术">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化学名为:5‑羟甲基‑1‑1‑[9‑(3', 5' ‑二甲氧基‑4'‑羟基苯氧基)‑丙烯基]‑3,5‑二甲氧基‑苯氧基‑四氢化‑吡喃‑2,3,4‑三醇,该化合物结构式Ⅰ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勤阁张正辉张新刚魏荣锐柳文敏雷晓玲杨晶晶葛晓林张爽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