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382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包括定壳I、弹簧I、动壳I、定壳II、弹簧IV、动壳II、保护套II、弹簧III,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密封圈动壳上的安装位置,对动壳外或内增加保护套,且位置形成受动壳和定壳的限制,保护套与定壳或动壳间有预紧力,能够在接头断开或连通时,位置固定。在一对接头的定壳间相互密封后,动壳与保护套受大于预紧力作用相互运动,保护套与动壳将密封圈包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自带密封圈保护的自封快速接头,在任何时刻其密封圈都处于包围中,表面无液体流动,避免杂质等对密封圈的损伤,使密封圈时刻被保护,降低提高密封圈使用寿命,降低渗漏可能性,提高自封快速接头通断重复次数,提高管路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封快速接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液体管路系统中,自带密封圈保护的自封快速接头。
技术介绍
自封快速接头作为冷却管路连接部件,成对使用,能够随管路运动自动连接、断开,整个过程中自封快速接头对密封,实现管路系统的密封。自封快速接头的动壳可相对定壳运动,接头之间的密封通过密封圈实现,常用的自封快速接头及其连接状态见图1-1、1-2。但连接时密封圈浸泡在液体中,且至少有一个密封圈表面有液体流动,如果流速过大,容易将密封圈冲出安装位置;在一般流速下,如果液体中有杂质或液体中需要增加一些颗粒,小杂质容易在密封圈表面、密封圈槽内堆积,大杂质或颗粒在流动状态下对密封圈划擦或撞击,使密封圈表面破损,进而影响密封圈的密封性能,使自封快速接头在断开后,单个接头耐压性能下降。或者流速过大时,液体会将密封圈从安装槽内冲开,引起管路系统泄漏。在航空航天冷却系统对管路密封要求较高,组件调试中管路的渗漏对设备影响较大,必须提高设备的密封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使所有的密封圈表面无液体流动且密封效果更好的自带密封圈保护的自封快速接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包括定壳1、弹簧1、动壳1、定壳I1、弹簧IV、动壳II,弹簧I和动壳I设置在定壳I内部,定壳I和动壳I之间密封;弹簧IV和动壳II设置在定壳II内部,动壳II和定壳II之间密封;定壳I可插入定壳II并与其对接,此时定壳II的定壳II中心柱顶住动壳I,动壳I向定壳I内移动,定壳II中心柱插入定壳I内部;定壳I顶住动壳II,动壳II向定壳II内移动,定壳I的头部插入定壳II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套I1、弹簧III,动壳II上设有动壳II限位板,弹簧IV设置在动壳II限位板和定壳II内侧壁之间,并套在动壳II上,弹簧IV在动壳II和定壳II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II设置在动壳II与定壳II中心柱之间,保护套II上设有保护套II限位板,弹簧III设置在保护套II限位板和定壳II内侧壁之间,并套在保护套II上,弹簧III在保护套II和定壳II之间提供预紧力;当定壳I插入定壳II并对接时,动壳II卡在保护套II限位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的自带密封圈保护的自封快速接头,还包括保护套1、弹簧II,在动壳I上套有弹簧II并罩在保护套I内,弹簧II在保护套I和动壳I之间提供预紧力;弹簧I设置在定壳I内侧壁与保护套I外侧壁之间,弹簧I在定壳I和保护套I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I上设有限位阶梯;弹簧I预紧力一直大于弹簧II预紧力;当定壳I插入定壳II并对接时,限位阶梯卡在动壳I的对接头上,保护套I与动壳I的T型头分离。作为本技术另一种改进,所述的弹簧III也可设置在动壳II和保护套II限位板之间,并提供预紧力。本技术根据密封圈动壳上的安装位置,对动壳外或内增加保护套,且位置形成受动壳和定壳的限制,保护套与定壳或动壳间有预紧力,能够在接头断开或连通时,位置固定。在一对接头的定壳间相互密封后,动壳与保护套受大于预紧力作用相互运动,保护套与动壳将密封圈包围。本技术采用自带密封圈保护的自封快速接头,在任何时刻其密封圈都处于包围中,表面无液体流动,避免杂质等对密封圈的损伤,使密封圈时刻被保护,降低提高密封圈使用寿命,降低渗漏可能性,提高自封快速接头通断重复次数,提高管路系统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1为现有技术中自封快速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现有技术中自封快速接头完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自封快速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技术自封快速接头连接过程中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技术自封快速接头完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与现有技术相比仅定壳II 10内部发生变化。