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1114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5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二弹性锥面,该第一、二弹性锥面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二弹性锥面之间设有第一、二保持架,该第一、二保持架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二铆接件,第一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第二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两者压紧于第一保持架上,第二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第一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两者压紧于第二保持架上。还公开了一种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包括转向柱壳体、贯穿于该转向柱壳体并由滚子轴承支撑的转向轴、处于转向柱壳体与滚子轴承之间的弹性组件结构。该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转向轴的轴线间隙补偿,保证零间隙,且耐久性和耐环境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属于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

技术介绍
转向管柱的轴向间隙直接影响到转向性能,比如转向手感不佳、转向异响等,其中由间隙引起的转向异响是转向系统的一种主要失效模式。目前广泛采用到转向管柱的轴向限位措施为橡胶0圈与平垫片配合使用,通过0型圈的弹性变形来补偿转向柱的轴向间隙,但是橡胶材料存在易老化、弹性曲线非线性、压缩量小、受使用温度限制等诸多缺点。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可靠的间隙补偿设计来满足现阶段越来越高要求的转向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结构简单,装配便捷,实现了对转向轴的轴线间隙补偿,保证零间隙,且耐久性和耐环境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该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数个第二铆接件,其中,第一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第二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第二弹性锥面压紧于第一保持架上,第二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第一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第一弹性锥面压紧于第二保持架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持架及其上的数个第一铆接件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二保持架及其上的数个第二铆接件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进一步的,数个所述第一铆接件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架的圆环内孔沿上;数个所述第二铆接件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架的圆环内孔沿上,所述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背对贴合设置,且该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的第一铆接件、第二铆接件错位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与所述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均同中轴线设置。—种前述新型弹性组件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包括有转向柱壳体,及贯穿该转向柱壳体的转向轴,在转向柱壳体内具有定位转向轴的滚子轴承,在转向柱壳体与滚子轴承之间的轴向轴上设有弹性组件结构。进一步的,弹性组件结构的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分别与转向柱壳体的内端壁、滚子轴承的轴承外圈相贴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装配便捷,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通过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的第一铆接件、第二铆接件背靠背压铆固连装配于一体并形成一弹性结构,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保持压缩变形,并提供预紧力,进而可实现对转向轴的轴线间隙补偿,保证零间隙,且耐久性和耐环境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弹性组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轴向轴间隙补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种如图1所述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该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102、数个第二铆接件112,其中,第一铆接块102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压紧于第一保持架10上,第二铆接块112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压紧于第二保持架11上。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配便捷,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通过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的第一铆接件102、第二铆接件112背靠背压铆固连装配于一体并形成一弹性结构,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保持压缩变形,并提供预紧力。其中,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形状大小均相等,其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内对应具有第一圆孔103、第二圆孔113,且该第一圆孔103、第二圆孔113与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的圆环内孔相对应,为了方便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对应与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的第一铆接件102、第二铆接件112配合,该第一圆孔103、第二圆孔113的直径略大于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的圆环内孔直径,以便于第一铆接件102、第二铆接件112穿进该第一圆孔103或第二圆孔113。本例中,第一保持架10及其上的数个第一铆接件102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第二保持架11及其上的数个第二铆接件112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同样采用薄钢带冲压成型,该两片锥面薄钢带形成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的弹性变形预压紧力大、压紧力均匀、间隙补偿量大、且不易老化。数个第一铆接件102周向均匀设置于第一保持架10的圆环内孔沿上;数个第二铆接件112周向均匀设置于第二保持架11的圆环内孔沿上,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背对贴合设置,且该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的第一铆接件102、第二铆接件112错位设置。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与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均同中轴线设置。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前述新型弹性组件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包括有转向柱壳体12,及贯穿该转向柱壳体12内且具有轴肩的转向轴13,在转向柱壳体12内具有定位转向轴13的滚子轴承14,该滚子轴承14定位于轴肩上,在转向柱壳体12与滚子轴承14之间的转向轴13设有前述弹性组件结构1。该弹性组件结构1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分别与转向柱壳体12的内端壁、滚子轴承14的轴承外圈相贴合。通过弹性组件结构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保持压缩变形,并提供预紧力,迫使转向轴与转向柱壳体零间隙。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主权项】1.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该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102)、数个第二铆接件(112),其中,所述第一铆接块(102)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压紧于所述第一保持架(10)上,所述第二铆接块(112)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压紧于所述第二保持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该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102)、数个第二铆接件(112),其中,所述第一铆接块(102)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压紧于所述第一保持架(10)上,所述第二铆接块(112)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压紧于所述第二保持架(1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文孝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