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2195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0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侧部风口和底部风口,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其中第一风叶与所述侧部风口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侧部风口方向吹风;第二风叶与底部风口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底部风口方向出风;驱动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风叶或第二风叶旋转。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热风从底部风口吹出,使得制热时热风直接吹到地面;当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冷风从侧部风口吹出,使得冷风能够自然平吹后再下降,从而避免了直接将冷风吹向用户;这提高了空气调节装置的舒适性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风管机是空调机的一种,为风管式空调机,联接风管向室内送风,一般安装在天花板。在商场、办公楼等大环境中需要用到风管机作为空气调节装置,一台容量比较大的风管机可以用于完成比较大面积的室内环境的空气调节。由于风管机通常安装在房间顶部且设置为侧向出风。当风管机采用制热模式时,由于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使得热风无法吹到房间的底部,导致房间内制热舒适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出风方向的空气调节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侧部风口和底部风口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其中第一风叶与所述侧部风口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侧部风口方向吹风;第二风叶与底部风口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底部风口方向出风;驱动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风叶或第二风叶旋转。优选的,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侧部风口和底部风口之间形成的风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之间。优选的,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上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的蜗壳,所述蜗壳沿着壳体连续地设置在所述侧部风口和底部风口之间。优选的,在靠近所述侧部风口处设置有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的内表面共同形成自所述侧部风口至第一风叶的第一流道。优选的,在靠近所述底部风口处设置有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蜗壳的内表面共同形成自底部风口至所述第二风叶的第二流道。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连接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主动轮;连接到所述第一风叶的第一从动轮;连接到所述第二风叶的第二从动轮;其中所述主动轮选择性地啮合到所述第一从动轮或第二从动轮。优选的,所述主动轮相对于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具有两个驱动工位,在第一驱动工位时,所述主动轮偏离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在第二驱动工位时,所述主动轮偏离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优选地,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沿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轴向方向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大于所述主动轮的厚度;所述主动轮可随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移动,以选择性地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或第二从动轮。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叶、第二风叶的端部,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叶、第二风叶的转动。本技术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保证空气调节装置的尺寸无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现有的下出风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增设了用于侧出风的风道和侧部风口,并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出风方式间进行切换。具体来说,当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热风从底部风口吹出,使得制热时热风直接吹到地面;当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冷风从侧部风口吹出,使得冷风能够自然平吹后再下降,从而避免了直接将冷风吹向用户;这提高了空气调节装置的舒适性体验。【附图说明】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处于侧出风状态时驱动机构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处于下出风状态时驱动机构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照比例绘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图1-5中示意性地描述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可调节出风方向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一个实施例。其中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部部件。其中壳体包括顶盖2、侧板10以及底板9。其中空气调节装置1通过顶盖2安装到室内天花板上。在壳体的侧板10上开设有侧部风口 13,在底板9上开设有底部风口 16,其中侧部风口 13和底部风口 16优选但不限于设计为矩形或椭圆形。在所述侧部风口 13和底部风口 16之间形成有风道100。如图3所示,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上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的蜗壳14,所述蜗壳14沿着壳体连续地设置在所述侧部风口 13和底部风口 16之间,其中蜗壳14可以与顶盖2 —体形成或者分开制作后组装而成。优选蜗壳14的内表面为光滑的连续表面以形成供空气调节装置中空气流动的空腔。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其中第一风叶12与所述侧部风口 13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侧部风口 13方向吹风,第二风叶15与底部风口 16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底部风口 16方向出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还包括热交换器18,所述热交换器18设置在所述风道100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之间。其中,可在热交换器18中通入有热力学循环用的工质,该工质在热交换器18的表面与空气调节装置1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空气温度的调节。在靠近所述侧部风口 13处设置有第一蜗舌11,所述第一蜗舌11与所述蜗壳14的内表面共同形成自所述侧部风口 13至第一风叶12的第一流道21 ;在靠近所述底部风口 16处设置有第二蜗舌17,所述第二蜗舌17与所述蜗壳14的内表面共同形成自底部风口 16至所述第二风叶15的第二流道22。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优选但不限于为贯流式风叶。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通过例如轴承支撑的方式连接到位于空气调节装置1两侧的右风叶安装板4和左风叶安装板19上。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能够旋转从而在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中产生流体的定向流动,并分别从侧部风口 13和底部风口 16排出。具体地,当所述第一风叶12转动时,空气从所述底部风口 16进入空气调节装置内部,在风道100内和热交换器18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侧部风口 13排出,这种情况比较适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冷气流从侧部风口 13排出,可防止冷气流直接向下吹至用户身体上,避免给用户造成不适,并且由冷空气比重比较大的特性,冷气流会慢慢扩散至房间下面空间,实现对房间内空气的调节;当所述第二风叶15转动时,空气从所述侧部风口 13进入空气调节装置内部,在风道100内和热交换器18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底部风口 16排出,这种情况比较适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从所述底板风口 16向下直接吹至下部空间,由热空气比重较低的特性,热气流会慢慢扩散至房间上面的空间,实现对房间内空气的调节。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6,该驱动电机6通过电机支架5固定安装到底板9上。所述驱动电机优选但不限于为能够正反双向旋转的步进电机。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主动轮7和从动轮,该主动轮7由所述驱动电机6所驱动。在第一风叶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轮8,而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侧部风口(13)和底部风口(1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12)和第二风叶(15);其中,第一风叶(12)与所述侧部风口(13)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侧部风口(13)方向吹风;第二风叶(15)与底部风口(16)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底部风口(16)方向吹风;驱动机构,用于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风叶(12)或第二风叶(15)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辉雷新建朱江程杨亮陈博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