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智能感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7368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人体智能感应器,所述人体智能感应器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总线通讯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分别与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总线通讯模块连接,总线通讯模块接收远程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感应人体信息后转换成信号传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经过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处理后,通过总线通讯模块把控制数据包传到通讯总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人体智能感应器感应距离可调、触发灵敏度高和准确、可远程控制并能灵活实现点控、群控、时间控制、区域场景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涉及一种感应装置,尤其涉及人体智能感应器
技术介绍
人体感应有两种常用的技术:1、红外线;2、微波多普勒。人体红外热释感应广泛应用于楼道自动开关、防盗报警等;但人体红外感应经常会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导致感应灵敏度下降,感应距离短;当前市面上的红外感应器很多都是感应距离非常短,感应距离长的都是牺牲感应准确度来实现的,当把灵敏度调到最高时,感应的距离就会相对的变长,但是灵敏度越高受到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就会出现经常误触发。微波多普勒是通过振荡器产生并通过天线发射出高频微量电磁波,当人体接近时产生频移,天线接收后,经过放大、延时处理,最后控制灯光,但由于微波多普勒技术是主动式感应原理,且微波具备很强的穿墙内力,并不适合建筑内部场所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人体智能感应器。 本技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人体智能感应器,所述人体智能感应器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总线通讯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分别与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总线通讯模块连接;总线通讯模块接收远程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感应人体信息后转换成信号传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经过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处理后,通过总线通讯模块把控制数据包传到通讯总线上,电源转换模块分别给上述几个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包含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U3分别输出感应信号INT2、INT1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 红外感应电路包括芯片U2、滤波电容03、05、06、07、三极管讥、红外探头〇2;其中,所述滤波电容C5、C6分别连接在红外探头Q2的电源端,滤波电容C7和限压电阻R4分别接在红外探头Q2的信号端和接地端,在所述芯片U2和红外探头Q2之间设有电阻R15,在所述电阻R15与芯片U2之间还串接有电阻R6和R9,所述电阻R6与芯片U2的5脚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5还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与电阻R5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对应连接,在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之间还与电阻R8和电阻Rl 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8和电阻Rl 1并联后接地,在所述芯片U2的1脚和8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所述滤波电容C7还与电阻R4对应并联;所述红外探头Q2将模拟信号传输到红外感应芯片U2,红外感应芯片U2将输出感应信号传输到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所述总线通讯控制模块包括光耦芯片U6、U8、U9及与光耦芯片配置的外围电路;通讯芯片U7与光电信号隔离模块连接,芯片U7与防护模块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人体智能感应器使用了红外线与微波多普勒感应相结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人体智能感应器感应距离可调、触发灵敏度高和准确、可远程控制并能灵活实现点控、群控、时间控制、区域场景控制、感应器自动控制及计算机集中控制,可自动备份本身场景数据,上传到主控器,当数据丢失或更换新设备,按下主控器对应的按键,即可实现数据还原,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人体智能感应器的模块框图;图2为本技术人体智能感应器中红外微波感应模块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人体智能感应器中总线通讯控制模块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3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人体智能感应器,所述人体智能感应器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总线通讯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分别与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总线通讯模块连接,总线通讯模块接收远程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感应人体信息后转换成信号传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经过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处理后,通过总线通讯模块把控制数据包传到通讯总线上,电源转换模块分别给上述几个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本技术中电源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为现有公知技术,其原理和电路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包含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U3分别输出感应信号INT2、INT1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 红外感应电路包括芯片U2、滤波电容C3、C5、C6、C7、三极管Q1、红外探头Q2;其中,所述滤波电容C5、C6分别连接在红外探头Q2的电源端,滤波电容C7和限压电阻R4分别接在红外探头Q2的信号端和接地端,在所述芯片U2和红外探头Q2之间设有电阻R15,在所述电阻R15与芯片U2之间还串接有电阻R6和R9,所述电阻R6与芯片U2的5脚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5还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与电阻R5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对应连接,在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之间还与电阻R8和电阻Rl 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8和电阻Rl 1并联后接地,在所述芯片U2的1脚和8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所述滤波电容C7还与电阻R4对应并联;所述红外探头Q2将模拟信号传输到红外感应芯片U2,红外感应芯片U2将输出感应信号传输到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探头Q2读取到人体信息,将模拟信号传输到红外感应芯片U2的2脚,红外感应芯片U2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红外感应芯片U2的6脚输出感应信号到微处理器控制模块;采用红外感应芯片U2与传统的模拟信号放大直接传送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相比,信息处理速度快、信号稳定、准确。芯片U2和微波感应模块U3的内部电路连接和原理为现有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微波感应采用现有较为成熟电路的模块,感应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人体红外感应与微波感应相结合,互补对方缺点,拥有远距离感应,感应灵敏度尚、稳定等优点。总线通讯控制模块包括光耦芯片U6、U8、U9及与光耦芯片配置的外围电路,光耦芯片U6、U9的型号为6N137、光耦芯片U8的型号为PC817C,通讯芯片U7型号为MAX487;总线通讯控制模块与微处理器间通过光耦隔离器件将信号隔离,彻底消除共模电压的影响外部的任何干扰都不会影响到微处理器的正常工作。当其所在分支短路时,电路会自动断开其分支,使其他设备正常通行,不会出现整个系统瘫痪的情况;通讯芯片U7的1、2、3、4脚分别与光电信号隔离模块连接,芯片U7的6、7脚分别与防护模块连接;通讯芯片U7定义信号阈值的上下限为± 200mV,即当A-B>200mV时,总线状态应表示为“Γ,当A-B〈-200mV时,总线状态应表示为“0”,当A-B在± 200mV时,总线状态应不确定,在通讯芯片的A、B线路上面设上、下拉电阻R20、R24,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不确定状态而产生错误的传输。防护模块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 1、TVS2、TVS3、电阻R17、R21、过流自动保护电阻RF2、RF3。当有传输到微处理器时,数据由通讯芯片的6、7脚进入通讯芯片内部再通过通讯芯片1、4脚经过光耦传输到微处理器芯片U3的30、31脚。所述光耦芯片配置的外围电路和防护为现有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尽管已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人体智能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智能感应器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总线通讯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分别与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总线通讯模块连接;总线通讯模块接收远程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微波感应模块感应人体信息后转换成信号传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经过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处理后,通过总线通讯模块把控制数据包传到通讯总线上,电源转换模块分别给上述几个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红外微波感应模块包含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红外感应电路和微波感应模块U3分别输出感应信号INT2、INT1给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红外感应电路包括芯片U2、滤波电容C3、C5、C6、C7、三极管Q1、红外探头Q2;其中,所述滤波电容C5、C6分别连接在红外探头Q2的电源端,滤波电容C7和限压电阻R4分别接在红外探头Q2的信号端和接地端,在所述芯片U2和红外探头Q2之间设有电阻R15,在所述电阻R15与芯片U2之间还串接有电阻R6和R9,所述电阻R6与芯片U2的5脚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5还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与电阻R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1与电阻R5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对应连接,在电阻R5与芯片U2的4脚之间还与电阻R8和电阻R11对应连接,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1并联后接地,在所述芯片U2的1脚和8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3,所述滤波电容C7还与电阻R4对应并联;所述红外探头Q2将模拟信号传输到红外感应芯片U2,红外感应芯片U2将输出感应信号传输到微处理器控制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利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欢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