如图2-1至2-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包括定壳I 2、弹簧I 1、动壳I 5、定壳II 10、弹簧IV9、动壳II 6、保护套I 3、弹簧II 4、保护套II 7、弹貪III8 ;弹簧I I和动壳I 5设置在定壳I 2内部,定壳I 2和动壳I 5之间密封;弹簧IV9和动壳II 6设置在定壳II 10内部,动壳II 6和定壳II 10之间密封;定壳I 2可插入定壳II 10并与其对接,此时定壳II 10的定壳II中心柱10-1顶住动壳I 5,动壳I 5向定壳I 2内移动,定壳II中心柱10-1插入定壳I 2内部;定壳I 2顶住动壳II 6,动壳II 6向定壳II 10内移动,定壳I 2的头部插入定壳II 10内部。动壳II 6上设有动壳II限位板6-1,弹簧IV9设置在动壳II限位板6_1和定壳II 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动壳II 6上,弹簧IV9在动壳II 6和定壳II 10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II 7设置在动壳II 6与定壳II中心柱10_1之间,保护套II 7上设有保护套II限位板7-1,弹簧III8设置在保护套II限位板7-1和定壳II 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保护套II 7上,弹簧III8在保护套II 7和定壳II 10之间提供预紧力;当定壳I 2插入定壳II 10并对接时,动壳II 6卡在保护套II限位板7-1上。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定壳I 2内部也发生变化。如图2-1至2-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包括定壳I 2、弹簧I 1、动壳I 5、定壳II 10、弹簧IV9、动壳II 6、保护套I 3、弹簧II 4、保护套II 7、弹貪III8 ;弹簧I I和动壳I 5设置在定壳I 2内部,定壳I 2和动壳I 5之间密封;弹簧IV9和动壳II 6设置在定壳II 10内部,动壳II 6和定壳II 10之间密封;定壳I 2可插入定壳II 10并与其对接,此时定壳II 10的定壳II中心柱10-1顶住动壳I 5,动壳I 5向定壳I 2内移动,定壳II中心柱10-1插入定壳I 2内部;定壳I 2顶住动壳II 6,动壳II 6向定壳II 10内移动,定壳I 2的头部插入定壳II 10内部。在动壳I 5上套有弹簧II 4并罩在保护套I 3内,弹簧II 4在保护套I 3和动壳I 5之间提供预紧力;弹簧I I设置在定壳I 2内侧壁与保护套I 3外侧壁之间,弹簧II在定壳I 2和保护套I 3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I 3上设有限位阶梯3-1 ;弹簧I I预紧力一直大于弹簧II 4预紧力;当定壳I 2插入定壳II 10并对接时,限位阶梯3-1卡在动壳I 5的对接头5-1上,保护套I 3与动壳I 5的T型头5-2分离。动壳II 6上设有动壳II限位板6-1,弹簧IV9设置在动壳II限位板6_1和定壳II 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动壳II 6上,弹簧IV9在动壳II 6和定壳II 10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II 7设置在动壳II 6与定壳II中心柱10_1之间,保护套II 7上设有保护套II限位板7-1,弹簧III8设置在保护套II限位板7-1和定壳II 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保护套II 7上,弹簧III8在保护套II 7和定壳II 10之间提供预紧力;当定壳I 2插入定壳II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自封快速接头,包括定壳Ⅰ(2)、弹簧Ⅰ(1)、动壳Ⅰ(5)、定壳Ⅱ(10)、弹簧Ⅳ(9)、动壳Ⅱ(6),弹簧Ⅰ(1)和动壳Ⅰ(5)设置在定壳Ⅰ(2)内部,定壳Ⅰ(2)和动壳Ⅰ(5)之间密封;弹簧Ⅳ(9)和动壳Ⅱ(6)设置在定壳Ⅱ(10)内部, 动壳Ⅱ(6)和定壳Ⅱ(10)之间密封;定壳Ⅰ(2)可插入定壳Ⅱ(10)并与其对接,此时定壳Ⅱ(10)的定壳Ⅱ中心柱(10‑1)顶住动壳Ⅰ(5),动壳Ⅰ(5)向定壳Ⅰ(2)内移动,定壳Ⅱ中心柱(10‑1)插入定壳Ⅰ(2)内部;定壳Ⅰ(2)顶住动壳Ⅱ(6),动壳Ⅱ(6)向定壳Ⅱ(10)内移动,定壳Ⅰ(2)的头部插入定壳Ⅱ(10)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套Ⅱ(7)、弹簧Ⅲ(8);动壳Ⅱ(6)上设有动壳Ⅱ限位板(6‑1),弹簧Ⅳ(9)设置在动壳Ⅱ限位板(6‑1)和定壳Ⅱ(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动壳Ⅱ(6)上,弹簧Ⅳ(9)在动壳Ⅱ(6)和定壳Ⅱ(10)之间提供预紧力;保护套Ⅱ(7)设置在动壳Ⅱ(6)与定壳Ⅱ中心柱(10‑1)之间,保护套Ⅱ(7)上设有保护套Ⅱ限位板(7‑1),弹簧Ⅲ(8)设置在保护套Ⅱ限位板(7‑1)和定壳Ⅱ(10)内侧壁之间,并套在保护套Ⅱ(7)上,弹簧Ⅲ(8)在保护套Ⅱ(7)和定壳Ⅱ(10)之间提供预紧力;当定壳Ⅰ(2)插入定壳Ⅱ(10)并对接时,动壳Ⅱ(6)卡在保护套Ⅱ限位板(7‑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克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