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923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1 03:04
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包括副车架,转向节,控制臂,拖曳臂,弹簧,弹簧座、减振器,衬套,技术要点是:垂直于车身纵轴线的控制臂,该控制臂与副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相连有橡胶衬套,后端固定在转向节上,而拖曳臂前端用橡胶衬套连到车身上;三个控制臂彼此之间有纵向的和垂直方向的间距,而且垂直于车的纵轴线布置;弹簧座与下控制臂形成一体结构,用来支撑螺旋弹簧的下端,螺旋弹簧上端连接在车身上;减振器上端通过减振器上衬套,减振器上支座连接车身,减振器下端连接转向节;所述衬套包括与拖曳臂连接的外套管,与车身连接的内套管;在内外套管之间至少设有一层当外套管相对内套管轴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力弹性结构。该结构能减小地面对车身的冲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包括副车架,转向节,控制臂,拖曳臂,弹簧,弹簧座、减振器,衬套,技术要点是:垂直于车身纵轴线的控制臂,该控制臂与副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相连有橡胶衬套,后端固定在转向节上,而拖曳臂前端用橡胶衬套连到车身上;三个控制臂彼此之间有纵向的和垂直方向的间距,而且垂直于车的纵轴线布置;弹簧座与下控制臂形成一体结构,用来支撑螺旋弹簧的下端,螺旋弹簧上端连接在车身上;减振器上端通过减振器上衬套,减振器上支座连接车身,减振器下端连接转向节;所述衬套包括与拖曳臂连接的外套管,与车身连接的内套管;在内外套管之间至少设有一层当外套管相对内套管轴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力弹性结构。该结构能减小地面对车身的冲击力。【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底盘相关设计
,具体地说是一种机动车底盘的带拖曳臂的汽车后独立悬架。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汽车设计师的任务是设计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更环保的汽车。汽车悬架的设计对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重要影响。 对安全性来说,汽车的不足转向特性尤为重要。当汽车转弯时,汽车的后悬架应该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以实现整个车辆的不足转向。汽车后悬架的不足转向特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即侧倾时的车轮前束变化,侧向力时的车轮前束变化以及侧倾时的车轮外倾变化来实现。后悬架设计时如能保证侧倾时合理的车轮外倾角、前束角变化特性以及侧向力作用下合理的车轮前束变化,则可以更好的实现后悬架的不足转向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小地面对车身的冲击力汽车后独立悬架。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包括副车架,转向节,连接转向节与副车架以及车身之间的控制臂,拖曳臂,螺旋弹簧,弹簧座以及减振器,衬套,其特征是:垂直于车身纵轴线的控制臂,该控制臂与副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相连有橡胶衬套,后端固定在转向节上,而拖曳臂前端用橡胶衬套连到车身上;三个控制臂彼此之间有纵向的和垂直方向的间距,而且垂直于车的纵轴线布置;弹簧座与下控制臂形成一体结构,用来支撑螺旋弹簧的下端,螺旋弹簧上端连接在车身上;减振器上端通过减振器上衬套,减振器上支座连接车身,减振器下端连接转向节;所述衬套包括与拖曳臂连接的外套管,与车身连接的内套管;在内外套管之间至少设有一层当外套管相对内套管轴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力弹性结构。 如上所述的三个控制臂包括:第一个内端连接副车架而外端连接转向节的上横向控制臂;与上横向控制臂具有垂直和纵向距离的第二个横向控制臂;与前两个控制臂具有垂直和纵向距离的第三个横向控制臂。一个与控制臂连成一体的弹簧座,该弹簧座用来连接作用在车身和弹簧座之间的弹簧; 前端连接车身,而另一端与转向节连为一体的纵向拖曳臂。 本技术的独立后悬架包含:主要包有副车架,转向节,一端连接转向节另一端连接车身的减振器;三个内端连接副车架5外端连接转向节的三个横向控制臂;用来在下控制臂和车身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弹簧的弹簧座;前端连接车身后端与转向节刚性连为一体的拖曳臂。 