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驱动式空气对流排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85414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驱动式空气对流排风系统,针对现有的排风系统结构进行改进,针对贯穿各个区域空间的各个子通风管道(3),引入智能检测控制结构,基于所设计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12),针对对应子通风管道(3)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结果,结合所设计的外界空气对流结构,针对所设计的第一风扇(7)、第二风扇(8)进行智能控制,通过与外界环境相连的出气管道(5)和进气管道(6),使得区域空间中进入对应子通风管道(3)的空气,实现与外界环境空气之间的对流,最大限度保证了通风管道(1)中空气的质量,避免了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空气相互污染,实现了更好的排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及一种智能驱动式空气对流排风系统,属于建筑排风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楼宇不断拔地而起,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工作场 所,并且随着建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建筑排风系统在内的很多设施得到了发展,排 风系统是提升建筑物内空气流通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排风系统的发展,建 筑设计者也在针对其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诸如专利号:201210015393. 4,公开了一种新型 排风系统,包括排风主管路、分支管路及烘箱排风管路,排风主管路与排风机连接,所述烘 箱排风管路与分支管路连通,分支管路与主管路连通;分支管路由烘箱排风管路连接部分 和主管路连接部分两部分组成,烘箱排风管路连接部分轴线与主管路连接部分轴线呈纯角 報,主管路连接部分轴线与主管路轴线呈锐角主管路弯道处通过圆弧过渡。上述技术方 案设计的排风系统,排气通杨,可W节约能源达到40%W上。 还有专利【申请号】201310635447. 1,公开了一种节能无源排风系统,设及通讯装置
;它包括通讯铁塔和通讯机房,通讯铁塔顶部具有发送信号的天线抱杆,所述通讯 铁塔上具有热空气入口和热空气出口,其内部具有中空的热空气通道,所述通讯机房上设 有热空气散发口,该热空气散发口通过中空的连接管道与上述的热空气入口连通;所述热 空气散发口上还设有一溫控电磁阀;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节能无源排风系统,可起到对通 讯机房降溫的目的,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且不会占据通讯机房内部的空 间。 不仅如此,专利号:201320888221. 8,公开了一种排风系统,它包括框架、风罩和抽 风机,所述的框架的四周均安装有防止框架内部气体向外扩散的阻隔件,阻隔件将框架围 成上下开口的筒体,风罩安装于框架的上部并封盖框架的上开口,风罩呈下大上小的漏斗 型,风罩顶部安装有出风管,出风管连接抽风机的进风口。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排风系统, 空气向上流动过程中携带有毒气体从风罩顶部的出气管导出,有效解决了离屯、机产生的有 毒气体污染工作区环境的问题;由抽风机抽出的气体经过滤毒通风装置时完成滤毒,实现 了对空气净化;框架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方便移动,灵活性高。 由上述现有技术可W看出,现有针对排风系统的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 更好的通风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细屯、的人们总能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众所周 知,现有的排风系统利用贯穿建筑物各个区域空间的通风管道,结合设置于通风管道中的 风扇工作,将各个区域空间中的空气吸入通风管道中进行外排,实现排风效果,其中,由于 各个区域空间由通风管道依次贯连,很容易出现不同区域空间中空气的对流,运样,若某一 间房间存在污浊空气的话,当该污浊空气被吸入通风管道后,该污浊空气就会一直在通风 管道中随气流进行流动,直至排出建筑物,运期间就很有可能流入其它房间,运样的话,不 仅起不到很好的排风效果,反倒加剧空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现有排风系统结 构进行改进,引入智能检测控制结构,通过智能检测加智能控制的方式,有效实现通风管道 内空气与外界空气及时对流,提供通风管道内空气洁净度的智能驱动式空气对流排风系 统。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W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驱动式 空气对流排风系统,包括依次贯穿指定各个相互独立的区域空间的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位 于各个区域空间的顶部;通风管道的一端敞开,并在通风管道的该端部设置总风扇,通风管 道的另一端封闭,总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通风管道的封闭端部指向敞开端部;通风管道 分别位于各个区域空间中的各段定义为各个子通风管道;各个子通风管道的底部管道壁上 设置至少一个进风窗;各个进风窗位置的气流方向在总风扇的作用下、由对应子通风管道 的外部指向对应子通风管道的内部;还包括分别与各个子通风管道一一对应的各组气流交 换装置,各组气流交换装置分别包括出气管道、进气管道、挡板、电控伸缩杆、控制模块,W 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电机驱动电 路,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二氧 化碳检测传感器、第一风扇、第二风扇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 路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控制模块、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和电机驱动电路设置于对应子 通风管道中;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Ξ极管Q1、第二NPN型Ξ极管Q2、第ΞPNP型 Ξ极管Q3、第四PNP型Ξ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Ξ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 