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26084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1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包括框体以及框体内的导光板、多个光源组件和光学膜片组,导光板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光源组件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光源组件包括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和固定在光源固定部的侧壁表面的多颗LED灯珠,光源固定部插设于第一通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光源组件被设置为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光源固定部的侧壁表面固定有多颗LED灯珠,在导光板上阵列与光源组件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光源固定部插设于第一通孔内,LED灯珠发出的光线沿第一通孔的内壁360°射入至导光板内,此种设计方式兼具侧入式入光和直下式入光的优点,能同时满足超薄设计和区域调光设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屏本身并不发光,于是均需要搭载背光源。当前主流显示器背光技术大多采用LED作为背光源,而背光源按照其在显示器内的安装形式主要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直下式指的是把LED做成密集的点阵,放置在屏幕的背后,直接照射屏幕;侧入式指的是把LED背光源放置在屏幕的侧面,光源照射导光板后,点亮整个屏幕的背面,从而让整个使屏幕都亮起来。然而这两种架构都存在优缺点,由于LED本身出光角度并不大,直下式背光方式中,LED分布密度非常大,成本上并无明显的优势,但可以实现区块性的背光亮度控制,从而实现local dimming(区域调光)设计。为降低成本,直下式背光方式通常利用大功率LED搭载二次透镜实现一定的亮度要求,虽然可以减少LED的数量,但此种方式在实现超薄设计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利用了二次透镜,使用背光进行local dimming设计也变得无法进行,影响画质。侧边式背光设计通常被应用在高端机种中,缘由在于其可实现超薄设计。此种方式采用导光板进行光传输可以很好地解决掉直下式背光设计中可能存在的灯影等光学品味问题。然而,其缺点也明显,无法实现local dimming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区域调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种背光模块,包括框体以及所述框体内的导光板、多个光源组件和光学膜片组,所述导光板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光源组件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和固定在所述光源固定部的侧壁表面的多颗LED灯珠,所述光源固定部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LED灯珠的末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内壁。其中,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光源固定部的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框体底面。其中,所述光源固定部为环形的散热板,所述LED灯珠通过LED基板固定在所述光源固定部的外环面。或者,所述光源固定部为环形的电路板。其中,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其中,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密闭于所述光源固定部顶部和所述第一通孔之间。其中,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紧贴于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上对应开设有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或者,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反射片还包括紧贴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翻折部;所述光源固定部的侧壁的内表面为反射面,且所述光源固定部的下部开设有多个透光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在导光板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光源组件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光源组件被设置为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在光源固定部的侧壁表面固定有多颗LED灯珠,光源固定部插设于第一通孔内,环状分布的LED灯珠发出的光线沿第一通孔的内壁360°射入至导光板内,此种设计方式兼具侧入式入光和直下式入光的优点,能同时满足超薄设计和区域调光设计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光源组件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光源组件与导光板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光源组件的主视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另一种光源组件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I和其下部提供背光源的背光模块(图未标),背光模块包括框体10以及框体10内的导光板20、若干光源组件30和光学膜片组40,导光板20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光源组件30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200,结合图2和图3,光源组件30具体包括筒体结构的光源固定部31、固定在光源固定部31的侧壁表面的多颗LED灯珠300和垂直连接光源固定部31的底板32,光源固定部31插设于第一通孔200内,且LED灯珠300的末端朝向第一通孔200内壁,底板32固定在框体10底面,将光源组件30固定在框体10上。通过这样的设置,LED灯珠300被固定在第一通孔200内,通过将各个LED灯珠300的末端设置为正对导光板20,光源组件30可沿360°方向自第一通孔200内壁射入导光板20内,使得导光板20的光照均匀,一致性好,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相应LED灯珠300的亮度调节实现区域调光,兼具侧入式入光和直下式入光的优点。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0为方形,被划分为多个方形的子导光板,每个子导光板的中部各开设有一个第一通孔200。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固定部31为环形的散热板,LED灯珠300通过LED基板固定在光源固定部31的外环面。光源固定部31也可以是环形的柔性电路板。扩散板50设于导光板20与光学膜片组40之间,经过背光模块发出的光线可通过该扩散板50进一步匀光后透射到液晶面板I上形成图像。进一步地,光源固定部31顶部固定有环形的遮光件S,遮光件S密闭于光源固定部31顶部和第一通孔200之间,可以防止LED灯珠300发出的部分光线自上方射出而产生漏光现象,本实施例的遮光件S采用橡胶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遮光件S也可以与光源组件30 —体成型。如图2,导光板20的底部贴付有具有散射网点的反射片60,反射片60上对应开设有第二通孔600,第二通孔600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200,即导光板20靠近近光侧的部分不设置反射片,减小近光侧漏光的风险。实施例2如图5和图6a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反射片60和光源固定部31的结构不同。第二通孔600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200,且反射片60还具有紧贴在第一通孔200内壁的翻折部60a,该翻折部60a形成为具有反射功能的筒体。同时,光源固定部31的侧壁的内表面为反射面,且在光源固定部31靠近底板32的下部开设有多个与LED灯珠300相邻的通孔结构的透光窗310,朝下方发出的光线可以自该透光窗310射出,多次反射后弥补光源组件30中部光强的不足。光源固定部31的环面与反射片60的第二通孔600内壁紧贴,避免底部漏光。如图6b为本实施例的光源组件30的另一种结构,该方案中将透光窗310为间隔地开设在光源固定部31的环向的多个缺口槽,使相邻的两个LED灯珠300之间形成透光窗310。这样,LED灯珠300照射到导光板20的下部的光线依次经过翻折部60a、反射片60伸出导光板20的部分(图未标)和光源固定部31内壁反射后,自光源固定部31的顶部射出至扩散板50,解决了光源固定部31中部可能存在暗影的缺陷。通过在导光板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光源组件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将光源组件设置为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在光源固定部的侧壁表面固定有多颗LED灯珠,光源固定部插设于第一通孔内,环状分布的LED灯珠发出的光线沿第一通孔的内壁3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0)以及所述框体(10)内的导光板(20)、多个光源组件(30)和光学膜片组(40),所述导光板(20)上阵列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光源组件(30)数量相同的第一通孔(200),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具有环形侧壁的光源固定部(31)和固定在所述光源固定部(31)的侧壁表面的多颗LED灯珠(300),所述光源固定部(31)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00)内,且所述LED灯珠(300)的末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200)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永元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