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4460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包括n片高分子复合片材相叠加的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第一及第二电极、第一及第二端电极以及绝缘层,高分子复合片材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表面;第一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第一表面;第二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第二表面,处于元件外表面层的导电电极做外层蚀刻形成绝缘槽,位于元件内部的导电电极进行内部蚀刻,使各个层的导电电极均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本身的导电电极,成品电极层数为2n。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除高分子复合片材表面的导电电极外无其他电极箔,且只有一个焊接面,非焊接面的导电电极通过与导电端相连的绝缘槽与该导电端电气隔断,增大了导电电极的有效导通面积,产品具有薄型化、大电流负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为一种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的过电流保护电子元器件。
技术介绍
【申请号】201310203815. 5公开了一种表面贴装型过电流保护元件,包含PTC材料层、第一及第二连接电路、第一及第二电极及绝缘层。PTC材料层的体积电阻率小于0. 2 Ω-cm,且包含结晶性高分子聚合物及分散于其中的体积电阻率小于500 μ Ω-cm的导电填料。第一及第二连接电路具备有效逸散该PTC材料层产生之热的功能。第一电极通过该第一连接电路电气连接该PTC材料层的第一表面。第二电极通过该第二连接电路电气连接该PTC材料层的第二表面。绝缘层作为第一及第二电极间隔离之用。上述电极和连接电路的面积总和除以PTC材料层的面积及其个数之值大于等于0. 6。过电流保护元件于25° C时,其维持电流除以PTC材料层的面积及其个数之值大于lA/mm2。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可有效增加产品负载电流以及有效实现产品薄型化。本技术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方案解决:一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以附有导电电极的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至少包括第一及第二电极、第一及第二端电极以及绝缘层,其中:1)所述的高分子复合片材数为η (其中η彡2)相叠加,包括:(a)由至少一种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分散于所述聚合物中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 μ Ω . m的导电填料组成的高分子PTC材料的复合材料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表面;(b)第一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表面;(c)第二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二表面,处于元件最外表面层的导电电极做外层蚀刻形成绝缘槽,位于元件内部的导电电极进行内部蚀刻,使各个层的导电电极均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本身的导电电极,最终成品电极层数为2n ;2)第一导电端,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的其中一个导电电极电气连接,与对应的另一个导电电极不电气连接;第二导电端,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的已经与第一导电端电气连接的导电电极不电气连接,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不与第一导电端电气连接的导电电极电气连接;3)所述的绝缘层,贴覆于上述的非同一高分子PTC片材上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之间用于电气隔离;4)第一端电极,为处于元件最外表面层的导电电极,在所述的绝缘槽二侧中连接第一导电端的为第一端电极,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使元件与外电路一极电气相连;第二端电极通过所述的绝缘槽与第一端电极电气隔断,并连接第二导电端,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使元件与外电路另一极电气相连。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导电复合材料基层,其体积电阻率小于0.001 Ω.πι。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导电端是通过钻孔,并在孔的表面附着导电金属层构成,所述导电端的形状可以是任意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形状。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元件端电极为最外层焊接面导电电极经蚀刻形成两电气隔断的电极,并在表面附着导电层后形成。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导电层是通过化学沉积、喷涂、溅射、电镀或是这几种工艺复合使用形成的金属导电层。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导电层,是由锌、铜、镍、钴、铁、钨、锡、铅、银、金、铂或其合金中的一种及其混合物组成。本技术的直接使用产品最外层导电电极作为端电极使用,减少了传统元件中的作为端电极使用的两层金属箱,有效实现了产品的薄型化。另外,本技术只含有一个焊接面,非焊接面的导电电极通过与导电端相连的绝缘槽与该导电端电气隔断,最大限度的增加了非焊接面导电电极的有效导通面积,有效增加了产品的大电流负载能力。【附图说明】附图1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本技术截面剖视示意图;附图3本技术立体结构截面剖视示意图; 附图4本技术分解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3——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第二导电电极;2、6——第一、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4——绝缘层;5、7——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第二导电电极;7 (a)、7 (b)第一、第一■端电极8、9一一第一、第二绝缘槽;10第一■导电端;11、12——上、下表面绝缘槽;13-第一导电端。【具体实施方式】附图1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本技术截面剖视示意图、附图3本技术立体结构截面剖视示意图和附图4本技术分解示意图所示:—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以附有导电电极的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包括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第一及第二电极、第一及第二端电极以及绝缘层4,如图1至4所示:1)由二片高分子PTC复合片材构成的第一、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6相叠加,二层之间设有绝缘层4,包括:(a)每层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由至少一种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分散于所述聚合物中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 μ Ω . m的导电填料组成高分子PTC复合片材,导电复合材料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表面;(b)第一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表面;(c)第二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二表面,S卩: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的第一、第二导电电极1、3和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一、第二导电电极5、7,如图所示,处于元件最上表面层的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的第一导电电极1做外层蚀刻形成绝缘槽11,处于元件底表面的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二导电电极7做外层蚀刻形成绝缘槽12,位于元件内部的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的第二导电电极3进行内部蚀刻形成第一绝缘槽8,以及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一导电电极5进行内部蚀刻形成第二绝缘9,使各个层的导电电极均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本身的导电电极,最终成品电极层数为4层;2)第一导电端13,与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的第一导电电极1和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二导电电极7电气连接,与对应的另一个导电电极不电气连接;第二导电端10,与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2的第二导电电极3和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二导电电极7电气连接;3)所述的绝缘层4,贴覆于上述的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二导电电极3和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导电电极5之间,用于电气隔离,起到使第一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二导电电极3和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导电电极5电气隔离的作用;4)第一端电极7 (a),为处于元件底表面层的第二导电复合材料基层6的第二导电电极7,在其中有下表面绝缘槽12,在该下表面绝缘槽12二侧中连接第一导电端13的为第一端电极7 (a),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使元件与外电路一极电气相连;第二端电极7 (b)通过所述的下表面绝缘槽12与第一端电极电气隔断7 (a),并连接第二导电端10,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表面贴装大电流PTC元件,以附有导电电极的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至少包括第一及第二电极、第一及第二端电极以及绝缘层,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导电复合材料基层为n层相叠加(其中n≥2),包括:(a)每层导电复合材料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表面;(b)第一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一表面;(c)第二导电电极,紧密结合于导电复合材料基层的第二表面,处于元件最外表面层的导电电极做外层蚀刻形成绝缘槽,位于元件内部的导电电极进行内部蚀刻,使各个层的导电电极均为导电复合材料基层本身的导电电极,最终成品电极层数为2n;2)第一导电端,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的其中一个导电电极电气连接,与对应的另一个导电电极不电气连接;第二导电端,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的已经与第一导电端电气连接的导电电极不电气连接,与每个高分子PTC复合片材中不与第一导电端电气连接的导电电极电气连接;3)所述的绝缘层,贴覆于上述的非同一高分子PTC片材上的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之间用于电气隔离;4)第一端电极,为处于元件最外表面层的导电电极,在所述的绝缘槽二侧中连接第一导电端的为第一端电极,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使元件与外电路一极电气相连;第二端电极通过所述的绝缘槽与第一端电极电气隔断,并连接第二导电端,作为焊盘使用,焊接至电路中后使元件与外电路另一极电气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堂李丹杨铨铨吴国臣黄贺军方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园维安电子线路保护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