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压缩机和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02377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换热系统。泵体组件包括:主轴,主轴具有中空腔体;负压部,负压部设置在主轴的第一端以使中空腔体具有负压;油管组件,油管组件设置在主轴的第二端并与主轴的中空腔体连通;气缸;第一法兰,第一法兰和气缸沿主轴的轴向叠置,第一法兰的朝向气缸一侧的端面上开设有润滑油槽,主轴的中空腔体与润滑油槽连通。通过在主轴的端部设置负压部,以使负压部工作时,能够在主轴的中空腔体内形成负压,以使压缩机的油池内的油通过油管组件吸入主轴的中空腔体内,而后经中空腔体在主轴转动的离心力作用下流向法兰的润滑油槽处,为气缸内的滑片提供可靠背压,有效解决了因背压不稳而导致背压油供应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栗体组件、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滑片式压缩机的背压依靠下法兰上的油道供给,通过油池和滑片槽尾部的压差来提供动力供给滑片运动,由于压差波动大、压差不稳,因而使栗体组件存在背压可靠性差的问题,从而造成滑片的跟随性差、甚至导致滑片前后腔的泄漏。为了更好地进行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的滑片式压缩机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0’、主轴20’、气缸30’、上法兰40’和下法兰50’,其背压油通过油道51’从油池60’供给到背压油槽52’。具体而言,该油道51’是开设在下法兰50’上的一个径向盲孔,如图2所示,油道51’终止于背压油槽52’,并与背压油槽52’连通,该背压油槽52’是开设在下法兰50’的上端面的一个非完整环槽,用来储存从油道51’供给来的背压油,并与主轴20’的滑片槽21’连通。如图2所示,当压缩机运行时,背压油槽52’中的高压油将滑片70’推出滑片槽21’使其与气缸30’的内壁接触,从而形成封闭腔。背压油供给的动力主要通过油池60’的上方的排气高压和背压油槽52’的中压压差产生的压力将背压油从油池60’供到背压油槽52’中,从而实现提供背压。上述结构的压缩机存在如下问题:1.如图1所示,由于背压油供给的动力是通过油池60’的上方的排气高压和背压油槽52’的中压压差产生,而背压油槽52’与滑片槽21’连通,滑片70’在滑片槽21’中做伸缩运动会导致滑片槽21’的容积不断变化,即滑片槽21’的尾部压力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因此会造成压差不稳定,当压差不足时会导致背压油供应不足的问题;2.如图1所示,背压油道51’设置在下法兰50’上,受下法兰50’的外径尺寸的限制,油道51’的入口会与油池60’相距一段距离,当壳体10’内的油面较低时,会导致油道51’的入口在油面之上,从而导致背压油无法供给;3.如图2所示,背压油槽52’有一段未连通区域,目的是为了防止当滑片70’转动到排气口位置时被头部气体力压退回滑片槽21’内,因为此时滑片70’的头部受到的是排气压力,为避免尾部的背压油槽52’不能提供足够的背压,需要增大背压,所以将此处封闭。由于此次滑片70’是往滑片槽21’内运动,而滑片槽21’的尾部体积是缩小的,因而将此处封闭会让封闭区的油因压缩而产生较高的油压,从而为滑片70’提供足够的背压。但是,由于油的压缩率很小,几乎不压缩,此设计会导致背压过大,导致此时滑片70’的头部与气缸30’摩擦严重;4.该结构的背压油槽52’几乎在滑片70’的整个运行周期(除了排气位置)提供的都是接近排气压力的高压油,而在吸气阶段时,由于滑片70’的头部受到的气体力是吸气压力,此时滑片70’的尾部不需要太大的背压,太大的背压会增加滑片70’的头部的摩擦,造成功耗增大;5.该结构在压缩机启动阶段,由于油道51’的空间较小,由滑片70’的伸出导致滑片槽21’的尾部的负压没有足够的留余气体来补充,造成启动时滑片槽21’的尾部负压,不有利于压缩机刚启动时滑片70’的伸出,不能保证滑片70’的跟随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栗体组件、压缩机和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栗体组件因背压不稳而导致背压油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栗体组件,包括:主轴,主轴具有中空腔体;负压部,负压部设置在主轴的第一端以使中空腔体具有负压;油管组件,油管组件设置在主轴的第二端并与主轴的中空腔体连通;气缸;第一法兰,第一法兰和气缸沿主轴的轴向叠置,第一法兰的朝向气缸一侧的端面上开设有润滑油槽,主轴的中空腔体与润滑油槽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法兰位于主轴的第二端,且第一法兰相对于气缸靠近主轴的第二端。进一步地,主轴具有导油孔,中空腔体通过导油孔与润滑油槽连通。进一步地,导油孔沿主轴的径向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法兰的与主轴配合的装配表面上开设有直流油槽,直流油槽的第一端与润滑油槽连通,直流油槽的第二端与油管组件连通。