NPN型Ξ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Ξ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Ξ极管Q1的发射 极和第二NPN型Ξ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Ξ 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ΞPNP型Ξ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Ξ极管Q2的发射极 与第四PNP型Ξ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ΞPNP型Ξ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Ξ 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Ξ极管Q1的基极与第ΞPNP型Ξ极管Q3的 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Ξ极管Q2的基极经第Ξ电阻 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Ξ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出 气管道的其中一端、进气管道的其中一端沿对应子通风管道内部的气流方向、依次连接于 对应子通风管道的顶部管道壁上,且出气管道和进气管道分别与对应子通风管道贯通;出 气管道的另一端和进气管道的另一端位于户外环境中;第一风扇设置于出气管道中,且第 一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对应子通风管道指向户外环境;第二风扇设置于进气管道中,且 第二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户外环境指向对应子通风管道;挡板的尺寸与对应子通风管道 顶部管道壁上连接出气管道和进气管道的区域面积相适应,挡板的边缘与电控伸缩杆的伸 缩杆顶端相连接,电控伸缩杆固定设置于对应子通风管道内部的顶部管道壁上,且挡板与 对应子通风管道的顶面相平行,挡板在电控伸缩杆控制下、随伸缩杆的伸缩而与对应子通 风管道顶面相平行地进行移动,针对对应子通风管道上所连出气管道端口和进气管道端口 同时实现封闭或开启。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总风扇为总无刷电机风扇;所述第一风扇 为第一无刷电机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第二无刷电机风扇。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组气流交换装置还分别包括空气滤网, 空气滤网的外径与对应进气管道的内径相适应,空气滤网设置在对应进气管道中其位于户 外环境的一端与第二风扇之间。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子通风管道上的各个进风窗、相邻等 间距的设置在对应子通风管道的底部管道壁上。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外接电网。 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驱动式空气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驱动式空气对流排风系统,包括依次贯穿指定各个相互独立的区域空间的通风管道(1),通风管道(1)位于各个区域空间的顶部;通风管道(1)的一端敞开,并在通风管道(1)的该端部设置总风扇(2),通风管道(1)的另一端封闭,总风扇(2)工作的气流方向由通风管道(1)的封闭端部指向敞开端部;通风管道(1)分别位于各个区域空间中的各段定义为各个子通风管道(3);各个子通风管道(3)的底部管道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进风窗(4);各个进风窗(4)位置的气流方向在总风扇(2)的作用下、由对应子通风管道(3)的外部指向对应子通风管道(3)的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各个子通风管道(3)一一对应的各组气流交换装置,各组气流交换装置分别包括出气管道(5)、进气管道(6)、挡板(13)、电控伸缩杆(14)、控制模块(10),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的电源(11)、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12)、第一风扇(7)、第二风扇(8)和电机驱动电路(15),电控伸缩杆(14)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5)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其中,电源(11)经过控制模块(10)分别为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12)、第一风扇(7)、第二风扇(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11)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0)、电机驱动电路(15)为电控伸缩杆(14)进行供电;控制模块(10)、二氧化碳检测传感器(12)和电机驱动电路(15)设置于对应子通风管道(3)中;电机驱动电路(15)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10)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控伸缩杆(14)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出气管道(5)的其中一端、进气管道(6)的其中一端沿对应子通风管道(3)内部的气流方向、依次连接于对应子通风管道(3)的顶部管道壁上,且出气管道(5)和进气管道(6)分别与对应子通风管道(3)贯通;出气管道(5)的另一端和进气管道(6)的另一端位于户外环境中;第一风扇(7)设置于出气管道(5)中,且第一风扇(7)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对应子通风管道(3)指向户外环境;第二风扇(8)设置于进气管道(6)中,且第二风扇(8)工作的气流方向由户外环境指向对应子通风管道(3);挡板(13)的尺寸与对应子通风管道(3)顶部管道壁上连接出气管道(5)和进气管道(6)的区域面积相适应,挡板(13)的边缘与电控伸缩杆(14)的伸缩杆顶端相连接,电控伸缩杆(14)固定设置于对应子通风管道(3)内部的顶部管道壁上,且挡板(13)与对应子通风管道(3)的顶面相平行,挡板(13)在电控伸缩杆(14)控制下、随伸缩杆的伸缩而与对应子通风管道(3)顶面相平行地进行移动,针对对应子通风管道(3)上所连出气管道(5)端口和进气管道(6)端口同时实现封闭或开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王耀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拓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