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建林专利>正文

自动扩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1512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20:38
一种自动扩管机,包括上料装置、压紧装置、扩管装置和落料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料装置对物料进行储存和输送,上料装置与压紧装置对接,压紧装置将上料装置内的杆顺畅的搬运到压紧装置内并进行压紧,扩管装置对被压紧的管进行扩管工艺,扩管动作完成后,压紧装置撤除对管的紧压并将完成扩管的钢管搬运到落料装置进行落料,从而完成全自动化的生产,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件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自动扩管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管件两端口加工如扩管或冲孔,需要分别进行,首先夹紧固定管件中部,然后对管件一端管口利用扩管模具进行扩管,然后利用冲孔机构再对管件另一端管口进行冲孔,由此完整操作。为了提高扩管机的生产效率,出现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扩管机,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02009348的一种管件自动扩管冲孔装置,包括夹紧固定管件中部的夹紧机构以及分别设于该夹紧机构两侧的扩管机构和冲孔机构,该夹紧机构具有夹紧固定管件的一对夹模;该扩管机构包括扩管模以及驱动该扩管模对管件口扩管的扩管缸;该冲孔机构包括穿心模、一对分别带有冲孔针的固定块以及双冲程油缸,该穿心模固定于该双冲程油缸的中心油缸杆,并由该中心油缸杆驱动定位于该管件口,该对固定块分别连带该两冲孔针并排设于该穿心模两侧,并通过该双冲程油缸上的外部油缸杆驱动沿垂直管件方向滑动。该扩管装置能够对管件两端口分别进行扩管、冲孔操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该设备的还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生产,至少在管件的储料、上料和落料的环节没有实现自动化,或者说难以与其他环节自动对接。所以对于目前的扩管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自动化程度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扩管机,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扩管机,包括上料装置、压紧装置、扩管装置和落料装置; 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下压模、位于下压模正上方的上压模、驱动上压模上下运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和顶料机构,所述下压模的一侧为输入端且与上料装置的出料板的输出端对接,下压模的输入端高于出料板的输出端形成阻挡机构,所述下压模的另一侧为输出端且与落料装置对接;所述下压模上设有半圆形的下凹槽,所述上压模上设有半圆形的上凹槽,上凹槽与下凹槽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腔体;所述顶料机构包括顶杆组件和驱动所述顶杆组件上下运动的顶料驱动机构,所述顶杆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设于所述固定座上的两个以上的顶杆组合,所述顶杆组合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出料板的输出端对应所述第一顶杆处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杆通过第一顶出孔伸出,所述第一顶杆的顶面设有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从出料板方向下下压模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下压模上对应所述第二顶杆处设有第二顶出孔,所述第二顶杆通过第二顶出孔伸出,所述第二顶杆的顶面为复合曲面,所述复合曲面包括圆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圆弧面与第二斜面连接并逐渐下落料装置方向倾斜。作为改进,所述下压模由若干压模单元连接而成,可以根据管的长度设定下压模的长度,通用型更强。作为改进,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对应扩充头的一端设有扩充凹槽,管头被扩充变形后能够与所述扩充槽形状配合。作为改进,所述压模单元上设有螺孔,压模单元通过螺栓固定在压模座上。作为改进,所述压模座上设有容置顶杆组件的避让槽。作为改进,所述下凹槽内设有吸气孔,所述吸气口内设有吸气嘴,所述吸气嘴通过气罐与真空机连接,当待加工的钢管滚动到下凹槽内时,若不及时将钢管固定,钢管有可能在惯性作用下滚出下凹槽外。作为改进,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两块挡板和位于两块挡板之间的输送通道,所述输送通道包括出料板和储料装置,所述出料板呈倾斜设置,出料板的输出端与压紧装置对接,出料板的输入端与储料装置的输出端对接;所述储料装置由若干首尾对接且呈上下设置的储料斜板组成,相邻储料斜板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储料斜板的输入端与一侧的挡板紧贴,储料斜板的输出端与另一侧的挡板之间设有供管通过的间隙。作为改进,所述扩管装置包括位于下压模一端的限位杆、位于下压模另一端的扩充头和驱动扩充头水平移动的平移驱动机构。