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泵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6207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泵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由上而下包括上段筒体、中段筒体和下端筒体,上段筒体侧壁设置有出气管,下端筒体侧壁设置有延伸至筒体内腔的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插入筒体内的部分同为顺时针或同为逆时针盘旋向上的螺旋铜管部,两个螺旋铜管部盘绕组装,共同构成气液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闪蒸器单向流动的限制,具有双向流动性,可以大大简化补气增焓系统,同时改善和保证闪蒸器气液分离效果,适用于闪蒸器安装高度受限,高度和直径比值较小的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低温补气增焓的空调系统,具体涉及到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栗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运行,依然存在制热能力衰减、制热效率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导致系统运行不可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热栗空调的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推广使用。而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由于其良好的低温适应性,被逐渐应用到低温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等领域。现有的带有闪蒸罐的补气增焓系统,其闪蒸罐具有三个口:气液混合制冷剂入口、液态制冷剂出口、补气出口。其最大的缺点是这种闪蒸器是单向流动的,对制冷剂的流向有要求。然而补气增焓不仅能提升热栗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性能,也能提升空调系统的高温制冷性能,所以当一套热栗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都需要使用闪蒸器进行补气的时候,就涉及到制冷/制热模式的切换问题,此时若要保证闪蒸器流动的单向性,则至少需要另加四个电磁阀进行控制,增大了系统的复杂程度。目前带有闪蒸器的补气增焓系统还多应用于家用空调中,当将其应用于车用空调如客车空调时,又面临安装尺寸受限的问题。对于闪蒸器设计,为了保证气液分离的效果,闪蒸器高度与直径之比一般应为4~6。但是客车空调对于高度尺寸又非常的敏感,高度和直径之比最多只能达到2左右,气液分离效果难以保证。综上所述,如何将带闪蒸罐的补气增焓系统应用到高度有限制的场合,如客车空调中,提升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性能,同时又要保证系统的简洁性以及闪蒸器的气液分离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以改善高度受限制的闪蒸器气液分离效果,同时实现制冷剂的双向流动,简化补气增焓系统。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由上而下包括上段筒体、中段筒体和下端筒体,共同组成筒体的工作容积,上段筒体侧壁设置有出气管,下端筒体侧壁设置有延伸至筒体内腔的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插入筒体内的部分同为顺时针或同为逆时针盘旋向上的螺旋铜管部,两个螺旋铜管部盘绕组装,共同构成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位于筒体内液面以下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回油回液孔,所述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位于筒体内液面以下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第二回油回液孔,本方案既实现了制冷剂的双向流动,又能在安装高度受限情况下改善闪蒸器气液分离效果,极大的简化了补气增焓系统的复杂度,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尤其适合低温制热和高温制冷工况下都需补气的应用场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油回液孔的数量为2~5个,其通流截面积之和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通流截面积,所述第二回油回液孔的数量为2~5个,其通流截面积之和小于等于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的通流截面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能够流入到螺旋铜管部内,并由螺旋铜管部末端流出,以便气液混合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进行气液分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位于筒体内液面以上的螺旋铜管部沿管体螺旋线的沿程均匀的开有一排第一出气孔和一排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位于筒体内液面以上的螺旋铜管部沿管体螺旋线的沿程均匀的开有一排第二出气孔和一排第二出液孔,本方案通过在螺旋铜管部设置出气孔和出液孔,使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在螺旋离心力作用下,由出气孔和出液孔分别输出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进一步实现气液分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在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的螺旋铜管部内侧斜上角,与水平方向呈30~60°夹角,所述第一出液孔设置在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的螺旋铜管部外侧斜下角,与水平方向呈30~60°夹角;所述第二出气孔设置在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的螺旋铜管部内侧斜上角,与水平方向呈30~60°夹角,第二出液孔设置在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的螺旋铜管部外侧斜下角,与水平方向呈30~60°夹角,本方案通过设置出气孔和出液孔的特殊位置,使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在螺旋管道内通过离心力进行分离,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气液分离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气孔、第一出液孔、第二出气孔、第二出液孔的数量均为4-10个,本方案所述数量既能满足的液态和气态制冷剂离心分离的目的,同时也不至于增加加工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的形状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内设置有位于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的螺旋铜管部上方的闪蒸隔板,所述闪蒸隔板上均匀设置有直径为4~8的气液分离孔,本方案的闪蒸隔板对漂浮的制冷剂液滴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断作用,保证出气管中都为气态制冷剂。进一步地,所述闪蒸隔板设置在筒体高度的2/3~4/5处,以保证气液分离的效果。本方案通过设置可双向流动的螺旋闪蒸器,解决了现有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对制冷剂的单向流动要求问题,当一套热栗空调系统制冷或制热都需要使用闪蒸器进行补气的时候,无需因保证闪蒸器流动的单向性而另外增加四个电磁阀进行制冷剂流向控制,使得空调系统在制冷/制热模式的切换时,制冷剂可双向的流经闪蒸器,补气增焓时不仅能提升热栗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性能,也能提升空调系统的高温制冷性能,极大的简化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体积和成本。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用于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通过在第一、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液面以下设置回油回液孔,使得第一、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既可以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的进口管,又可以作为液态制冷剂的出口管,闪蒸器具有双向流动性。同时通过设置制冷剂进出口管筒体内部为螺旋铜管,并且在液面以上沿着螺旋铜管开一排出气孔、出液孔,使得气液两相混合制冷剂在螺旋铜管的作用下进行离心力分离。所技术的螺旋闪蒸器可以达到离心力和重力双重分离的效果,可以改善和保证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分离效果,适用于闪蒸器安装高度受限,高度和直径比值较小的应用场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向螺旋闪蒸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闪蒸隔板的俯视图。图5是应用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循环原理图。图中示出:图中示出:1_筒体;2_出气管;3_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4_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5_闪蒸隔板;101_补气增焓压缩机;102_四通阀;103_室外侧换热器;104_第一电子膨胀阀;105-双向螺旋闪蒸器;106-第二电子膨胀阀;107-室内侧换热器;108_气液分离器;109_电磁阀;11_上段筒体;12_中端筒体;13_下端筒体;31_第一回油回液孔;32-第一出气孔;33_第一出液孔;41_第二回油回液孔;42_第二出气孔;43_第二出液孔;51-气液分离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栗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由上而下包括上段筒体11、中段筒体12和下端筒体13,共同组成筒体的工作容积,上段筒体11侧壁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补气增焓热泵空调系统的双向螺旋闪蒸器,包括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由上而下包括上段筒体(11)、中段筒体(12)和下端筒体(13),共同组成筒体(1)的工作容积,上段筒体(11)侧壁设置有出气管(2),下端筒体(13)侧壁设置有延伸至筒体(1)内腔的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3)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4),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3)和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4)插入筒体(1)内的部分同为顺时针或同为逆时针盘旋向上的螺旋铜管部,两个螺旋铜管部盘绕组装,共同构成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制冷剂进出口管(3)位于筒体(1)内液面以下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回油回液孔(31),所述第二制冷剂进出口管(4)位于筒体(1)内液面以下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第二回油回液孔(4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江虹薛志强史玉红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