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30910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包括底座腔,底座腔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左支撑柱右侧上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部设置有上搅拌腔,上搅拌腔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进料管,进料管上部均连接有进料腔,上搅拌腔右侧连接有下油管,下油管下部连接有供油管,供油管下部设置有多个出油孔,出油孔下部设置有下搅拌腔,下搅拌腔下部设置有过滤板,过滤板下部设置有下油腔,下油腔下部设置有过滤膜,过滤膜下部设置有出油腔。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能有效地针对润滑油进行调和,改善了润滑油加工处理效果,方便加热,改善其流动性,并方便去除水分,且方便过滤,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润滑油
,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调和而成的。润滑油调和是按既定的功能剂配方,通过在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基础油组分,使所有的组分均匀混合成质量合格的成品润滑油的工艺过程。调和的目的是使油品具有要求的各种性能指标,符合规格标准,提高油品的性能。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构成原料,内部含有大量的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润滑油的性能。因此,对调和成的润滑油需要进行过滤处理,将润滑油中的杂质去除,使润滑油的品质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以便更好地针对润滑油进行处理,改善了润滑油加工处理效果,方便根据需要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包括底座腔,底座腔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左支撑柱右侧上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部设置有上搅拌腔,上搅拌腔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进料管,进料管上部均连接有进料腔,上搅拌腔右侧连接有下油管,下油管下部连接有供油管,供油管下部设置有多个出油孔,出油孔下部设置有下搅拌腔,下搅拌腔下部设置有过滤板,过滤板下部设置有下油腔,下油腔下部设置有过滤膜,过滤膜下部设置有出油腔,出油腔右侧连接有出油管;支撑板上部左侧设置有上电机,上电机右侧连接有上电机轴,上电机轴上下部均连接有多个搅拌叶片;左支撑柱左侧中间位置设置有下电机,下电机右侧连接有下电机轴,下电机轴侧面设置有螺旋叶片;下电机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热风机和下热风机,上热风机下部和下热风机上部分别连接有上出风管和下出风管,上出风管和下出风管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上出风孔和下出风孔。进一步地,上搅拌腔左侧设置有轴承,上电机轴穿过轴承设置。进一步地,底座腔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轮。进一步地,右支撑柱下部设置有电源接口,右支撑柱左侧设置有上加热腔,上加热腔内部设置有多个上加热管,下油腔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下加热腔,下加热腔内部均设置有多个下加热管,电源接口上设置有电源线分别与上加热管和下加热管相连接。该装置在具体实施时,工作人员将基础油和添加剂倒入进料腔。打开进料管上的阀门开关,基础油和添加剂从进料管进入上搅拌腔。在上电机的作用下,上电机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对基础油和添加剂进行搅拌,使基础油和添加剂混合,从而完成润滑油的初步调和。打开下油管上的阀门开关,润滑油从下油管进入供油管,再从出油孔进入下搅拌腔。在下电机的作用下,下电机轴带动螺旋叶片转动,对润滑油进行搅拌,使润滑油内的添加剂能均匀地分布,从而完成润滑油的调和处理。电源接口接通外部电源,上加热管对左侧的润滑油进行加热,提高润滑油的流动性,便于对润滑油进行处理。在上热风机和下热风机的作用下,热风进入上出风管和下出风管后分别从上出风孔和下出风孔吹出,使下搅拌腔内部的润滑油得到均匀的加热。利用过滤板对润滑油进行过滤,将润滑油中的杂质挡在过滤板上,润滑油则进入下油腔。利用下加热管对下油腔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将润滑油中的水分去除,同时利用过滤膜对润滑油再次进行过滤,将润滑油中的杂质完全去除。利用滚轮移动装置,使工作人员能轻松地将润滑油运输到需要使用的地点。打开出油管上的阀门开关,出油腔内的润滑油从出油管流出进行使用。