本结构独立后悬架连接到车身上的、能绕相对于车身横向轴线旋转的拖曳臂;在拖曳臂的前端连接着车身,并允许弹性衬套沿受力方向移动; 本结构独立后悬架的衬套包含:与拖曳臂连接的外套管,与车身连接的内套管,至少有一层弹性材料连接在内外套管之间,当外套管相对内套管轴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力。 本结构独立后悬架还包含:连接车身的拖曳臂前端可绕着一个横向轴线旋转;连接拖曳臂前端和车身的弹性衬套,允许沿所受弹性力方向移动。 本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副车架、转向节、垂直于车身纵轴线的控制臂。控制臂在车辆内侧用橡胶衬套连接副车架、外侧也用橡胶衬套连接转向节。纵臂一端与转向节连为一体,另一端用橡胶衬套连接车身。本技术允许悬架具有侧倾不足转向、侧倾过度转向、侧倾中性转向特性,也允许车轮变形。在本技术中允许车轮在上跳过程中增加前束。 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后悬架,可以通过调整控制臂的硬点位置以及衬套刚度,实现后悬架的不足转向特性;本结构对舒适性来讲,当车轮遇到障碍时,后轮具有向后移动的柔度,则可使车轮传递到车身的纵向冲击力减小。另外,采用弹簧和减振器分开布置的结构形式,可以将减振器上点的隔振橡胶做的更软,减小地面对车身的冲击力,使整车具有较好的舒适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下方为车辆前进方向) 图2是图1的俯视图(上方为车辆前进方向)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等截面视图 图5是图1中拖曳臂与转向节的左视图 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拖曳臂;2_连接支架,3-拖曳臂衬套,4-拖曳臂衬套外骨架,5-副车架,6-前束臂衬 套外骨架,7-前束臂衬套,8-前束臂衬套中间轴,9-前束控制臂,10-前束臂衬套外骨架,11-前束臂衬套中间轴,12-前束臂衬套,13-偏心螺栓,14-连接支架,15-后横向控制臂,16-后控制臂内侧衬套外骨架,17-后控制臂内侧衬套,18-后控制臂内侧衬套中间轴,19-后控制臂外侧衬套外骨架,20-后控制臂外侧衬套,21-后控制臂外侧衬套中间轴,22-上横向控制臂,23-上横向控制臂内侧衬套,24-上控制臂内侧衬套中间轴,25-上控制臂外侧衬套外骨架,26-上控制臂外侧衬套,27-转向节,28-减振器上衬套,29-减振器上支座,30-减振器,31-减振器与后控制臂连接件,32-减振器下衬套,33-减振器下衬套外骨架,34-螺旋弹簧,35-上弹簧座,36-弹簧下胶垫,37-右车轮总成,38-左车轮总成,39-右独立悬架,40-左独立悬架,41-下弹簧座,42-轮毂轴,43-轮毂轴承。 下面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技术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技术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I 由图1-5所示,图中的5副车架,27为转向节,连接转向节27与副车架5以及车身之间的控制臂,该控制臂包括:第一个内端连接副车架5外端连接转向节27的上横向控制臂22 ;与上横向控制臂具有垂直和纵向距离的第二个后横向控制臂15 ;与前两个控制臂具有垂直和纵向距离的第三个横向控制臂9 ;所述的控制臂垂直于车身的纵轴线,控制臂(9、 15、22)与副车架和转向节之间分别相连有前束臂衬套7、后控制臂内侧衬套17及上横向控制臂内侧衬套23,后端固定在转向节27上,而拖曳臂I前端通过前束臂衬套7、后控制臂内侧衬套17及上横向控制臂内侧衬套23连接到车身上;上述三个控制臂彼此之间有纵向的和垂直方向的间距,而且垂直于车的纵轴线布置;下弹簧座41与后横向控制臂15形成一体结构,用来支撑螺旋弹簧34的下端,螺旋弹簧34上端连接在车身上;减振器30上端通过减振器上衬套28,减振器上支座29连接到车身上,减振器30下端连接转向节27 ;拖曳臂I通过连接有拖曳臂衬套外骨架4,并通过带弹性的拖曳臂衬套3连接到车身上。 在图1中提到的,汽车副车架(或副车架与车身一体)5被左右车轮37和38通过左右独立悬架39和40支撑。悬架39和40的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包括副车架,转向节,连接转向节与副车架以及车身之间的控制臂,拖曳臂,螺旋弹簧,弹簧座以及减振器,衬套,其特征是:垂直于车身纵轴线的控制臂,该控制臂与副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相连有橡胶衬套,后端固定在转向节上,而拖曳臂前端用橡胶衬套连到车身上;三个控制臂彼此之间有纵向的和垂直方向的间距,而且垂直于车的纵轴线布置;弹簧座与控制臂形成一体结构,用来支撑螺旋弹簧的下端,螺旋弹簧上端连接在车身上;减振器上端通过减振器上衬套,减振器上支座连接车身,减振器下端连接转向节;所述衬套包括与拖曳臂连接的外套管,与车身连接的内套管;在内外套管之间至少设有一层当外套管相对内套管轴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力弹性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云刘艳华张宏刘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