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洪涛专利>正文

一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6257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7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泵,包括定子、空心轴承、进气管、排气管、转子和转子叶片;空心轴承与转子连接;转子与定子内壁之间形成一弧形腔,转子叶片一端紧贴定子内壁,并装配在转子上;进气管和排气管均与弧形腔连通;还包括套在空心轴承外部的密封轴,同时与空心轴承和转子叶片均连通的第一油槽,与第一油槽连通的润滑槽,与弧形腔连为一体的回压腔,与回压腔连通的第一单向阀,设置在转子叶片一端的叶片底部密封胶垫,以及与第一单向阀连接的循环润滑系统;转子叶片内部设有与第一油槽连通、并延伸至转子叶片一端的第二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很好地提高了转子和转子叶片的转动效率低,降低了能耗,并有效延长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栗,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栗。
技术介绍
真空栗是实现抽真空的主要设备,例如大气压发动机用的真空栗。现有的大气压发动机用的真空栗主要由定子、转子、轴承、转子叶片、进气管、排气管和润滑系统构成,转子与定子内壁之间具有一个弧形腔。工作时,依靠发动机转轴带动轴承转动,从而使转子转动,并带动转子叶片转动,转子叶片转动时,弧形腔中由相邻转子叶片形成的各个腔室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其中,弧形腔靠近进气管处的部分容积增大,形成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然后经过压缩,气压增大,最后由排气管排出,如此便完成了抽气的过程,润滑系统在其中提供润滑油,起到了润滑的作用。虽然真空栗依靠吸气-压缩-排气的方式完成了抽真空的过程,但是由于结构、特别是润滑系统设计不合理,因而其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转子叶片转动时与定子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不仅严重影响了转子的转动效率,增加了能耗,而且容易使真空栗整体振颤,影响了其功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栗,主要解决现有的真空栗存在转子和转子叶片转动效率低、能耗大、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栗,包括定子、空心轴承、进气管、排气管、转子和至少为三个的转子叶片;所述空心轴承与转子连接,并且二者轴心重合;所述转子与定子内壁之间形成一弧形腔,所有的转子叶片一端均紧贴定子内壁,并且装配在转子上,同时,所有的转子叶片还将弧形腔分割成至少三个腔室;所述进气管与弧形腔一端连通,所述排气管与弧形腔另一端连通;还包括套在空心轴承外部的密封轴,设置在密封轴上、且同时与空心轴承和所有转子叶片均连通的第一油槽,与第一油槽连通并在转子中呈放射状分布的润滑槽,与弧形腔连为一体、并位于排气管下方的回压腔,与该回压腔连通的第一单向阀,设置在转子叶片紧贴定子内壁一端的叶片底部密封胶垫,以及与该第一单向阀连接并用于向第一油槽提供润滑油的循环润滑系统;所有转子叶片内部均设有与第一油槽连通、并延伸至转子叶片紧贴定子内壁一端的第二油槽。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上设有第二单向阀。具体地说,所述循环润滑系统包括与第一单向阀连接的增压油箱,与该增压油箱连接的润滑油压力加注管,内置在增压油箱中的活塞,一端与该活塞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增压油箱内壁上的弹簧,以及同时与增压油箱和空心轴承连通的进油通道。具体地说,所述进油通道包括与一端增压油箱连通的供油管,套在空心轴承后部的旋转密封胶圈,以及设置在该旋转密封胶圈中、且与供油管另一端连通的中心供油管;所述中心供油管通过油液孔与空心轴承内部连通。再进一步地,所述油液孔的切面长度小于中心供油管管口的长度。为实现油液的净化,所述供油管上设有滤网。更进一步地,所述润滑油压力加注管上设有第三单向阀。更进一步地,所述润滑油压力加注管管口还设有塑料塞。为方便查看活塞的位移量,所述增压油箱外部靠近活塞处还设有可视化窗口,该可视化窗口中设有压力刻度。更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油箱上还设有泄污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结构紧凑、质量轻便、操作便捷。