作为改进,所述落料装置包括落料斜板,所述落料斜板的输入端与下压模对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通过上料装置对物料进行储存和输送,上料装置与压紧装置对接,压紧装置将上料装置内的杆顺畅的搬运到压紧装置内并进行压紧,扩管装置对被压紧的管进行扩管工艺,扩管动作完成后,压紧装置撤除对管的紧压并将完成扩管的钢管搬运到落料装置进行落料,从而完成全自动化的生产,生产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1I。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1II。图4为上料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压紧装置与扩管装置配合示意图。图6为扩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压紧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顶料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为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10为落料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3所示,一种自动扩管机,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底部设有滚轮11,支撑架1上设有上料装置2、压紧装置3、扩管装置7和落料装置4。所述压紧装置3位于支撑架1的中间位置,上料装置2和下料装置分别位于压紧装置3纵向方向的两侧,所述扩管装置7分布在压紧装置3横向方向的两侧。钢管从上料装置2进入压紧装置3接受扩管装置7的加工后,通过落料装置4进行落料。如图4所示,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储料架24、两块挡板21和位于两块挡板21之间的输送通道。所述储料架24主体为框架结构,其下端一部分与支撑架1固定,另一部悬空;其中一块挡板21固定在储料架24上,所述储料架24的顶部为斜面。所述输送通道包括出料板25和储料装置,所述出料板25固定在储料架24的顶部斜面上,所以出料板25呈倾斜设置,其倾斜的角度为15~45°。出料板25的输出端与压紧装置3对接,所述出料板25的输出端向下弯折形成安装板252,所述安装板252与压紧装置3连接固定;出料板25的输入端与储料装置的输出端对接。所述储料装置由若干首尾对接且呈上下设置的储料斜板22组成,相邻储料斜板22的倾斜方向相反,但是每个储料斜板22与水平夹角一致,均为15-45°,使得钢管在储料斜板22和出料板25上可以依靠自身重力向前移动。所述储料斜板22的输入端与一侧的挡板21紧贴,使该储料斜板22接收来自上一块储料斜板22落下的钢管时不至于被卡住;储料斜板22的输出端与另一侧的挡板21之间设有供管通过的间隙23,该间隙23距离大于钢管的直径,钢管可以通过该间隙落入下一层储料斜板22,继续进行输送。所述储料斜板22的两侧设有挡边221,所述挡边221由储料斜板22的边缘弯折形成;储料斜板22两侧的挡边221之间的间距稍大于管的长度,可以限定钢管在储料斜板22轴向运动范围;挡边221的高度约等于钢管的直径,可以防止钢管在输送过程意外掉落。所述出料板25的两侧设有护板251,可以限定钢管在储料斜板22轴向运动范围。所述储料装置的两侧设有两根竖向设置的连接板26,由于每个储料斜板22的宽度是一致的,所以连接板26能够与所述储料斜板22的挡边221连接;所述连接板26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出料板25侧面的护板251处并与护板251连接;连接板26将储料斜板22和出料板25连接成为一体,便于整体拆装。如图5、7所示,所述压紧装置3包括下压模31、位于下压模31正上方的上压模34、驱动上压模34上下运动的压紧驱动机构35和顶料机构32。所述下压模31的一侧为输入端且与出料板25的输出端对接,出料板25输出端的安装板252与下压模31的输入端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扩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压紧装置、扩管装置和落料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下压模、位于下压模正上方的上压模、驱动上压模上下运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和顶料机构,所述下压模的一侧为输入端且与上料装置的出料板的输出端对接,下压模的输入端高于出料板的输出端形成阻挡机构,所述下压模的另一侧为输出端且与落料装置对接;所述下压模上设有半圆形的下凹槽,所述上压模上设有半圆形的上凹槽,上凹槽与下凹槽配合形成圆柱形的腔体;所述顶料机构包括顶杆组件和驱动所述顶杆组件上下运动的顶料驱动机构,所述顶杆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设于所述固定座上的两个以上的顶杆组合,所述顶杆组合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出料板的输出端对应所述第一顶杆处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杆通过第一顶出孔伸出,所述第一顶杆的顶面设有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从出料板方向下下压模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下压模上对应所述第二顶杆处设有第二顶出孔,所述第二顶杆通过第二顶出孔伸出,所述第二顶杆的顶面为复合曲面,所述复合曲面包括圆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圆弧面与第二斜面连接并逐渐下落料装置方向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建林
申请(专利权)人:于建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