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0147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1:33
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于上部煤层(1)内,包括开切眼(2),运输巷道(3)和回风巷道(4),运输巷道(3)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6)的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运输巷道正上方或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当运输巷道(3)布置于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内时,运输巷道(3)与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离L1的表达式为:L1<Hcotψ3。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巷道隔离煤柱的宽度,同时保证工作面生产安全,进而有效提高上行开采工作面的回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
技术介绍
煤矿上行开采作为一种反开采程序的特殊采煤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在进行上行开采工作面设计时,通常将巷道内错布置,即上行开采工作面的巷道平面位置位于下部煤层采空区的巷道内侧。如此布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部煤层采空区影响,上部煤层内将产生应力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下部煤层采空区巷道上方外侧。由于煤层应力集中,如果将上行开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在这一范围内,则往往会造成巷道采掘及维护困难,对上行开采工作面正常生产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目前实际上行工作面开采中,通过将巷道布置于上部煤层的下沉盆地的平底部分,避开应力集中区域,有利于上行采煤时工作面安全开采。但巷道这样布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行开采工作面的隔离煤柱过大,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如此布置巷道也造成工作面推进长度短,搬家频繁,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上行开采工作面留设煤柱大,资源浪费严重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上行开采工作面。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于上部煤层内,包括开切眼,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所述运输巷道布置于下部煤层的已采工作面的运输巷道外侧区域,运输巷道正上方或运输巷道内侧区域,当所述运输巷道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内侧区域内时,所述运输巷道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的水平距离1^的表达式为:LiSHcot!!) 3,其中,Η为上部煤层与下部煤层的层间距,单位为m,Φ3为岩层充分采动角。在上述上行开采工作面中,当所述运输巷道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外侧区域时,所述运输巷道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的水平距离L2的表达式为:L2< Hcot δ。,其中,δ。为移动盆地边界角。在上述上行开采工作面中,所述回风巷道布置于下部煤层的已采工作面的回风巷道外侧区域,回风巷道正上方或回风巷道内侧区域,当所述回风巷道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内侧区域内时,所述回风巷道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的水平距离L3的表达式为:L3<Hcot Φ3。在上述上行开采工作面中,当所述回风巷道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外侧区域时,所述回风巷道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的水平距离L4的表达式为:L4< Hcot δ。。在上述上行开采工作面中,所述开切眼内任意位置的底板倾斜角度i的表达式为:i < 0.0Olfftan β /Η,其中,W为是上部煤层最大下沉值,单位mm ;tan β为主要影响角正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行开采工作面,由于将运输巷道布置于与下部煤层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水平距离Hcot Φ 3的内侧区域,或正上方或L2< Hcot δ。的外侧区域,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小运输巷道一侧隔离煤柱的宽度,提高上行开采工作面回收率。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行开采工作面,由于将回风巷道布置于与下部煤层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水平距离L3< Hcot Φ 3的内侧区域,或正上方或L4< Hcot δ。的外侧区域,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小回风巷道一侧隔离煤柱的宽度,提高上行开采工作面回收率。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行开采工作面,由于将开切眼内任意位置的底板倾角i限定为i < 0.0Olfftan β/Η,能够消除上部煤层下沉对采煤面生产安全的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减小上行开采工作面隔离煤柱宽度,提高回采率的同时,保证采煤面开采的安全。【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Α-Α向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上部煤层,2-开切眼,3-运输巷道,4-回风巷道,5-下部煤层,6-已采工作面,7-运输巷道外侧区域,8-运输巷道内侧区域,9-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10-回风巷道外侧区域,11-回风巷道内侧区域,12-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于上部煤层1内,包括开切眼2,运输巷道3和回风巷道4,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6的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运输巷道正上方或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当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内时,所述运输巷道3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离Q的表达式为:L !< Hcot Φ 3ο当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时,所述运输巷道3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离L2的表达式为:L Hcot δ。。所述回风巷道4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6的回风巷道外侧区域10,回风巷道正上方或回风巷道内侧区域11,当所述回风巷道4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内侧区域11内时,所述回风巷道4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12的水平距离L3的表达式为:L3<Hcot Φ3。当所述回风巷道4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外侧区域10时,所述回风巷道4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12的水平距离L4的表达式为:L4< Hcot 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切眼2内任意位置的底板倾斜角度i的表达式为:i<0.0Olfftanβ /Ho本实施例所述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的布置方式同样适用于开切眼1的布置及停采线的布置。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主权项】1.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于上部煤层(1)内,包括开切眼(2),运输巷道(3)和回风巷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的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运输巷道正上方或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当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内时,所述运输巷道(3)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离Q的表达式为:L !< Hcot Φ 3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开采工作面,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时,所述运输巷道(3)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尚L2的表达式为:L2< Hcot δ QO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行开采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巷道(4)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的回风巷道外侧区域(10),回风巷道正上方或回风巷道内侧区域(11),当所述回风巷道⑷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内侧区域(11)内时,所述回风巷道(4)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12)的水平距离L3的表达式为:L3< HcotiD 3o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行开采工作面,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回风巷道(4)布置于所述回风巷道外侧区域(10)时,所述回风巷道(4)与所述已采工作面回风巷道(12)的水平距离L4的表达式为:L4< Hcot δ。。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上行开采工作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行开采工作面,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于上部煤层(1)内,包括开切眼(2),运输巷道(3)和回风巷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下部煤层(5)的已采工作面(6)的运输巷道外侧区域(7),运输巷道正上方或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当所述运输巷道(3)布置于所述运输巷道内侧区域(8)内时,所述运输巷道(3)与所述已采工作面运输巷道(9)的水平距离L1的表达式为:L1<Hcotψ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彬刘义新李宏杰李文孔令海王寅吴宝杨
申请(专利权)人: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