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5718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5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提供了这样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包括有剪切装置、绕线装置、取放装置等;绕线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Ⅱ、工作台、缠绕盘Ⅰ、绕线柱Ⅰ、抓线气缸Ⅱ、L形固定架Ⅰ、伺服电机Ⅲ、L形固定架Ⅱ、机械手Ⅱ、机械手Ⅲ、绕线柱Ⅱ、抓线气缸Ⅲ、缠绕盘Ⅱ、伺服电机Ⅳ等;取放装置包括有左右气缸Ⅱ、取音圈柱、上下气缸Ⅲ、上下气缸Ⅳ、左右气缸Ⅲ。提供的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
技术介绍
喇叭其实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声音的一种转换设备,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纸盘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线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纸盘就会跟着运动,这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音圈是扬声器的重要组件之一。当交变音频电流通过音圈时,使音圈产生随音频变化的交变电流,切割磁力线产生机械振动,带动纸盆振动发出声音。音圈绕线机,顾名思义,是绕制线圈的,主要用于电声行业,主要用于喇叭,震动马达等行业。现有的高保真耳机喇叭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一般都不具有控制系统,无法实现全自动化操作,需要人工进行辅助绕线,并进行人工取放操作,劳动强度大,绕线效率低,人工取放速度慢,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加大了企业成本,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 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的高保真耳机喇叭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一般都不具有控制系统,无法实现全自动化操作,需要人工进行辅助绕线,并进行人工取放操作,劳动强度大,绕线效率低,人工取放速度慢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包括有放线装置、剪切装置、绕线装置、取放装置、输送装置、控制系统;放线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1、旋转杆1、左右气缸1、左右伸缩杆1、抓线气缸1、机械手1、张力辊、上下伸缩杆1、上下气缸I ;剪切装置包括有剪切气缸1、上下气缸I1、上下伸缩杆I1、固定连接板、剪切气缸I1、气动剪1、气动剪II ;绕线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I1、旋转杆I1、工作台、轴承1、缠绕盘1、绕线柱1、抓线气缸I1、L形固定架1、旋转杆II1、伺服电机II1、L形固定架I1、轴承I1、工业相机1、机械手I1、机械手II1、绕线柱I1、抓线气缸II1、缠绕盘I1、旋转杆IV、伺服电机IV ;取放装置包括有工业相机I1、海绵挡板、左右伸缩杆I1、左右气缸I1、取音圈柱、上下伸缩杆II1、上下气缸II1、左右伸缩杆II1、上下伸缩杆IV、上下气缸IV、左右伸缩杆IV、左右气缸III;输送装置包括有从动辊、循环皮带、伺服电机V、驱动辊;在伺服电机的上方设置有旋转杆I,伺服电机I与旋转杆I相连接;在旋转杆I的上方设置有左右气缸I,在左右气缸I的右侧设置有左右伸缩杆I,左右气缸I与左右伸缩杆I相连接;在左右伸缩杆I的右侧设置有抓线气缸I,左右伸缩杆I与抓线气缸I相连接;在抓线气缸I的下方设置有机械手I,抓线气缸I与机械手I相连接;在机械手I的下方设置有张力辊,在张力辊的下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I,张力辊与上下伸缩杆I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I的下方设置有上下气缸I,上下伸缩杆I与上下气缸I相连接,上下气缸I设置在伺服电机I的右侧;在抓线气缸I的右上方设置有剪切气缸I,在剪切气缸I的右侧设置有剪切气缸II,在剪切气缸I与剪切气缸II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板,剪切气缸I与剪切气缸II通过固定连接板相连接,剪切气缸I与剪切气缸II为平行设置;在固定连接板的正上