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7524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机座、及固定于机座的立轴系,底座,立轴系包括立轴,上、下轴承,机座上设有机座腔体,立轴穿过机座油腔腔体,其上端通过上轴承与机座上端相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轴承与机座下端相连接;立轴上沿轴向设有中心油孔,立轴上靠近于上、下轴承的位置处径向设有侧油孔,机座油腔、下轴承、机座与底座的间隙构成下轴承润滑油路;立柱中心孔,侧油孔、上轴承、机座油腔构成上轴承润滑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可控制底部轴承润滑油量,也可调整顶部轴承润滑油量,这就有效的解决了多个轴承串联或上下轴承距离较长而导致润滑不足的问题,保证了齿轮及轴承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润滑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碟式分离机的轴承润滑系统,属于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碟式分离机传动系统主要分为齿轮传动、皮带传动和直连传动。齿轮传动系统轴承润滑主要靠部分齿轮浸入润滑油中,旋转时带出油液润滑轴承;直连传动没有轴承,不存在轴承润滑问题。皮带传动主要靠轴承上安装油栗抽吸润滑油达到润滑上下轴承的目的。齿轮传动润滑系统由于齿轮较大,油腔同样较大,油腔比较复杂,油温温升也较高。皮带传动系统主要靠油栗抽吸润滑,由于下部轴承完全浸入润滑油中,当轴系持续旋转时,如果油不能很好抽走,将会导致油温温升高,轴承容易损坏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多个轴承串联,上下轴承距离较高时,通过栗论抽吸润滑将会出现润滑不足现象,从而导致轴承烧毁。这是因为如果采用多个轴承串联,多个轴承影响了润滑油的流动,如果上下轴承距离较大时,油雾不能达不到上部轴承,或是达到的油雾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要克服这些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碟式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多个轴承串联或上下轴承距离较长而导致润滑不足的问题,保证了轴承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机座、及固定于机座的立轴系,底座,立轴系包括立轴,上、下轴承,机座上设有机座腔体,立轴穿过机座油腔腔体,其上端通过上轴承与机座上端相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轴承与机座下端相连接;立轴上沿轴向设有中心油孔,立轴上靠近于上、下轴承的位置处径向设有侧油孔,机座油腔、下轴承、机座与底座的间隙构成下轴承润滑油路;立柱中心孔,侧油孔、上轴承、机座油腔构成上轴承润滑油路。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上轴承润滑油路与下轴承润滑油路通过侧油孔与立轴上的中心油孔连接形成通路。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中心油孔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封闭。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侧油孔包括上侧油孔及下侧油孔;上侧油孔径向对称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上轴承的位置处,上侧油孔内设有调节装置;下上侧油孔径向单侧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下轴承的位置处。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下轴承润滑油路的路径为: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甩出,并沿底座与机座之间的空隙向底部流动,至底座底部后向下轴承流动,经下轴承与底座之间的空隙上行,后由离心力甩出到机座与底座之间的间隙内。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上轴承润滑通路的路径为:所述润滑油经机座与底座之间的间隙流进至立轴一侧的下侧油孔,经下侧油孔进入中心油孔,沿所述中心油孔上行,经立轴两侧的上侧油孔甩出,喷射至上轴承上;流经上轴承后,所述润滑油再通过重力作用落入机座油腔内。进一步的,前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调节装置为调节螺栓,并在两侧的油孔内各有一个调节螺钉。此调节螺钉是在标准紧定螺钉中心钻不同直径的圆孔来调节喷油流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该系统采用在轴上加工油孔,从油腔底部抽油,从顶部排出,既可控制底部轴承润滑油量,也可调整顶部轴承润滑油量,这就有效的解决了多个轴承串联或上下轴承距离较长而导致润滑不足的问题,保证了齿轮及轴承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使用方便且制作成本低,能够满足需要开展此项工作的市场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下轴承润滑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轴承润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机座5、及固定于机座的立轴系及底座6。