(2)本技术通过设置循环润滑系统、油槽、叶片底部密封胶垫、润滑槽和回压腔,从而以增压的方式实现润滑油的循环,从而使转子叶片与定子内壁、转子与定子内壁之间得到绝佳的润滑效果,如此一来,便极大地减小了各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了转子和转子叶片的转速及工作效率,增大了抽气的排量,并减小了能耗,降低了真空栗工作时的振颤度,延长了真空栗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3)本技术还设置了单向阀和滤网,单向阀可以保证气体与油液的正常通入和排出,避免发生回流,而滤网则可以对油液进行过滤,实现对油液的净化,避免杂质进入到油槽中,增大摩擦阻力。(4)本技术利用弹簧复位推动活塞的方式将增压油箱中的油液压入到油槽和润滑槽中,然后再依靠转子叶片、回压腔和第一单向阀将油液压回至增压油箱,从而实现了油液的循环,该种方式设计简单,实用性强、易于实现,而利用可视化窗口和压力刻度,则可方便对活塞位移量和油压的观察,以便实时补充油液。(5)本技术性价比高、成本低廉、易于制造,因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非常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部分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油槽的设置示意图。图4为润滑油压力加注管的设置示意图。图5为循环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旋转密封胶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油液孔的切面不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支座,2-增压油箱,3-滤网,4-供油管,5-第一单向阀,6-排气管,7-第二单向阀,8-密封轴,9-转子叶片,10-定子,11-弧形腔,12-空心轴承,13-回压腔,14-转子,15-第二油槽,16-叶片底部密封胶垫,17-润滑槽,18-进气管,19-转子叶片下止点,20-泄污口,21-弹簧,22-活塞,23-第一油槽,24-中心供油管,25-油液孔,26-旋转密封胶圈,27-塑料塞,28-润滑油压力加注管,29-第三单向阀,30-可视化窗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真空栗,可作为大气压发动机的专用真空栗。本技术包括排气管6、定子10、空心轴承12、转子14、进气管18、循环润滑系统、回压腔13和至少为三个的转子叶片9 ;所述转子叶片9、空心轴承12和转子14均设置在定子10内部,并且空心轴承12与转子14连接,同时,二者轴心重合。所有的转子叶片一端均紧贴定子10内壁,并且该端上还设有叶片底部密封胶垫16。所有的转子叶片均装配在转子14上,该转子14与定子10内壁之间形成一弧形腔11,而所有的转子叶片则将弧形腔分割成至少三个腔室。所述进气管18与弧形腔11 一端连通,所述排气管6与弧形腔11 一端连通,进气管18用于向弧形腔11中通入外部空气,而排气管6则将行走弧形腔11 一周后的空气排出。并且,为防止空气发生回流,所述的排气管6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7。所述回压腔13与弧形腔11连为一体,并且位于排气管6下方,该回压腔13上还连接有第一单向阀5 (靠近排气管6处)。所述空心轴承12外部设有密封轴8,该密封轴8上设有同时与空心轴承和所有转子叶片均连通的第一油槽23。所述转子14中设有与第一油槽23连通并呈放射状分布的润滑槽17。所有的转子叶片内部还均设有与第一油槽连通、并延伸至转子叶片紧贴定子内壁一端的第二油槽15。当转子叶片9转动至转子正下方时,转子叶片9上的转子叶片下止点19是第一油槽23与转子叶片9的极限连通位置。所述的循环润滑系统用于向第一油槽提供润滑油。具体地说,该循环润滑系统包括与第一单向阀5连接的增压油箱2,与该增压油箱2连接的润滑油压力加注管28,内置在增压油箱2中的活塞22,与该活塞22连接的弹簧21,以及进油通道。所述的进油通道用于将增压油箱2中的润滑油供入到空心轴承,并最终流向第一油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气压发动机专用真空泵,包括定子(10)、空心轴承(12)、进气管(18)、排气管(6)、转子(14)和至少为三个的转子叶片(9);所述空心轴承(12)与转子(14)连接,并且二者轴心重合;所述转子(14)与定子(10)内壁之间形成一弧形腔(11),所有的转子叶片一端均紧贴定子(10)内壁,并且装配在转子(14)上,同时,所有的转子叶片还将弧形腔分割成至少三个腔室;所述进气管(18)与弧形腔(11)一端连通,所述排气管(6)与弧形腔(11)另一端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在空心轴承(12)外部的密封轴(8),设置在密封轴(8)上、且同时与空心轴承和所有转子叶片均连通的第一油槽(23),与第一油槽(23)连通并在转子(14)中呈放射状分布的润滑槽(17),与弧形腔(11)连为一体、并位于排气管(6)下方的回压腔(13),与该回压腔(13)连通的第一单向阀(5),设置在转子叶片(9)紧贴定子(10)内壁一端的叶片底部密封胶垫(16),以及与该第一单向阀(5)连接并用于向第一油槽提供润滑油的循环润滑系统;所有转子叶片内部均设有与第一油槽连通、并延伸至转子叶片紧贴定子内壁一端的第二油槽(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杜洪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