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II,固定连接板与上下伸缩杆II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II的正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II,上下伸缩杆II与上下气缸II相连接;在固定连接板的下方分别设置有气动剪I和气动剪II,气动剪I与设置在上方的剪切气缸I相连接,气动剪II与设置在上方的剪切气缸II相连接,气动剪II设置在气动剪I的右侧;在气动剪I和气动剪II的下方设置有绕线柱I,在绕线柱I的下方设置有缠绕盘I,绕线柱I与缠绕盘I相连接;在绕线柱I的右侧设置有抓线气缸II,抓线气缸II固定设置在缠绕盘I上;在抓线气缸II的上方设置有机械手II,抓线气缸II与机械手II相连接;在缠绕盘I的下方设置有轴承I,在轴承I的下方设置有工作台,轴承I与工作台相连接,缠绕盘I和轴承I设置在工作台的左半部分;在缠绕盘I的正下方设置有旋转杆II,在工作台上设置有孔,旋转杆II穿过工作台上设置的孔伸出到工作台的上方,旋转杆II与轴承I相连接,旋转杆II与缠绕盘I相连接;在旋转杆II的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II,旋转杆II与伺服电机II相连接;在伺服电机II的右侧设置有L形固定架I,LB固定架I设置在工作台的下方,伺服电机II与L形固定架I的左端为固定连接,L形固定架I的顶端与工作台为固定连接;在L形固定架I的右侧设置有旋转杆III,在旋转杆III的正上方设置有工作台,旋转杆III与工作台为固定连接;在旋转杆III的正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III,旋转杆III与伺服电机III相连接;在旋转杆III的右侧设置有L形固定架II,L形固定架II设置在工作台的下方,L形固定架II的顶端与工作台为固定连接;在L形固定架II的右侧设置有伺服电机IV,伺服电机IV设置在工作台的下方,伺服电机IV与L形固定架II的右端为固定连接;在伺服电机IV的上方设置有旋转杆IV,伺服电机IV与旋转杆IV相连接;在工作台上设置有孔,旋转杆IV通过工作台上设置的孔伸出到工作台的上方;在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轴承II,轴承II与工作台相连接;在轴承II的上方设置有缠绕盘II,轴承II和缠绕盘II设置在工作台的右半部分;旋转杆IV与轴承II相连接,旋转杆IV与缠绕盘II相连接;在缠绕盘II的上方分别设置有绕线柱II和抓线气缸III,绕线柱II设置在抓线气缸III的右侧,绕线柱II与缠绕盘II相连接,绕线柱II与绕线柱I的直径相等,抓线气缸III与缠绕盘II相连接;在抓线气缸III的上方设置有机械手III,抓线气缸III与机械手III相连接;在机械手III的左上方设置有工业相机I,工业相机I与工作台的位置相对应;在绕线柱II的右侧设置有海绵挡板,海绵挡板与绕线柱II和绕线柱I均为活动连接;在海绵挡板的右侧设置有左右伸缩杆II,海绵挡板与左右伸缩杆II相连接;在左右伸缩杆II的右侧设置有左右气缸II,左右伸缩杆II与左右气缸II相连接;在左右气缸II的上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IV,左右气缸II与上下伸缩杆IV相连接;在绕线柱II的上方设置有取音圈柱,取音圈柱分别与绕线柱II和绕线柱I的直径相等,取音圈柱的下端分别与绕线柱II和绕线柱I的上端均为活动连接;在取音圈柱的上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III,取音圈柱与上下伸缩杆III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III的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III,上下伸缩杆III与上下气缸III相连接;在上下气缸III的右侧设置有左右伸缩杆III,上下气缸III与左右伸缩杆III相连接;在左右伸缩杆III的右侧设置有上下气缸IV,左右伸缩杆III与上下气缸IV相连接;在上下气缸IV的下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IV,上下气缸IV与上下伸缩杆IV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IV的下方设置有左右气缸II,上下伸缩杆IV与左右气缸II相连接;在上下气缸IV的右侧设置有左右伸缩杆IV,上下气缸IV与左右伸缩杆IV相连接;在左右伸缩杆IV的右侧设置有左右气缸III,左右伸缩杆IV与左右气缸III相连接;在左右气缸III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保真耳机喇叭全自动控制式音圈绕线及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放线装置、剪切装置、绕线装置、取放装置、输送装置、控制系统(54);放线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Ⅰ(1)、旋转