该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装置能有效地针对润滑油进行调和,改善了润滑油加工处理效果,方便加热,改善其流动性,并方便去除水分,且方便过滤,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下电机;2、下出风管;3、下加热管;4、下出风孔;5、上电机;6、轴承;7、上搅拌腔;8、进料管;9、进料腔;10、搅拌叶片;11、上电机轴;12、供油管;13、下油管;14、出油孔;15、右支撑柱;16、螺旋叶片;17、下电机轴;18、上加热管;19、上加热腔;20、电源接口 ;21、出油管;22、底座腔;23、下油腔;24、滚轮;25、过滤膜;26、下搅拌腔;27、过滤板;28、下加热腔;29、左支撑柱;30、出油腔;31、下热风机;32、上出风孔;33、上热风机;34、上出风管;35、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包括底座腔22,底座腔22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柱29和右支撑柱15,左支撑柱29右侧上部连接有支撑板35,支撑板35上部设置有上搅拌腔7,上搅拌腔7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进料管8,进料管8上部均连接有进料腔9,上搅拌腔7右侧连接有下油管13,下油管13下部连接有供油管12,供油管12下部设置有多个出油孔14,出油孔14下部设置有下搅拌腔26,下搅拌腔26下部设置有过滤板27,过滤板27下部设置有下油腔23,下油腔23下部设置有过滤膜25,过滤膜25下部设置有出油腔30,出油腔30右侧连接有出油管21 ;支撑板35上部左侧设置有上电机5,上电机5右侧连接有上电机轴11,上电机轴11上下部均连接有多个搅拌叶片10 ;左支撑柱29左侧中间位置设置有下电机1,下电机I右侧连接有下电机轴17,下电机轴17侧面设置有螺旋叶片16 ;下电机I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热风机33和下热风机31,上热风机33下部和下热风机31上部分别连接有上出风管34和下出风管2,上出风管34和下出风管2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上出风孔32和下出风孔4。上搅拌腔7左侧设置有轴承6,上电机轴11穿过轴承6设置。底座腔22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轮24。右支撑柱15下部设置有电源接口 20,右支撑柱15左侧设置有上加热腔19,上加热腔19内部设置有多个上加热管18,下油腔23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下加热腔28,下加热腔28内部均设置有多个下加热管3,电源接口20上设置有电源线分别与上加热管18和下加热管3相连接。该装置在具体实施时,工作人员将基础油和添加剂倒入进料腔9。打开进料管8上的阀门开关,基础油和添加剂从进料管8进入上搅拌腔7。在上电机5的作用下,上电机轴11带动搅拌叶片10转动,对基础油和添加剂进行搅拌,使基础油和添加剂混合,从而完成润滑油的初步调和。打开下油管13上的阀门开关,润滑油从下油管13进入供油管12,再从出油孔14进入下搅拌腔26。在下电机I的作用下,下电机轴17带动螺旋叶片16转动,对润滑油进行搅拌,使润滑油内的添加剂能均匀地分布,从而完成润滑油的调和处理。电源接口 20接通外部电源,上加热管18对左侧的润滑油进行加热,提高润滑油的流动性,便于对润滑油进行处理。在上热风机33和下热风机31的作用下,热风进入上出风管34和下出风管2后分别从上出风孔32和下出风孔4吹出,使下搅拌腔26内部的润滑油得到均匀的加热。利用过滤板27对润滑油进行过滤,将润滑油中的杂质挡在过滤板27上,润滑油则进入下油腔23。利用下加热管3对下油腔23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将润滑油中的水分去除,同时利用过滤膜25对润滑油再次进行过滤,将润滑油中的杂质完全去除。利用滚轮24移动装置,使工作人员能轻松地将润滑油运输到需要使用的地点。打开出油管21上的阀门开关,出油腔30内的润滑油从出油管21流出进行使用。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润滑油调和配置装置,包括底座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腔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所述左支撑柱右侧上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部设置有上搅拌腔,所述上搅拌腔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上部均连接有进料腔,所述上搅拌腔右侧连接有下油管,所述下油管下部连接有供油管,所述供油管下部设置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下部设置有下搅拌腔,所述下搅拌腔下部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下部设置有下油腔,所述下油腔下部设置有过滤膜,所述过滤膜下部设置有出油腔,所述出油腔右侧连接有出油管;所述支撑板上部左侧设置有上电机,所述上电机右侧连接有上电机轴,所述上电机轴上下部均连接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左支撑柱左侧中间位置设置有下电机,所述下电机右侧连接有下电机轴,所述下电机轴侧面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下电机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热风机和下热风机,所述上热风机下部和下热风机上部分别连接有上出风管和下出风管,所述上出风管和下出风管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上出风孔和下出风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嘉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