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渊专利>正文

一种蓄能模块以及蓄能空调末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1478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节能及暖通技术领域,涉及室内采暖、制冷、除湿及储能的一项综合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蓄能模块以及蓄能空调末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蓄能量大的一种蓄能模块和蓄能空调末端,本技术结合了新风系统、除湿系统以及蓄能功能,是一种隐蔽式的蓄能中央空调末端系统。本技术在电力的“移峰填谷”、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节能及暖通
,涉及室内采暖、制冷、除湿及储能的一项综合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蓄能模块以及蓄能空调末端
技术介绍
现代暖通空调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无论是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空调事业。空调用电量占建筑物总能耗中的60?70%。由于空调大量使用造成了电网负荷不平衡、电力系统峰谷负荷相差较大的现象。这样大大影响了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电力政策进行了调整,呼吁节约用电、移峰填谷,充分利用现有电力资源。目前,国家电力部门已制订了峰谷电价差政策,使低谷电价相当于高峰电价的1/2?1/6,蓄冷空调技术是有效平衡用电负荷、移峰填谷的好方法。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采用蓄冷空调技术可以非常有效地转移高峰用电至低谷用电时段,大大改善城市峰谷供电平衡,提高发电机组效率,减少输配电损失。同时,由于削峰可以避免为满足几小时的尖峰负荷而新建电厂,节约投资资金。由于提高了发电效率和减少了矿物燃料的消耗,进一步还可以减少烟尘和S02等的排放,减轻污染,保护环境。在发达国家,60%以上的建筑物都已使用冰蓄冷技术。美国芝加哥一个城市区域供冷系统,6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共有4个冷站,城市集中供冷。其中芝加哥城市供冷三号冷站蓄冰量是12.5万冷吨时,电力负荷438兆瓦,每日制冰4700吨。从美、日、韩等国家应用的情况看,冰蓄冷技术在空调负荷集中、峰谷差大、建筑物相对聚集的地区或区域都可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新增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约8亿?9亿平方米,为冰蓄冷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巨大市场。我国每年公共建筑新增面积约3亿平方米,如30%的新建公共建筑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全国每年可节电15亿千瓦时。现有的这种技术,如果设计不合理,区域供冷的能源效率远低于预期,因为输送能耗增加,不同于区域供热,输送泵的功耗转化为热添加到传输介质中,但对于供冷,对输冷介质的传热是一种副作用。同时,所有的蓄冰槽基本上设置在户外或地下,起码有3% -5%的能量损失,风管及冷媒管的距离长,保温要求高,否则,能量也会损失一部分。现实是,这种技术基本上只适用比较大型的公共建筑,且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设备和蓄冰罐。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合一般家庭暖通需要的蓄能空调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蓄能量大的一种蓄能模块和蓄能空调末端,本技术结合了新风系统、除湿系统以及蓄能功能,是一种隐蔽式的蓄能中央空调。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蓄能模块,包括蓄能模块本体,所述的蓄能模块本体由型材、通风管、模块底、模块盖、冷媒管件以及蓄能材料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一截面呈矩形且中空的管材,所述的型材的两端口各和所述的模块底、所述的模块盖适配,所述的模块底的中部设置有底孔,所述的模块盖的中部设置有盖孔,所述的通风管处在所述的型材的内部且两端各贯通所述的底孔和盖孔,所述的型材、通风管、模块底以及模块盖合围成蓄能腔,所述的冷媒管件和所述的蓄能材料设置在所述的蓄能腔内。一种蓄能模块,包括蓄能模块本体,所述的蓄能模块本体由型材、第二型材、模块底、模块盖、冷媒管件以及蓄能材料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一截面呈矩形且中空的管材,所述的第二型材设置在所述的型材内,所述的第二型材的两端口各和所述的模块底、所述的模块盖适配且合围成一个密闭的蓄能腔,所述的型材内表面和第二型材外表面合围成通风道,所述的冷媒管件和所述的蓄能材料设置在所述的蓄能腔内。在上述的一种蓄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块盖上开设有若干贯通所述的蓄能腔的开口。在上述的一种蓄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能材料为优态盐或冰或水。在上述的一种蓄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矩形中空塑料管材,所述的通风管为塑料或铝合金挤出型材,所述的通风管内部设置有若干贯通通风管本体两端的通孔。通常,如果型材为铝合金挤出型材的话,通风管的外表面最好经过防腐涂层处理。在上述的一种蓄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矩形中空塑料管材,所述的第二型材为塑料或铝合金挤出型材,所述的第二型材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导热凸条。通常,如果第二型材为铝合金挤出型材的话,第二型材的内表面经过防腐涂层处理。在上述的一种蓄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和所述的第二型材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型材和所述的第二型材的之间设置有若干导热凸条,所述的型材、所述的第二型材以及所述的导热凸条为一体结构。通常,这样的一体化设计,制造工艺来的更简单,成本会降低。一种蓄能空调末端,包括蓄能空调末端本体,所述的蓄能空调末端本体由若干蓄能模块、保温层、进出风口以及导流槽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层包裹在若干块并排排列的蓄能模块周围,所述的导流槽安装在所述的蓄能模块下端,且所述的通风管或所述的通风道的下端口和所述的导流槽贯通,所述的进出风口安装在所述的蓄能模块的顶端,且和所述的通风管或所述的通风道的上端口贯通,相邻的蓄能模块中所述的冷媒管件之间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槽为一截面呈矩形且中空的管材,其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的通风管或所述的通风道的下端口适配,所述的导流槽的一侧面的上半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通孔连接到送风管组件,所述的送风管组件和所述的第二通孔贯通。通常,所述的导流槽的一端口用管堵密封,另一端口用于导引所述的通风管或通风道内产生的冷凝水。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槽为一截面呈矩形且中空的管材,其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的通风管或所述的通风道的下端口适配,所述的导流槽的一端口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通孔连接到送风管组件,所述的送风管组件和所述的第二通孔贯通。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蓄能量大,本技术同时结合了新风系统、除湿系统以及蓄能功能,是一种隐蔽式的蓄能中央空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盖外观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底外观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A-A的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仰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正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模块的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蓄能模块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蓄能模块的俯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蓄能模块的仰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蓄能模块的剖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蓄能模块其中的第一型材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的导流槽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里的结构龙骨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的饰面板和卡条结合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能空调末端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中,蓄能模块1、型材2、通风管3、模块底4、模块盖5、冷媒管件6、蓄能材料7、蓄能腔8、蓄能空调末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能模块,包括蓄能模块本体(1),所述的蓄能模块本体(1)由型材(2)、通风管(3)、模块底(4)、模块盖(5)、冷媒管件(6)以及蓄能材料(7)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为一截面呈矩形且中空的管材,所述的型材(2)的两端口各和所述的模块底(4)、所述的模块盖(5)适配,所述的模块底(4)的中部设置有底孔(41),所述的模块盖(5)的中部设置有盖孔(51),所述的通风管(3)处在所述的型材(2)的内部且两端各贯通所述的底孔(41)和盖孔(51),所述的型材(2)、通风管(3)、模块底(4)以及模块盖(5)合围成蓄能腔(8),所述的冷媒管件(6)和所述的蓄能材料(7)设置在所述的蓄能腔(8)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渊李增清
申请(专利权)人:李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