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0668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9 0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扬声器和至少一第二扬声器,所述第一扬声器发出高音频音波,所述第二扬声器发出中低音频音波,所述第一扬声器进一步包括:一基底,该基底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基底为一硅基底,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00微米至200微米;至少一第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具有至少一凹槽;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基底所述第一表面且与至少一第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热致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在所述凹槽处悬空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致发声的耳机。
技术介绍
-般的,扬声器装置根据所播放的音域可分为低频扬声器、中频扬声器和高频扬 声器。其中,低频扬声器可播放音域300Hz以下的低频音波,中频扬声器可播放300Hz~2KHz 的中频音波,高频扬声器可播放2KHz以上的高频音波。 而现有的耳机一般在壳体内安装一个扬声器,该扬声器只能是低频扬声器、中频 扬声器以及高频扬声器中的一种。该单一频率的耳机只能发出单一频率的声波,这样完全 不能实现高、低音频互补,声音的立体感效果较差,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双扬声器的耳机,该耳机可实现高、低音频互补 而实现良好的立体声效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耳机进一步包 括至少一第一扬声器和至少一第二扬声器,该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壳体 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扬声器发出高音频音波,所述第二扬声器发出中低音频音波,所述 第一扬声器进一步包括:一基底,该基底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基底为 一硅基底,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 为100微米至200微米;至少一第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 二电极之间具有至少一凹槽;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基底所述第一表面且与所述至少一第 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热致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 层状结构在所述凹槽处悬空设置。 -种耳机,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表面具有一出声部,该壳体内部具有一收容空间, 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扬声器和至少一第二扬声器,该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 器设置于所述壳体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扬声器通过热致发声而发出高音频音波,所述第 二扬声器为电动式扬声器、电磁式扬声器、或者电容式扬声器,所述第二扬声器发出中低音 频音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述耳机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所述耳机包括第一扬声 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由于第一扬声器中采用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作为热致发声元件,该第一 扬声器在高音频波段具有较好的发声效果和稳定性,因而当对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 输入不同的音源,使得第一扬声器发出高音频声波,第二扬声器发出中低音频声波,进而实 现高低音频互补,所述耳机音质优良,并具有立体发声效果;第二,第一扬声器中所述基底 的第一表面设置多个凹部以及相邻凹部之间形成的凸部,可有效支撑碳纳米管膜,保护碳 纳米管膜能实现较好发声效果的同时不易破损。【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多个热致发声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述耳机的热致发声器单元的剖面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耳机中碳纳米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耳机中非扭转的碳纳米管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6为本专利技术耳机中扭转的碳纳米管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耳机中热致发声元件局部放大后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扬声器中声压级-频率的曲线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扬声器的发声效果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第一扬声器的剖面图。 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第一扬声器的剖面图。 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耳机。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100,其包括一壳体 110、至少第一扬声器10以及至少一第二扬声器12。所述壳体110为具有一收容空间的中 空结构,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设置于壳体110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 扬声器10与第二扬声器12用于发出不同频段的音波。 所述壳体110的的具体结构不限,也可一体成型或采用其他方式,只需具有一收 容空间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包括一前半外壳单元112、一后半外壳单元114以 及一形成于前半外壳单元112的出声部115。所述出声部115包括至少一通孔116。所述 前半外壳单元112和后半外壳单元114通过一卡扣结构(图未示)相互对接并紧密结合而 构成所述壳体110。 所述壳体110的材料为质量较轻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如:塑料或树脂等。所述 壳体110的大小以及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所述壳体110可与人耳大小相当或者覆盖人 耳,也可采用其他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结构设计。 所述壳体110还可进一步包括一保护罩118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半外壳单元112 与所述发声器集合体之间。所述保护罩118与所述发声器集合体间隔设置。该保护罩118 通过一固定元件(图未示)与所述壳体110的前半外壳单元112连接。所述保护罩118包 括多个开口(图未标),所述保护罩118的材料不限,可为塑料或金属等。所述保护罩118 主要起到保护所述多个第一扬声器10及防尘的作用。可以理解,所述保护罩118为一可选 择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不设置保护罩118。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100可包括多根引线120,其分别对应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 二扬声器12设置至少两根引线。所述引线120穿过所述壳体110内部与所述第一扬声器 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分别电连接,并将音频电信号源以及驱动信号源分别传导至该第一 扬声器10。 可以理解,该耳机100可进一步包括一海绵罩体(图未示),覆盖所述壳体110,起 到缓冲耳部压力的作用。另外,该耳机100可包括一麦克风(图未示)通过一引线(图未示) 与所述壳体110相连接。另外,该耳机100可包括一无线信号接收单元(图未示)设置于壳 体110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电连接,从而使所述耳机100接收 无线音频信号。 所述第一扬声器10可用来发出高音频音波,所述第二扬声器12可用来发出中低 音频音波。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的固定位置不限,只需固定于壳体110 内且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与出声部115相对即可。可以理解,所述"相对"可 为正面相对,也可为第一扬声器10及第二扬声器12与出声部115之间呈一定的角度面对 设置。所述角度是指第一扬声器10的出声面及第二扬声器12的出声面与出声部115呈大 于〇度小于90度的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均固定于所 述壳体110的后半外壳单兀114,且所述第一扬声器10与所述第二扬声器12并排设置,并 与所述壳体110的前半外壳单兀112间隔,所述第一扬声器10及第二扬声器12的出声面 正对所述出声部115设置。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组成一发声器集合体。 该发声器集合体覆盖所述前半外壳单元112上的出声部115,并与所述出声部115间隔并相 对设置,从而该发声器集合体中所述第一扬声器10以及第二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可以通 过通孔116传出耳机100外部。 所述第一扬声器10包括一基底101、多个凹部104, 一热致发声元件105, 一第一 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耳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扬声器和至少一第二扬声器,该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扬声器发出高音频音波,所述第二扬声器发出中低音频音波,所述第一扬声器进一步包括:一基底,该基底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基底为一硅基底,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00微米至200微米;至少一第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具有至少一凹槽;一热致发声元件设置于基底所述第一表面且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与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热致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在所述凹槽处悬空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洋范守善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