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55477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6 1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侧壁反射器、光源部、出光面。所述侧壁反射器连接至所述光源部,所述出光面包括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所述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倾斜地组合在一起,主发光区域由所述光源部照明,辅助发光区域由经过所述侧壁反射器的反射光线间接照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在较大区域内即主照明区域的表面亮度均匀,同时实现两侧的辅助照明区域内亮度由明到暗缓慢过渡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装置,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据美国能源之星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表面亮度由明到暗缓慢过渡效果的照明灯具更能给人舒适感,部分消费者也对出光表面亮度有明暗缓慢渐变的照明灯具更情有独钟。然后,现今市场上表面亮度有明暗变化的照明产品要么明亮区域内的亮度均匀性不够好,要么由亮到暗的变化过急过快又或者只在很小的区域内亮度均匀后便开始逐渐变暗,这些都达不到舒适美观的照明效果。因此,需要一种照明装置,能够实现由明到暗的缓慢过渡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侧壁反射器、光源部、出光面。所述侧壁反射器连接至所述光源部,所述出光面包括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所述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倾斜地组合在一起,所述主发光区域由所述光源部照明,所述辅助发光区域由经过所述侧壁反射器的反射光线间接照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在较大区域内(主照明区域)表面亮度均匀,同时实现两侧的辅助照明区域内亮度由明到暗缓慢过渡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出光面由主发光扩散板和辅助发光扩散板相对于彼此倾斜地拼接而成,由此形成出光面的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主发光扩散板和辅助发光扩散板之间的夹角为120° -180°之间,优选为170° -175°之间。另外,主发光扩散板与辅助发光扩散板的长度比控制在0.4-1的范围内。所述侧壁反射器连接至所述光源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光源部倾斜地设置。由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照明装置的厚度,实现超薄的结构设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光源部与所述主发光区域形成的光学腔形成为等厚度光学腔,所述侧壁反射器与所述辅助发光区域形成的光学腔形成为由高到低缓慢渐变的非等厚度光学腔。所述非等厚度光学腔在所述侧壁反射器与所述光源部连接的位置处的厚度最大,在所述侧壁反射器与所述辅助发光区域连接的位置处的厚度最小。所述侧壁反射器形成为弧形。由此可以实现主发光区域表面亮度均匀,辅助发光区域表面的亮度由亮到暗平缓过渡的照明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光源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和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间隔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的中心位置附近。所述主光源反射器的表面镀有高反射率且具有扩散效果的膜层,使得由所述光源部出射后由所述主光源反射器反射的光线朝向所述辅助发光区域传播。所述侧壁反射器贴有反射纸,或者表面镀有高反射率且具有扩散效果的膜层。通过调整发光二极管的间隔距离,可以大大降低照明装置的整体厚度,实现超薄的结构设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将大角度透镜阵列配合安装至所述光源部,从而与所述光源部对应。可选择地,当所述光源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时,所述大角度透镜阵列中的每个大角度透镜下方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发光二极管。可选择地,还可将主光源反射器固定至所述电路板,从而将所述光源部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主光源反射器反射至所述辅助发光区域。主光源反射器可以分布在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也可以集中地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中心区域。当所述光源部还包括主光源反射器时,主光源反射器还可以立在所述安装壁的表面。由此使得使辅助发光区域的表面亮度变化不至于过快,从而实现主发光区域亮度均匀辅助发光区域亮度由明到暗缓慢渐变的舒适美观的照明效果。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上述照明产品的缺陷,通过设计出光表面的形状、反射侧壁的面型以及发光二极管的排布方式等,使得照明装置在较大区域内(主照明区域)表面亮度均匀,同时实现两侧的辅助照明区域内亮度由明到暗缓慢过渡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由于不要求发光表面整体均匀,只要求出光面的主发光区域亮度均匀,辅助发光区域亮度为渐变式变化,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照明装置的厚度,实现超薄的结构设计。同时,该照明装置的结构简单,可实现低成本。【附图说明】为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通过附图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例,在所述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2a和2b是现有技术中具有明暗变化的照明广品的売度曲线图表;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亮度曲线图表;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进一步的示意图,图中示出出光面所采用的连接装置;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采用发光二极管加大角度透镜的发光方式;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采用发光二极管加反射器的发光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剖视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侧壁反射器1、光源部2、出光面4。侧壁反射器I连接至光源部2,出光面4分割成主发光区域42和辅助发光区域41,主发光区域42和辅助发光区域41倾斜地组合在一起,主发光区域42由光源部2照明,辅助发光区域41由经过侧壁反射器I的反射光线间接照明。在该项实施例中,出光面4由主发光扩散板421和辅助发光扩散板411相对于彼此倾斜地拼接而成,由此形成出光面4的主发光区域42和辅助发光区域41。一般来说,主发光扩散板421和辅助发光扩散板411之间的夹角为120° -180°之间,如图1所示。优选地,主发光扩散板421和辅助发光扩散板411之间的夹角为170° -175°之间。主发光扩散板421与辅助发光扩散板411的长度比控制在0.4-1的范围内。优选地,控制在0.6-1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0.5、0.7、0.8、0.9的比值。侧壁反射器I连接至光源部2,并且相对于光源部2倾斜地设置。这种倾斜结构所采用的夹角可以与主发光扩散板421和辅助发光扩散板411之间的夹角类似,例如120° -180°之间。优选地,170° -175°之间。光源部2与主发光区域42平行地设置,由此,光源部2与主发光区域42形成的光学腔形成为等厚度光学腔。同时,侧壁反射器I与辅助发光区域41连接,由于采用上述倾斜夹角的设计,侧壁反射器I与辅助发光区域41形成由高到低缓慢渐变的非等厚度光学腔,该非等厚度光学腔在侧壁反射器I与光源部2连接的位置处的厚度最大,在侧壁反射器I与辅助发光区域41连接的位置处的厚度最小。优选地,侧壁反射器I形成为弧形。在该侧壁反射器I的表面可以贴有反射纸,或者表面镀有高反射率且具有扩散效果的膜层,使光线经过侧壁发射器I后的反射光更多的朝向辅助发光区域41传播,以使辅助发光区域41的亮度变化不至于太快。通过这样的设计可实现主发光区域42表面亮度均匀,而辅助发光区域41表面的亮度由亮到暗平缓过渡,以达到渐变亮度的特殊照明效果。在该项实施例中,光源部2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和电路板3,多个发光二极管间隔地排列在电路板的中心位置附近。形成主发光区域42的主发光扩散板421与电路板3平行设置,由发光二极管直接照明。在可选实施例中,光源部2还可包括安装壁31,电路板3安装至该安装壁31。在光源部2包括安装壁31的情况下,采用该安装壁31与侧壁反射器I连接,从而形成非等厚度光学腔。图2a和2b是现有技术中具有明暗变化的照明广品的売度曲线图表。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项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亮度曲线图表。通过比较上述图表的曲线,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的亮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侧壁反射器、光源部、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反射器连接至所述光源部,所述出光面包括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所述主发光区域和辅助发光区域倾斜地组合在一起,所述主发光区域由所述光源部照明,所述辅助发光区域由经过所述侧壁反射器的反射光线间接照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扬邓诗涛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