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1272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上出风口;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第一蜗壳部具有第一风道及第一出风口,第二蜗壳部连接在第一蜗壳部的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侧,第二蜗壳部具有第二风道及第二出风口,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相互隔离,第二出风口设置在第二蜗壳部的风道底壁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设置在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内;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并且换热器位于进风口和风道组件之间,其中,第一蜗壳部的进风方向和第二蜗壳部的进风方向相同,第一出风口和上出风口对应设置,第二出风口与上出风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柜机的离心风机系统一般采用底部侧面进风,上部出风的工作方式。具体地,进风先经过离心风机加速,然后与位于壳体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最后从位于上部的出风口出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柜机有如下问题:由于离心风机出风速度不均匀,因此换热器换热不均匀导致换热效率低,进而使得产品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上出风口 ;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第一蜗壳部具有第一风道及第一出风口,第二蜗壳部连接在第一蜗壳部的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侧,第二蜗壳部具有第二风道及第二出风口,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相互隔离,第二出风口设置在第二蜗壳部的风道底壁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蜗壳部内,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蜗壳部内;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并且换热器位于进风口和风道组件之间,其中,第一蜗壳部的进风方向和第二蜗壳部的进风方向相同,第一出风口和上出风口对应设置,第二出风口与上出风口连通。进一步地,壳体包括:进风面板,进风口设置在进风面板上;出风面板,连接在进风面板上,出风面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流边沿,第一导流边沿和出风面板的上边沿形成上出风口,出风面板的下方设置有下出风口。进一步地,第一蜗壳部的风道底壁和第二蜗壳部的风道底壁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地,出风面板与第一蜗壳部的风道底壁和第二蜗壳部的风道底壁之间形成过风通道,过风通道分别与上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导流结构,设置在第二蜗壳部的风道底壁上并位于第二蜗壳部朝向出风面板的一侧,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结构具有开口,开口朝向第一蜗壳部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一导风弧面。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流结构,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第二导流结构具有第二导流边沿,第二导流边沿位于第一导流边沿和出风面板的上边沿之间。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进风口和风道组件之间,也即换热器设置在进风口和风道组件的进风口之间。上述结构可以使得通过换热器的进风流速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此外,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蜗壳部和第二蜗壳部,第二蜗壳部的第二出风口设置在其风道底壁上。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第二蜗壳部的出风方向与第一蜗壳部的出风方向相同但不处于同一平面,进而防止第二蜗壳部的出风与第一蜗壳部的出风干涉,从而提高出风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风道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侧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第一导流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中第一导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7中第一导流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第二导流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中第二导流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0中第二导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第三导流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13中第三导流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15示出了图13中第三导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16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第三导流结构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内部风向流动示意图;以及图17示出了图4中风道组件的第三导流结构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内部风向流动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蜗壳部;11、第一风道;12、第一出风口 ;20、第二蜗壳部;21、第二风道;22、第二出风口 ;221、第二导风弧面;30、第一导流结构;31、开口 ;32、第一导风弧面;40、第二导流结构;41、第二导流边沿;50、第三蜗壳部;51、第三风道;52、第三出风口 ;60、第三导流结构;61、导风板;62、挡板;100、壳体;110、进风面板;111、第一导流边沿;120、出风面板;200、风道组件;300、进风口 ;400、上出风口 ;500、下出风口 ;600、换热器;700、第一风机;800、第二风机;900、第三风机。【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00、风道组件200以及换热器600。其中,壳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 300,换热器600设置在壳体100内,并且换热器600位于进风口 300和风道组件200之间。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器600设置在壳体100的进风口 300和风道组件200之间,也即换热器600设置在进风口 300和风道组件200的进风口之间。上述结构可以使得通过换热器600的进风流速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换热器600的换热效率。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风道组件200包括第一蜗壳部10、第二蜗壳部20、第三蜗壳部50。其中,第一蜗壳部10具有第一风道11及第一出风口 12。第二蜗壳部20连接在第一蜗壳部10的远离第一出风口 12的一侧,第二蜗壳部20具有第二风道21及第二出风口 22。第二风道21与第一风道11相互隔离,第二出风口 22设置在第二蜗壳部20的风道底壁上。第三蜗壳部50连接在第二蜗壳部20远离第一蜗壳部10的一侧,第三蜗壳部50具有第三风道51和第三出风口 52,第三风道51和第二风道21互相隔离,同时第三出风口 52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出风口 12的出风方向相反,并且第一蜗壳部10的进风方向、第二蜗壳部20的进风方向以及第三蜗壳部50的进风方向相同,第一出风口 12和上出风口 400对应设置,第三出风口 52和下出风口 500对应设置。上述结构可以使得风道组件200分别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进而可以使空调器制热时下出风,制冷时上出风,上述出风方式能够提高人体舒适度,提高产品性能。同时,上述结构还可以使得第二蜗壳部20的出风方向与第一蜗壳部10或第三蜗壳部50的出风方向相同但不处于同一平面,进而防止第二蜗壳部20的出风与第一蜗壳部10或第三蜗壳部50的出风干涉,从而提高出风性能。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出风效率高,以及出风舒适度好的特点。第一风机700、第二风机800和第三风机900,第一风机700设置在第一蜗壳部10内,第二风机800设置在第二蜗壳部20内,第三风机900设置在第三蜗壳部50内;其中,第一蜗壳部10的进风方向、第二蜗壳部20的进风方向以及第三蜗壳部50的进风方向相同,第一出风口 12和上出风口 400对应设置,第三出风口 52和下出风口 500对应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300)和上出风口(400);风道组件(200),所述风道组件(200)包括第一蜗壳部(10)和第二蜗壳部(20),所述第一蜗壳部(10)具有第一风道(11)及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二蜗壳部(20)连接在所述第一蜗壳部(10)的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一侧,所述第二蜗壳部(20)具有第二风道(21)及第二出风口(22),所述第二风道(21)与所述第一风道(11)相互隔离,所述第二出风口(22)设置在所述第二蜗壳部(20)的风道底壁上;第一风机(700)和第二风机(800),所述第一风机(700)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部(10)内,所述第二风机(800)设置在所述第二蜗壳部(20)内;换热器(6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并且所述换热器(600)位于所述进风口(300)和所述风道组件(200)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蜗壳部(10)的进风方向和所述第二蜗壳部(20)的进风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上出风口(400)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22)与所述上出风口(40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诚林金煌何振健肖林辉熊军彭勃张辉梁博叶务占程春雨陈荣华刘明校余明养吕千浩王振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