进一步地,润滑油槽包括彼此独立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第一法兰的装配表面连通,第二槽段与直流油槽连通,且第一槽段内的润滑油的压力小于第二槽段内的润滑油的压力。进一步地,第一槽段包括:第一背压槽段,第一背压槽段呈弧形;至少一个节流槽段,节流槽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法兰的装配表面连通,节流槽段的第二端与第一背压槽段连通。进一步地,第一背压槽段的曲率中心与第一法兰的中心重合。进一步地,节流槽段为矩形槽,且节流槽段沿第一法兰的径向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槽段包括:第二背压槽段,第二背压槽段呈弧形;导引槽段,直流油槽通过导引槽段与第二背压槽段连通。进一步地,导引槽段的宽度大于第二背压槽段的宽度。进一步地,第二背压槽段相对于直流油槽对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背压槽段的曲率中心与第一法兰的中心重合。进一步地,润滑油槽还包括与第二槽段连通且与第一槽段隔离的卸荷槽段,卸荷槽段与第二槽段的一端连通,卸荷槽段和第二槽段均为弧形槽,卸荷槽段的宽度小于第二槽段的宽度。进一步地,卸荷槽段和第二槽段的曲率及曲率半径均相等。进一步地,栗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气缸内的滚子,栗体组件具有吸气阶段、压缩阶段和排气阶段,压缩阶段包括处于吸气阶段后的压缩前段、以及处于排气阶段前的压缩后段,当栗体组件处于吸气阶段和压缩前段时,滚子与第一槽段接触,滚子在第一槽段内的润滑油的作用下运动;当栗体组件处于压缩后段时,滚子与第二槽段接触,滚子在第二槽段内的润滑油的作用下运动;当栗体组件处于排气阶段时,滚子与卸荷槽段接触,滚子在卸荷槽段内的润滑油的作用下运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栗体组件,栗体组件是上述的栗体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是上述的压缩机。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主轴的端部设置负压部,以使负压部工作时,能够在主轴的中空腔体内形成负压,以使压缩机的油池内的油通过油管组件吸入主轴的中空腔体内,而后经中空腔体在主轴转动的离心力作用下流向法兰的润滑油槽处,为气缸内的滑片提供可靠背压,有效解决了因背压不稳而导致背压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栗体组件的背压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本技术中的背压油的供给动力是由负压部产生的,因而只要主轴转动就能够立刻实现供油,从而使背压油的供给快速且可靠。【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气缸、滑片和下法兰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下法兰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中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P处局部放大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栗体组件中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栗体组件的爆炸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法兰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9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气缸、滑片和法兰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轴;11、中空腔体;12、导油孔;20、负压部;30、油管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0),所述主轴(10)具有中空腔体(11);负压部(20),所述负压部(20)设置在所述主轴(10)的第一端以使所述中空腔体(11)具有负压;油管组件(30),所述油管组件(30)设置在所述主轴(10)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主轴(10)的所述中空腔体(11)连通;气缸(40);第一法兰(50),所述第一法兰(50)和所述气缸(40)沿所述主轴(10)的轴向叠置,所述第一法兰(50)的朝向所述气缸(40)一侧的端面上开设有润滑油槽(51),所述主轴(10)的中空腔体(11)与所述润滑油槽(5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发游万鹏凯吴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