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5659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6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下侧壁及连接于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所述上侧壁、下侧壁及两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两端壁设有连通对接腔的凹槽,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遮蔽件。所述遮蔽件为一件式结构且包括遮蔽部、自遮蔽部向前凸起并横向延伸的弹性抵接臂及自遮蔽部的两端弯折延伸入绝缘本体的凹槽内的扣持部,且所述弹性抵接臂及扣持部均暴露于绝缘本体的对接腔内。可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配合时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从而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提高电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抗EMI效果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以传输高频信号且具有抗EMI效果的电连接器已非常普及,其中一种该等电连接器包括由塑胶材料形成的外壳、设于外壳内的两个端子模组及屏蔽片。该外壳直接射出成型在端子模组上形成对接部,对接部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面,各端子模组包括接触部暴露于对接面的导电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上的绝缘块。屏蔽片设置于两个端子模组之间且由绝缘块间隔开而未与导电端子接触,是以此屏蔽片的设置有效防止了导电端子的电磁干扰。然而,随着高频传输的发展需求,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日趋严重。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具有良好电磁屏蔽效果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下侧壁及连接于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所述上侧壁、下侧壁及两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两端壁设有连通对接腔的凹槽,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遮蔽件。所述遮蔽件为一件式结构且包括遮蔽部、自遮蔽部向前凸起并横向延伸的弹性抵接臂及自遮蔽部的两端弯折延伸入绝缘本体的凹槽内的扣持部,且所述弹性抵接臂及扣持部均暴露于绝缘本体的对接腔内。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端子组件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后端上且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二端子模组之间的第三模组,所述遮蔽件一体成型于第三模组内。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第三模组包括直接射出成型于遮蔽件上的第三绝缘块及组装于第三绝缘块两外侧的两接地片。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遮蔽部设有水平遮蔽部及自遮蔽部的前端向上延伸的竖直遮蔽部,所述弹性抵接臂自竖直遮蔽部的顶端水平凸出且横向延伸而所述扣持部则自竖直遮蔽部的两侧向前弯折延伸。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第三绝缘块直接射出成型在遮蔽件的水平遮蔽部的后端,而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组装于水平遮蔽部的前端且位于第三绝缘块的前方。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一排导电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上的第一绝缘块,第二端子模组包括一排导电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上的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与第二绝缘块的纵长两侧还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配接部与第二配接部。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块上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向前延伸且暴露于对接腔内的弹性接触部及自连接部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接地片包括贴附于第三绝缘块的外侧的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数个连接臂及位于主体部两侧弯折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遮蔽件的水平遮蔽部上而所述连接臂则搭接于第一、二端子模组中部分导电端子的尾部以形成接地端子。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的两个接地条,所述接地条包括纵长的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入绝缘本体的数个弹性臂,所述基部贴附于上侧壁与下侧壁的外表面,而所述弹性臂的接触端暴露于对接腔内且位于导电端子接触部的前方。进一步改进之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所述两接地条位于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且其基部连接于金属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遮蔽件为一件式结构且包括遮蔽部、自遮蔽部向前凸起并横向延伸的弹性抵接臂及自遮蔽部的两端弯折延伸入绝缘本体的凹槽内的扣持部,且所述弹性抵接臂及扣持部均暴露于绝缘本体的对接腔内,可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配合时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从而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提高电连接器的电气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图4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5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6为图4所示端子组件的第三模组的分解图。图7为图5所示端子组件的第三模组的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是用以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机壳上且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2及组装于绝缘本体I的端子组件3。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U、下侧壁12及连接于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13,且所述上侧壁11、下侧壁12及两端壁13共同围设形成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腔101,所述两端壁13设有连通对接腔101的凹槽131。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所述端子组件3组装于绝缘本体I的后侧壁14上且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31与第二端子模组32及位于第一、二端子模组之间的第三模组33。第一端子模组31包括一排导电端子30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30上的第一绝缘块310且第二端子模组32包括一排导电端子30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30上的第二绝缘块320,从而将导电端子20更好地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电端子30包括固持于绝缘块上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向前延伸且暴露于对接腔101内的弹性接触部301及自连接部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I的尾部302。所述第一绝缘块310与第二绝缘块320的纵长两侧还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配接部3101与第二配接部3201,第一端子模组31与第二端子模组32通过第一配接部3101与第二配接部3201的相互配合将第三模组33夹持以形成端子组件3。请参阅图6至图7所示,所述第三模组33包括第三绝缘块331、固持第三绝缘块331内的遮蔽件332及组装于第三绝缘块331两外侧的两接地片333。所述遮蔽件332为一体式结构且设有水平遮蔽部3320、自遮蔽部3320的前端向上延伸的竖直遮蔽部3321、自竖直遮蔽部3321的顶端水平凸出且沿横向延伸的弹性抵接臂3323及自竖直遮蔽部3321的两侧向前弯折延伸的扣持部3324。所述第三绝缘块331是直接射出成型在遮蔽件332的水平遮蔽部3320的后端,而所述第一端子模组31与第二端子模组32是组装于水平遮蔽部3320的前端且位于第三绝缘块331的前方。电连接器100组装成型时,所述遮蔽件332的弹性抵接臂3323穿过绝缘本体的后侧壁14且暴露于对接腔101内,所述扣持部332是自绝缘本体I的的后侧插入其两端壁13以收容于两端壁13的凹槽内且部分暴露于对接腔103。以方便该遮蔽件332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件的搭接,从而形成更好的屏蔽效果。所述两接地片333包括纵长的主体部3330、自主体部3330向前延伸的数个连接臂3332及位于主体部3330两侧弯折延伸的焊接部3331。所述主体部贴附于第三绝缘块331的两外侧,焊接部3331通过焊锡或点焊等方式焊接于遮蔽件332的水平遮蔽部3320上以固定所述接地片333,而所述数个连接臂3332则用于搭接第一、二端子模组中部分导电端子30的尾部302以形成接地端子。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I的两接地条5及屏蔽片4。所述接地条5包括纵长的基部51及数个弹性臂52,所述两接地条5的基部51分别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下侧壁及连接于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所述上侧壁、下侧壁及两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两端壁设有连通对接腔的凹槽,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件为一件式结构且包括遮蔽部、自遮蔽部向前凸起并横向延伸的弹性抵接臂及自遮蔽部的两端弯折延伸入绝缘本体的凹槽内的扣持部,且所述弹性抵接臂及扣持部均暴露于绝缘本体的对接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峻李春生朱建矿钟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