杆Ⅰ(2)、左右气缸Ⅰ(4)、左右伸缩杆Ⅰ(5)、抓线气缸Ⅰ(6)、机械手Ⅰ(7)、张力辊(8)、上下伸缩杆Ⅰ(9)、上下气缸Ⅰ(10);剪切装置包括有剪切气缸Ⅰ(17)、上下气缸Ⅱ(18)、上下伸缩杆Ⅱ(19)、固定连接板(20)、剪切气缸Ⅱ(21)、气动剪Ⅰ(22)、气动剪Ⅱ(23);绕线装置包括有伺服电机Ⅱ(11)、旋转杆Ⅱ(12)、工作台(13)、轴承Ⅰ(14)、缠绕盘Ⅰ(15)、绕线柱Ⅰ(16)、抓线气缸Ⅱ(24)、L形固定架Ⅰ(25)、旋转杆Ⅲ(26)、伺服电机Ⅲ(27)、L形固定架Ⅱ(28)、轴承Ⅱ(29)、工业相机Ⅰ(30)、机械手Ⅱ(31)、机械手Ⅲ(32)、绕线柱Ⅱ(33)、抓线气缸Ⅲ(34)、缠绕盘Ⅱ(35)、旋转杆Ⅳ(36)、伺服电机Ⅳ(37);取放装置包括有工业相机Ⅱ(42)、海绵挡板(43)、左右伸缩杆Ⅱ(44)、左右气缸Ⅱ(45)、取音圈柱(46)、上下伸缩杆Ⅲ(47)、上下气缸Ⅲ(48)、左右伸缩杆Ⅲ(49)、上下伸缩杆Ⅳ(50)、上下气缸Ⅳ(51)、左右伸缩杆Ⅳ(52)、左右气缸Ⅲ(53);输送装置包括有从动辊(38)、循环皮带(39)、伺服电机Ⅴ(40)、驱动辊(41);在伺服电机的上方设置有旋转杆Ⅰ(2),伺服电机Ⅰ(1)与旋转杆Ⅰ(2)相连接;在旋转杆Ⅰ(2)的上方设置有左右气缸Ⅰ(4),在左右气缸Ⅰ(4)的右侧设置有左右伸缩杆Ⅰ(5),左右气缸Ⅰ(4)与左右伸缩杆Ⅰ(5)相连接;在左右伸缩杆Ⅰ(5)的右侧设置有抓线气缸Ⅰ(6),左右伸缩杆Ⅰ(5)与抓线气缸Ⅰ(6)相连接;在抓线气缸Ⅰ(6)的下方设置有机械手Ⅰ(7),抓线气缸Ⅰ(6)与机械手Ⅰ(7)相连接;在机械手Ⅰ(7)的下方设置有张力辊(8),在张力辊(8)的下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Ⅰ(9),张力辊(8)与上下伸缩杆Ⅰ(9)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Ⅰ(9)的下方设置有上下气缸Ⅰ(10),上下伸缩杆Ⅰ(9)与上下气缸Ⅰ(10)相连接,上下气缸Ⅰ(10)设置在伺服电机Ⅰ(1)的右侧;在抓线气缸Ⅰ(6)的右上方设置有剪切气缸Ⅰ(17),在剪切气缸Ⅰ(17)的右侧设置有剪切气缸Ⅱ(21),在剪切气缸Ⅰ(17)与剪切气缸Ⅱ(21)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板(20),剪切气缸Ⅰ(17)与剪切气缸Ⅱ(21)通过固定连接板(20)相连接,剪切气缸Ⅰ(17)与剪切气缸Ⅱ(21)为平行设置;在固定连接板(20)的正上方设置有上下伸缩杆Ⅱ(19),固定连接板(20)与上下伸缩杆Ⅱ(19)相连接;在上下伸缩杆Ⅱ(19)的正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Ⅱ(18),上下伸缩杆Ⅱ(19)与上下气缸Ⅱ(18)相连接;在固定连接板(20)的下方分别设置有气动剪Ⅰ(22)和气动剪Ⅱ(23),气动剪Ⅰ(22)与设置在上方的剪切气缸Ⅰ(17)相连接,气动剪Ⅱ(23)与设置在上方的剪切气缸Ⅱ(21)相连接,气动剪Ⅱ(23)设置在气动剪Ⅰ(22)的右侧;在气动剪Ⅰ(22)和气动剪Ⅱ(23)的下方设置有绕线柱Ⅰ(16),在绕线柱Ⅰ(16)的下方设置有缠绕盘Ⅰ(15),绕线柱Ⅰ(16)与缠绕盘Ⅰ(15)相连接;在绕线柱Ⅰ(16)的右侧设置有抓线气缸Ⅱ(24),抓线气缸Ⅱ(24)固定设置在缠绕盘Ⅰ(15)上;在抓线气缸Ⅱ(24)的上方设置有机械手Ⅱ(31),抓线气缸Ⅱ(24)与机械手Ⅱ(31)相连接;在缠绕盘Ⅰ(15)的下方设置有轴承Ⅰ(14),在轴承Ⅰ(14)的下方设置有工作台(13),轴承Ⅰ(14)与工作台(13)相连接,缠绕盘Ⅰ(15)和轴承Ⅰ(14)设置在工作台(13)的左半部分;在缠绕盘Ⅰ(15)的正下方设置有旋转杆Ⅱ(12),在工作台(13)上设置有孔,旋转杆Ⅱ(12)穿过工作台(13)上设置的孔伸出到工作台(13)的上方,旋转杆Ⅱ(12)与轴承Ⅰ(14)相连接,旋转杆Ⅱ(12)与缠绕盘Ⅰ(15)相连接;在旋转杆Ⅱ(12)的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Ⅱ(11),旋转杆Ⅱ(12)与伺服电机Ⅱ(11)相连接;在伺服电机Ⅱ(11)的右侧设置有L形固定架Ⅰ(25),L形固定架Ⅰ(25)设置在工作台(13)的下方,伺服电机Ⅱ(11)与L形固定架Ⅰ(25)的左端为固定连接,L形固定架Ⅰ(25)的顶端与工作台(13)为固定连接;在L形固定架Ⅰ(25)的右侧设置有旋转杆Ⅲ(26),在旋转杆Ⅲ(26)的正上方设置有工作台(13),旋转杆Ⅲ(26)与工作台(13)为固定连接;在旋转杆Ⅲ(26)的正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Ⅲ(27),旋转杆Ⅲ(26)与伺服电机Ⅲ(27)相连接;在旋转杆Ⅲ(26)的右侧设置有L形固定架Ⅱ(28),L形固定架Ⅱ(28)设置在工作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胜王明选李承恩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汇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