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衬套及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25432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确保良好的耐久性的同时能够实现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较硬且在扭转方向上较软的刚度特性的、构造新颖的隔振衬套。在配置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侧的外部筒构件(14)上设有一对第一倾斜筒部(28)和一对第二倾斜筒部(30),该一对第一倾斜筒部在上述外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处随着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去而直径逐渐减小,该一对第二倾斜筒部以比第一倾斜筒部(28)的倾斜角度小的倾斜角度自各第一倾斜筒部(28)的轴线方向端部进一步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延伸,在将外部筒构件(14)配置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侧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外部筒构件和内部轴构件连结起来之后,通过对外部筒构件(14)中的一对第二倾斜筒部(30)施加拉深加工而使其倾斜角度增大,从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轴线方向端部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振衬套,例如涉及应用于汽车的悬架机构等的。
技术介绍
—直以来,例如在汽车的悬架机构中,在臂构件的向车身连结的连结部位应用有隔振衬套。该隔振衬套通常为内部轴构件和外套于内部轴构件的外部筒构件被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而成的构造。然而,对于隔振衬套,以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等为目的,通常被要求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具有较硬的刚度特性(日文特性)。于是,例如日本实开平4-111933号公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那样,提案有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径向中间部分埋设固定金属等的中间套筒。另外,从提高汽车的乘车舒适性的观点来看,大多还被要求在内部轴构件和外部筒构件相互倾斜的扭转方向(日文I: *9方向)上具有较软的刚度特性。于是,例如日本实开平3-120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提案有利用拉深加工使外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倾斜为顶端变细的形状,从而抑制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增大并且将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设定得较大。然而,在前者的采用了中间套筒的构造中,不仅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刚度特性变硬,还导致在扭转方向上的刚度特性也变得较硬,而存在难以避免车辆的乘车舒适性下降的问题。另外,在后者的将外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设为顶端较细的形状的构造中,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随着沿扭转方向输入负荷而产生的变形最大的轴线方向端面上,通过对外部筒构件的拉深加工而预先施加有较大的压缩变形。因此,在沿扭转方向输入负荷时导致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面上产生的变形、应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存在容易发生龟裂而难以实现所要求的耐久性的问题。_7]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f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11193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120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即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在确保良好的耐久性的同时能够实现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较硬且在扭转方向上较软的刚度特性的、构造新颖的隔振衬套。_3]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在内部轴构件的外周侧配置有外部筒构件且该内部轴构件和外部筒构件在径向上被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起来而成的隔振衬套时,在上述外部筒构件上设置一对第一倾斜筒部和一对第二倾斜筒部,该一对第一倾斜筒部在上述外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处随着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去而直径逐渐减小,该一对第二倾斜筒部以比该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小的倾斜角度自该各第一倾斜筒部的轴线方向端部进一步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延伸,在将该外部筒构件配置于上述内部轴构件的外周侧并利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将该外部筒构件和上述内部轴构件连结起来之后,通过对该外部筒构件中的该一对第二倾斜筒部施加拉深加工而使其倾斜角度增大,从而使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部产生变形。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外部筒构件的第一倾斜筒部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的向轴线方向外侧的鼓出变形发挥限制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在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输入负荷时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变形,从而能够发挥较硬的刚度特性。另一方面,该第一倾斜筒部朝向相对于在沿扭转方向输入负荷时的内部轴构件相对位移的方向倾斜,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过程中能够增大相对于压缩成分的剪切成分,而能够实现较软的刚度特性。因此,通过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硫化成形后对外部筒构件的第二倾斜筒部进行拉深加工,能够进一步细致地调节并设定针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的预压缩。此时,在确保如上所述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高刚度特性和扭转方向的低刚度特性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在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硫化成形等进行固定粘接之后,对第二倾斜筒部进行拉深加工,从而谋求进一步提高这些特性并高精度地调节这些特性,其中,上述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高刚度特性和扭转方向的低刚度特性是通过在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硫化成形等进行固定粘接之前就被设为倾斜形状的第一倾斜筒部而获得的。因此,在兼顾作为目标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高刚度特性和扭转方向的低刚度特性时,预先被设为倾斜形状的第一倾斜筒部有效地发挥作用,不需要利用拉深加工将第二倾斜筒部较大程度地缩径,因此,能够抑制因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成形后对第二倾斜筒部的缩径加工而引起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部产生过大的变形、应力,而能够一并获得良好的耐久性。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中,在进行上述拉深加工时,将上述一对第二倾斜筒部的拉深加工后的倾斜角度设定在上述一对第一倾斜筒部的拉深加工后的倾斜角度以下。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能够适当地抑制随着对第二倾斜筒部的拉深加工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部产生的预压缩,并且能够某种程度地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面的自由表面设定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以及隔振衬套的耐久性。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在进行上述拉深加工时,维持上述一对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并且增大上述一对第二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通过利用第一倾斜筒部预先设定好的倾斜角度维持第一倾斜筒部所发挥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刚度特性同扭转方向的刚度特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变更设定第二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从而进一步高精度且可预测地调整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刚度特性同扭转方向的刚度特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本技术方案中,无需积极地变更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而是实质上维持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即可,例如,即使随着变更设定第二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而使第一倾斜角度产生偏差等,导致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略微变化,也是在不会对特性产生不良影响的范围内能被容许的。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中,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设有在轴线方向两端面开口的空缺部,在上述外部筒构件的拉深加工前使该空缺部的轴线方向底面位于上述第一倾斜筒部的内周侧。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能够利用空缺部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面上的自由表面积,并能够通过抑制输入负荷时的最大变形而谋求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另夕卜,通过在外部筒构件的拉深加工前的状态下使空缺部的轴线方向最深部位于第一倾斜筒部的内周侧,能够避免随着该最深部位的进一步深入所导致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弹簧常数下降,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自由表面积从而获得优异的耐久性。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中,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设有在轴线方向两端面开口的空缺部,利用上述拉深加工使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产生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使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向轴线方向两侧鼓出变形,从而使该空缺部的轴线方向底面位于上述第二倾斜筒部的内周侧。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相同,利用空缺部进一步提高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并且在外部筒构件的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使空缺部的轴线方向最深部位于第二倾斜筒部的内周侧,从而能够较高程度地兼顾实现确保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刚度特性和提高耐久性。另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并没有限定外部筒构件的拉深加工前的空缺部的轴线方向底面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0/CN105121894.html" title="隔振衬套及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隔振衬套及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振衬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在内部轴构件的外周侧配置有外部筒构件且该内部轴构件和外部筒构件在径向上被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起来而成的隔振衬套时,在上述外部筒构件上设置一对第一倾斜筒部和一对第二倾斜筒部,该一对第一倾斜筒部在上述外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两侧部分处随着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去而直径逐渐减小,该一对第二倾斜筒部以比该第一倾斜筒部的倾斜角度小的倾斜角度自该各第一倾斜筒部的轴线方向端部进一步朝向轴线方向外侧延伸,在将该外部筒构件配置于上述内部轴构件的外周侧并利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将该外部筒构件和上述内部轴构件连结起来之后,通过对该外部筒构件中的该一对第二倾斜筒部施加拉深加工而使其倾斜角度增大,从而使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端部产生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九鬼典雅久米廷志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