该立轴系包括立轴1、上轴承2及下轴承7,且机座上还设有机座腔体4。立轴穿过机座油腔腔体,其上端通过上轴承与机座上端相连接,下端通过下轴承与机座下端相连接;立轴上沿轴向设有中心油孔,该中心油孔呈圆形,孔径为10毫米。同时,中心油孔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则通过螺栓8固定封闭。立轴上靠近于上、下轴承的位置处径向设有侧油孔,侧油孔包括上侧油孔9及下侧油孔10 ;上侧油孔径向对称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上轴承的位置处,上侧油孔内设有调节装置;下上侧油孔径向单侧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下轴承的位置处。机座油腔、下轴承、机座与底座的间隙构成下轴承润滑油路;立柱中心孔,侧油孔、上轴承、机座油腔构成上轴承润滑油路。且上轴承润滑油路与下轴承润滑油路通过侧油孔与立轴上的中心油孔连接形成通路 使用时,首先开启碟式分离机,碟式分离机内的电机运作,并带动大带轮旋转,大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立轴系高速旋转,立轴系旋转的同时带动转鼓高速旋转; 当立轴系以8200rad/s的速度旋转时,该机座油腔内的润滑油通过主轴旋转,由于主轴搅动雷诺数大于103,由于主轴搅动雷诺数与主轴直径、主轴转速、润滑油密度成正比,与润滑油粘度成反比,在主轴附近就会形成漩涡,主轴转速越高,形成漩涡流动速度越高,且润滑油高速流动经主轴底部的下油孔进入主轴的中心孔,并沿着主轴中心孔向上经上部侧向小孔甩出,喷射到上部轴承上;该润滑油运动粘度为100± 1mmVs(CSt) (40°C ),根据轴承内径为50_选择用油量为(0.5~1.5)L/min(《最新轴承手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张松林主编,第213页),再通过选择调节螺钉中心孔径大小来调节喷射流量落在(0.5-1.5) L/min之内。润滑了上部轴承后的润滑油再通过重力作用落入油腔下部重新进入立轴下部侧面小孔; 另一部分润滑油对下部轴承进行润滑:通过高速旋转的立轴系带动润滑油旋转,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甩出,并沿底座与机座之间的空隙向底部流动,到达底座底部再向下部轴承流动,再由下部轴承甩出,然后由离心力甩出到机座与底座之间的间隙,最终形成一个循环达到润滑的目的。除上述实施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机座、及固定于机座的立轴系,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轴系包括立轴,上、下轴承,所述机座上设有机座腔体,所述立轴穿过机座油腔腔体,其上端通过上轴承与机座上端相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轴承与机座下端相连接;所述立轴上沿轴向设有中心油孔,所述立轴上靠近于上、下轴承的位置处径向设有侧油孔,所述机座油腔、下轴承、机座与底座的间隙构成下轴承润滑油路;所述立柱中心孔,侧油孔、上轴承、机座油腔构成上轴承润滑油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润滑油路与下轴承润滑油路通过侧油孔与立轴上的中心油孔连接形成通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油孔的上端为封闭端,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封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油孔包括上侧油孔及下侧油孔;所述上侧油孔径向对称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上轴承的位置处,所述上侧油孔内设有调节装置;所述下上侧油孔径向单侧设置于立轴上靠近于下轴承的位置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承润滑油路的路径为:所述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甩出,并沿底座与机座之间的空隙向底部流动,至底座底部后向下轴承流动,经下轴承与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碟式分离机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机座、及固定于机座的立轴系,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轴系包括立轴,上、下轴承,所述机座上设有机座腔体,所述立轴穿过机座油腔腔体,其上端通过上轴承与机座上端相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轴承与机座下端相连接;所述立轴上沿轴向设有中心油孔,所述立轴上靠近于上、下轴承的位置处径向设有侧油孔,所述机座油腔、下轴承、机座与底座的间隙构成下轴承润滑油路;所述立柱中心孔,侧油孔、上轴承、机座油腔构成上轴承润滑油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加洲季梅莲肖海赵奇峰王友强季云芳李邦李丽王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